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探讨
2021-03-08北方民族大学
金 枫 北方民族大学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宁夏小曲的主要演唱特征,包括调式与节拍的运用特征、衬词和内容的运用特征、语言特征以及曲式特征;然后分析了宁夏小曲从晚清到新时代所经历的历史演变,最后探讨了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以及发展。希望能以此给广大读者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促进宁夏小曲的代代传承,将其发扬光大。
在宁夏北部,流传着一种传统的说唱形式,即宁夏小曲。这是宁夏地区的本土民间音乐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题材,能够真切地展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生产状况。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宁夏小曲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其歌曲形态已发生较大转变,演唱发声及技巧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在如今的社会中,其很少为年轻人所知,面临着被摒弃和被遗忘的境况。因此,要实现宁夏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对其音乐特征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途径,将其继承和发扬下去。
宁夏小曲的主要演唱特征
调式与节拍的运用特征
宁夏小曲的曲调经常和曲目采用同一名称,所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句式和旋律都各有差异的曲调。总体来看,宁夏小曲的节奏大多为2/4拍,此外也有4/4拍、3/4拍以及6/8拍等。宁夏小曲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其主要是五声调式,同时也包含七声音阶,而徵、羽等调式,也时常会出现于此类小曲中。例如,《宁夏川》就已成为了目前宁夏有名的以小曲改编而成的民歌代表。
衬词和内容的运用特征
在宁夏小曲中,有大量衬词或衬字频繁出现,这种形式能够增强歌曲的感染力,让演唱者在表演的时候更容易实现情感的表达,并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为关键的是,这些衬词和衬字还能加强曲调的表现能力,渲染出歌曲的丰富意境,这也是宁夏小曲能够在平常百姓中得到广泛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类“接地气”的衬词特征,直至今日也仍然被沿用着。
语言特征
宁夏小曲有着极富特色的曲本语言,其主要采用银川方言进行演唱。该种方言包含23个声母和33个韵母,声调通常只有三个,即阴平、阳平和去声。另外,银川方言还经常会出现“子”“头”等缀词,比如“老实人”念成“老实头子”,“城楼”念成“城门楼子”等。这种独具特色的方言缀词让整个宁夏小曲的曲本内容都显得更加丰富生动,有助于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出地域特色和民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深入到人民大众群体中,获得他们的喜爱。
曲式特征
宁夏小曲的曲式为典型的单二部曲式,也就是“A+B”的形式。A乐段通常是由常规乐段组成,而B乐段则可分成中部和再现部,有些也可以由全新的材料组成。从前的艺人们大多是在街头卖艺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灵感随口创作,因此当时的小曲也带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朗朗上口。到后来,宁夏小曲经过了各大作曲家的加工和改编,其旋律与篇幅都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内容也更上一个层次。
宁夏小曲经历的历史演变
晚清时期诞生
宁夏小曲是在19世纪50年代的晚清时期正式诞生的,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而国内开展了洋务运动,建立了最早的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由此也产生了民族工业,促使市民阶层与市井文化逐步发展壮大。在当时的宁夏地区,有许多小曲艺人在街头卖唱,到了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表演形式便逐步确定下来。清朝末年,宁夏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民众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曲艺职业班社,还有了专门演唱小曲的场所。清宣统初年,宁夏民众的思想获得了解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并产生了一些言情世俗的小曲。
新中国初期的创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大大促进了传统艺术发展,宁夏小曲艺人的地位也获得了提高。1954年,宁夏小曲首次被搬上了舞台,且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当地小曲艺人创作了许多艺术性和思想性都较强的曲目;到了1958年,宁夏小曲中的坐唱表演形式被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创新,产生了一个独立曲种,即宁夏坐唱。在此前,就有专业的文艺工作人员对宁夏小曲中的优秀曲目进行了整理和创新,将其带到舞台上进行演出,这便是“银川说书”。后来,该种表演形式广泛流传,由此产生了专业和业余表演并存的局面。而在此后发展中,宁夏小曲及很多传统曲艺曾遭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舞台上一度失去了踪影。
新时期的传承
2014年,宁夏小曲正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6年,文化部对宁夏小曲进行抢救和保护,并在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相关的专题培训工作。2017年,有专门的小曲艺人开始公益性地教民众演唱宁夏小曲,让该种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发展。
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曾有历史学家指出,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保护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生长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而能够促使上下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地延续到如今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其独有的民族包容性和融合性。古往今来,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孕育出了灿烂和繁荣的文明。在历史的车轮下,各个朝代不断兴亡更替,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勤恳劳作的农耕文明以及策马横刀的游牧文明,并且实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逐渐融合。凭借马和刀能够征服一块土地或是占领一座城池,统治当地的老百姓们,但是却始终不能征服传统文化。此处所讲的传统文化,就是人们精神里流淌的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同时也有笔墨丹青、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民族沃土之中,无法被随意地取代或摒弃。在当前社会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在民族文化中,音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宁夏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民族音乐中的一大瑰宝。因此,要实现宁夏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坚持从自身做起,广泛宣传并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对民间音乐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一代代的传承,确保其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如此一来,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才不至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才不会被现代化社会淘汰掉,才能对现在的年轻人进行熏陶和感染,在音乐的领域中大放异彩。
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宁夏小曲也需要在逐步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薪火相传。具体来说,传承并发展宁夏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着重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眼光来看待传统宁夏小曲,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提炼的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发展。因为宁夏小曲是在晚清时期盛行起来的,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所以应当注重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把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并把一部分落后的音乐文化去除掉。
第二,保护和发展宁夏小曲,不能忘记了传统文化。要加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则必须要实现该国的文化传承,彰显其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只有促进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才能不断的进步。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我国的根基。在传承下来的优良文化中,有许多对于我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很强的借鉴作用,即便是放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今日,也能体现出显著的影响力。文化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大软实力,而中国的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深厚的基础已成为了国家强大力量。因此,国人更需要树立起文化自信,做到不忘初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宁夏小曲进行传承与保护。
第三,除了继承与发展之外,还要对宁夏小曲进行适当的创新。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创新这一动力,若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总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也就无法给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将会导致文化失去生机与光彩。所以在传承和保护宁夏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使之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四。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宁夏小曲的传承保护。宁夏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传承保护,这并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或单位的事情,需要多主体参与进来,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宁夏小曲的保护。比如对于财政部门而言,应该适当增加对宁夏小曲传承保护的财政投入,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才能让保护工作更好地推进。再比如对于宁夏地区的各级学校,都应该将宁夏小曲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融入到音乐课程教学之中,面向学生开展宁夏小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宁夏小曲,使其成为传承保护的人力基础。再比如群众文化单位,也要以宁夏小曲为载体,开发群众文化活动,让宁夏小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其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这样也可以起到传承保护的效果。
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
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宁夏小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越来越多人都开始用上了智能手机等设备,这便给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让其拥有了崭新的发展契机。比如微信、抖音等受众面较广的新媒体平台快速崛起,逐渐渗透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他们所喜爱的社交及娱乐形式。与此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亦在逐步转变和发展,影响着整个文化消费市场的格局,并强化了市场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在新媒体背景下,平台可以给公众提供各式各样的多元化文娱消费形式,使得公众拥有更为丰富的选择对象,可以充分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娱乐及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能将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随手分享给亲朋好友。信息化时代下,受众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要实现如宁夏小曲一类的音乐非遗创新发展,就可以充分借助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相关的音乐内容,提高受众对于此类音乐项目发展的参与度。例如,采用创新改编的方式,把宁夏小曲这一传统的曲艺形式和现代摇滚音乐、电子乐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彰显出民族化的风格,再投放至微信公众号、抖音运营号、火山小视频等平台,让其有机会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通过于此,能够让民乐及现代乐均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熠熠生辉。在平台上,受众也可展开密切的交流互动,吸引越来越多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人们的到来,从而给宁夏小曲及各种非遗音乐的创新改良提供有效的策略。
除上述方法以外,打造相应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也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在当地非遗类音乐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资金不足,这导致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均受到一定的束缚。对此,可以根据非遗音乐的发展现状,结合宁夏小曲的传承发展状况,在当地打造出参与性较高的音乐文化旅游项目,从而为宁夏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带来足够的资金保障。比如依托《宁夏川》《劳动和爱情》《凤凰》《贤良》等带有宁夏小曲元素的优秀音乐作品,搭建出相应的场景,由非遗传承艺人担任现场音乐教师,为游客讲解和演示宁夏小曲的演唱方法。待游客学会之后,还可融入到场景当中,一边扮演音乐故事中的角色,一边唱歌、互动。这种新颖的方式能够带给游客有趣的互动体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宁夏小曲中蕴含的独特情感,发掘其魅力。如此不仅能使宁夏小曲非遗音乐在他们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还能转变当地旅游市场面貌,为音乐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加强非遗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与品牌号召力。
如同其余各类传统艺术一般,宁夏小曲在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之后,能够传承至今,已绝非易事。有许多宁夏音乐创作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创新和传承,赋予了宁夏小曲强大的生命力,足以支撑其延续下去。与此同时,宁夏小曲和如今的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相互借鉴和融合,带动了其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这也离不开广大宁夏音乐人和非遗传承者的不懈努力。通过于此,宁夏本土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创新与保护,在代代相传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宁夏小曲有着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和方式,从诞生起就一直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时至今日,宁夏小曲已成为了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们传承和保护。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找到宁夏小曲和现代音乐相融合的有效方法,将其创新并推广开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