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古代汉语知识教学探究
2021-03-08王晓岚
王晓岚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大学语文课是高职高专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讲授文学名作教授语言、文学、文化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大学语文课中的语言知识既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又包括古代汉语知识。虽然古代汉语知识散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但是古代汉语知识作为大学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一、大学语文课古代汉语知识教学现状
近年来,大学语文课教师侧重通过赏析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1](130-133),对于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指出,大学语文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学生不理解字词、不熟悉历史背景和教学方法陈旧[2](54-55)[3](106-107)[4](181-184)。针对这些问题,改进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利用文体特点,通过比较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梳理散文发展演变的体系,帮助体会文言文的魅力[2](54-55);②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3](106-107)。大学语文课中传统文化很重要,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振兴民族,促进民族传承,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中的作用,注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4](181-184)。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但是对于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极少提及。大学语文课堂上即使教师讲授古代汉语知识,也往往按照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路,总结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用笔圈点勾画出注释中的文化常识。往往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大学生积累的古代汉语知识越来越少,大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降低[5](17-20)。
二、大学语文课古代汉语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中古代汉语知识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是对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意义认识不足。即使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许多精华值得现代人继承与发扬,古代汉语是传统文化的载体[4](181-184),是帮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现代大学生不仅应该熟练运用现代汉语知识,还应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作为支撑。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各个学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创新型人才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创造环境,开展思维训练,强化创新意识[6](121-122)。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7](67-68),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能够给学生将来工作带来创新灵感。因此,不可抱有古代汉语知识离学生的专业较远没什么用、古代汉语知识学生不喜欢讲授起来会使课堂沉闷不用教等偏见。
三、大学语文课古代汉语知识教学策略
对于大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讲授古代汉语知识学生不喜欢的情况值得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思考。大学语文课堂上要讲授古代汉语知识,但不应是对古代汉语现象的简单罗列、归纳与翻译,应当深入浅出地将这些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展现给学生,拓展知识面,启发思考,激发兴趣。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教学策略
对于大学生而言,古汉语常用实词的含义是他们阅读文言文作品时最大的困惑。对于文言文中常用实词本义的理解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加以识记[8](15-20)。通过汉字的古文字形体进行识记,比如:“封”字,甲骨文字形为,左边的下部是一个土堆,土堆上栽种了一棵树苗,右上部是一只手(寸),也就是说,手拿树苗在土堆上栽种就是“封”。因此“封”字的本义是在土上培育树木。《左传·昭公二年》:“封殖此树。”也就是栽种培育此树的意思。再如“伐”字,“伐”的甲骨文字形为,右边是一把长戈,左边是面朝左站着的一个人,戈的长矛正砍在人的脖子上。从字形可以看出,“伐”字的本义是“砍”。《诗经·魏风·伐檀》中“坎坎伐檀兮”的“伐檀”就是“砍伐檀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臣愿奉璧往使”。《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这两句都有“奉”字,应当解释为“捧”。为什么是“捧”呢?原来“奉”的金文字形为,这个字是会意兼形声字,上部为“丰”,表声,表示所捧之物,下部为两手形,表示双手捧物。“奉”的本义就是“捧”。这样解释既能展示字的含义,又能提高学生对古文字的兴趣。以上三个词为文言文阅读中的高频实词,它们的本义经常遇到,若是能利用汉字形体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本义,则能为他们本专业的创新带来新的思路。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有一个难题:汉字的词义太多,太凌乱,令人不知所措。如果能帮学生梳理古汉语词义,这个难题将不攻自破。一个词在历史发展中有多个词义,然而这些词义并不是没有关系,往往具有引申关系[9](93-99)。如学习《诗经·豳风·七月》时有“塞向墐户”一句,“向”字解释为“朝北的窗户”,甲骨文的“向”写作,分明画的是房子和窗户,引申为“朝着”“面对着”。李白《赠崔郎中宗之》“水向天边流”,引申为“趋向”“奔向”。再引申为从前,过去,如《庄子·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再如《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道”金文写作,两侧是个“行”字,“行”字原表示十字路口,在这十字路口的内部有个“人”(上“首”,下“止”),表示人在路上行走。“道”字本义是路,这里用的是本义,引申为途径方法,如《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后又作规律,如《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走,金文字形为,上部分像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面部分是“止”,一只大脚在跑。“走”字的本义是跑。《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句意为兔子奔跑时撞到了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去。引申为逃跑,赶跑,如《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句意为打了败仗的军队,丢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汉书·高帝纪上》:“羽大破秦军钜鹿下,虏王离,走章邯”,句意为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王离,赶走了章邯。又引申为“奔向;投奔;趋向”,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句意为诸将争着奔向藏有金帛财物的仓库。古代的仆人侍奉主人是要小跑的,因此走可作“仆人”讲,如《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里“牛马走”的意思是像牛马一样为主人服务的仆人,此后“走”字可引申为对自己的谦称“我”。梳理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学生不会觉得词义杂乱无章,不好理解。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每一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上都会学到的。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上很少出现。使得学生的疑惑难以解决,最终放弃阅读文言文。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策略
除了词义的学习以外,大学语文课堂上还应当加入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高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但是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博杂,仅靠高中阶段学习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大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细、碎、散,又经常出现,给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了困扰。大学语文秉承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原则,应当继续关注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尤其是一些高频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契机,把这些知识讲明白。比如干支经年,《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龚自珍的诗歌题目《己亥杂诗》,都涉及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在讲这些内容时,往往直接指出是哪一年,可能会提到干支纪年法,但是干支纪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少讲明白。事实上,现在也经常用到这种纪年方法——2021年是辛丑年。学生了解纪年法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系统地讲述一下干支纪年的定义,举出实例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这个知识点掌握起来并不难,却能帮助学生扫除许多拦路虎。《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这句话中郑武公的妻子“武姜”,这个称呼是如何来的呢?这个女子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名失考,周代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用来“明贵贱”,姓用来“别婚姻”。在这里姜是姓,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武”,于是出现了“武姜”这个称谓[10](4-6)。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再遇到类似情况就更容易理解了。再如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也表示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例如仲尼父、仲山甫。像这样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在初高中阶段或许有的已经了解,但很难掌握。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的知识更全面,依然需要进行讲解和强调,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应当伴随人们一生。
(三)版本知识教学策略
在讲授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发现同一篇文章教材和其他版本有出入,涉及与古代汉语相关的版本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版本的概念是绕不开的。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有的差别不大,有的差别很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很少接触版本的概念,往往认为教科书上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因此学生踏入社会后,这方面的知识是缺乏的。教师可以在讲授经典作品时,帮助学生理解版本的概念。例如讲授《黛玉焚稿》一文时,可以告诉学生本文出自程高本《红楼梦》第九十七回。《红楼梦》的版本较多,不同版本可能存在许多不同。对于古代经典著作,不同版本的同一篇文章字词都有可能出现不同[7](67-68)。要讲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就要涉及与古汉语相关的文献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这些常识的教学能够体现大学语文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这一初衷。
以上内容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知识,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又和中文之外的大学语文古代汉语知识教学是不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讲的古代汉语知识是系统的、深入的且带有专业性的;中文专业以外的大学语文课中古代汉语知识往往是隐含在古代文学作品之中的,在讲这些内容时,要深入浅出,不能讲得过多过深,但要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概念,以便为以后的工作铺路。
总之,古代汉语知识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以后的职业创新激发灵感,因此不可因为学生觉得枯燥而随意删减。但大学语文课中古代汉语知识较细碎,散见于作品中,很容易被忽略,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文言文词义,要帮助学生找到理据和联系;对于古代文化常识,要注意帮助学生积累;对于涉及的版本知识,要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大学语文中的古代汉语知识教学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需要老师深入浅出、讲出理据、讲出趣味、启发思路和激励探究,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有思考、有积累及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