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成就与理论贡献

2021-03-08郭兰师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民族

郭兰师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明成果,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增进民族共识和维系民族情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贡献了一系列理论,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遵循的准则。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传承与民族振兴紧密相连,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推进立法,持续加强保护法规建设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完善的法规体系充当强有力的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便开始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法规,并开始摸索符合本国国情的保护道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先后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一系列法令法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物质财富匮乏时期便开始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才有机会走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对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物保护工作领域出现了新问题。旧的文物保护法不再符合新形势,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文物保护法的内容作了大量调整。但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法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为了尽快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需,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作出了“补齐短板”的要求,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建立文化遗产全方位保护的法律体系和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二)批判继承,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

文化遗产是特定社会的客观留存。承认文化遗产在特定时代的价值,科学全面地评价,予以批判地继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毛泽东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生极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深化了关于精华和糟粕的认识,并对如何利用传统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综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继承的方针不但有效清理了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还挖掘出了许多优秀文化资源,使积淀在文化遗产中的内在价值再次展现。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且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号召力”[1](16-17)。与此前毛泽东关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紧密贴合新时代要求,把人民群众对不同形式文化的呼声作为担当使命的动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提供支撑。习近平同志还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地区考察调研,对传承文化遗产和挖掘内在价值作出重要指示,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以人为本,构建文化遗产全民保护体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纠正了文物保护中的错误观点,强化了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1958年8月,文化部在文物博物馆跃进现场会议,提出把文物的普查、宣传、保护工作交给群众。[2](27-34)激发民众对当地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让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一方面使群众文物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政府的工作得到群众支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旨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者的专利,需要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坚持人民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延展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民导向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文化结晶,人民有权利传承文化遗产,享受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民的参与,人民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遗产的理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奠基和加固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对新形势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持久性工作,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每代领导人中接力传递。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差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现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方面,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的基础上,各代领导人分别加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思想在现在仍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遗产观更是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上讲,除了发挥政府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外,随着形势的变化,还需在资金、体制机制、人才供给和法律上给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支持,并邀请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工作,从单一到多样,提供给保护文化遗产的支持越来越有力。概言之,我们党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准确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抓住了保护这条主线,又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应对出现的新问题。

(二)坚持保护继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一方面,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有富民价值,主要体现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区域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带动民众致富增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遗产高度重视,由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共产党人始终将保护放在首位。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将文化遗产藏起来,也不是严防死守地看护,而是在保持完整样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2020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的前提一定是保护工作做到位,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3]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以避免“过度商业化”,实现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功能。

(三)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拥有稳定传承的文化遗产,是文化成熟的一种标志。一个没有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意识的民族,会失去民族文化自信,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最终因迷失方向而精神崩溃。[4](65-7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在保护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前提下挖掘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我们党在保护文化遗产时不但做到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品格,还大胆借鉴吸收、互学互鉴,促进了民族文化包容性生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西方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总结了先进经验,我们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努力汲取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宣传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优势。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共产党在保持传统文化遗产的独特民族性的基础上,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沟通交流,为中国文化遗产增添了世界价值。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经验对新时代坚定文化遗产保护信心的现实启示

当前,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解答了在新时代“为何”与“如何”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重走共产党人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之路,总结文化保护遗产的宝贵经验对我们在新时代继承文化遗产和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启示。

(一)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众多文化成果,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最好见证,也是中华儿女傲立于世的底气所在。在我们国家逐渐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遗产更应该带着自信的面貌走向世界。一是让文化遗产“走出去”。通过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又一张崭新的中国名片,促进更深次的文化合作,推动文化创新。二是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营养。各民族文化遗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6]可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要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就必须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习近平同志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同样适用,只有摒弃意识形态对立,共同推进文明互学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二)创新保护方式方法,使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的特性对我们保护文化遗产提出了高要求,保护好文化遗产,等同于将一份真实的历史展现给世人。因此,要让文化遗产重新“活起来”,就必须贴合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创新保护方式方法。具体可概括为原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三大方面。[7](16-20)首先,原真性保护是指在修缮保护中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否则文化遗产就失去了独有的历史价值。当今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能在修缮文物古迹中发挥作用,在保持原真性时为文化遗产注入科技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资源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整体性保护要求我们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文化遗产与城市是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在保护过程中让文化遗产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城市,否则会非常突兀;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应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整体性保护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在文化遗产保护到位的同时还将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影响力。最后,在发展中保护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近些年,许多文化街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个性,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应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做法,紧紧围绕继承这一核心要求,通过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产业化,开发新的文化功能,实现在发展中保护。

(三)坚持党与政府主导工作,全方位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党本着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的综合考量中。进入新时代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有文化自信作为坚定支撑。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给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的重视。

一要加大对党员干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培育力度。党员干部应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

二要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全面动态把握。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除去其本身具有的观赏价值外,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部门和所需学科非常广泛。因此,保护之前一定要对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针对文化遗产的个性特征设立特定的档案,在实际操作中才不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撑。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合理规划财政支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作用,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给予支持,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争取更多社会支持。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多元民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