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时期皖西党的建设实践及时代启思
2021-03-08陈磊
陈 磊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应时而生:皖西党组织创建的历史条件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封建王朝的自救运动、旧式农民起义、效仿英美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相继失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便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皖西地区的早期共产党员顺应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启了创建皖西党组织和领导皖西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皖西党组织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批皖西籍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开始学习并在皖西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六安三农学堂朱蕴山等人组建“中国革命小组”。是年5月,霍山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此外,寿县曹蕴真等组织了“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南溪詹谷堂等成立了“青年读书会”,霍山郑晋燕等创办了“新衡书店”等,他们以不同方式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出版,成为安徽最早最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马克思主义在皖西的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先进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为皖西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皖西籍先进知识分子为皖西党组织的创建提供了干部资源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革命战争史,也是一部先进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历史。皖西党组织在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中,皖西籍共产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五四运动后,在外求学的皖西学子开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成为创立皖西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干部。1922年春,曹蕴真(寿县)在上海经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接受党组织委派回寿县成立了皖西最早的党小组——中共寿县小甸集小组。
在创建党组织的同时,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还积极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培养党组织的后备力量。1921年4月,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由舒传贤(霍山)、许继慎(六安)等参与组织工作。1922年初春,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在此期间,皖西籍进步青年先后入团的有蒋光慈、韦素园、许继慎、杨溥泉、王逸常、王坦甫等数十人,他们为皖西乃至全国的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皖西有13人进入广州农讲所学习,87人进入黄埔军校学习,30多人进入上海大学学习,还有20余人到苏联留学[2](P3),此数量之多在全国亦是少有。皖西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早期的皖西籍共产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奉献。
(三)民主运动的发展为皖西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群众基础
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皖西人民在军阀混战和白色恐怖中开始了革命斗争。1921年6月,倪氏军阀在安庆酿成六二惨案,学子裴仲犹从安庆回到霍邱,在城关黉学院主持召开2000人大会,举行示威游行,控诉军阀罪行。1922年冬,许继慎、沈子修、朱蕴山等人在六安连同工人发起“驱骆运动”,赶走反动县知事骆通,夺取教育领导权,促进了皖西民主运动高潮的到来。民主革命时期,皖西数十万人民群众或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或援助党的活动,有力地支持了皖西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二、砥砺前行:民主革命时期皖西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
皖西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孕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创立和发展,在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惨痛教训中曲折成长,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皖西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
(一)皖西党组织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得以初创和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皖西籍先进知识分子在上海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组织的委派,回皖西创建和发展党组织。1923年,曹蕴真创立了皖西第一个党支部即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树立起皖西也是安徽的第一面党旗。之后,皖西各地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如中共商城南溪特支,中共六安特支、中共霍邱县乌龙庙特支等。1927年7月,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成立,成为安徽最早的县委之一。在创建党组织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皖西得到进一步传播。1924年8月,胡萍舟等人在小甸集开办“淮上中学补习社”,学习《唯物史观浅说》《社会主义史》等文献。六安、霍山等地也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宣传小组。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会议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皖西这一时期党的建设集中在联系群众发动农民运动和壮大党组织等方面,既建立了良好的党群关系,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皖西的传播。
(二)皖西党的建设工程在土地革命时期艰难推进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皖西籍共产党员回到家乡着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并进行了英勇的武装斗争。1929年5月,在以徐子清为书记的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立夏节起义。是年11月,在以舒传贤为书记的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六霍起义。其他各地也相继爆发了农民武装起义,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这是最精彩的乐章之一,《天工开物》“簸法”一节简约、平静的内在情愫,在小说世界里转化为如此丰富喜悦的舞蹈,由此构成小说世界里沉重甚至残酷的乡村生存的另一面,即便是日常最繁重琐细的物事,诸如磨豆桨、做豆腐、烙煎饼、打凉粉,全都化成了舞蹈音符:
经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皖西党的建设在大革命失败后得以恢复。1930年6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然而,“立三路线”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皖西党的建设产生了破坏性影响。是年10月,党中央及时纠正了“立三路线”的错误,12月,中央特派员曾中生至黄安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解决了组织领导问题,使得皖西的党组织和革命力量得以保存。然而,1931年5月,张国焘获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全面领导地位,在根据地推行“肃反”运动,以“改组派”“第三党”“AB团”等莫须有罪名杀害大批革命干部。
这一时期皖西党组织尽管内外交困,但是党的建设工程仍然向前推进。一方面,党的宣传工作在根据地全面推进,各种报纸和刊物竞相诞生,如霍山县委的《雪花报》、商城县委的《咆哮》、寿县县委的《红星半月刊》等。另一方面,党领导的工农组织继续壮大。1931年5月,皖西北特区总工会成立,会员达到1万多人,党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
(三)皖西党的建设工程在全面抗战时期曲折发展
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党的建设。一方面,皖西基层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的领导下逐步恢复。进入全面抗战后,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曹云露、张如屏等回到寿县,成立中共安徽工委,4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派彭康赴六安成立中共安徽省工委,接着,寿县、舒城、立煌(今金寨)等地方县委相继成立。武汉会战失败后,国民党准备调转枪口对准中国共产党。皖西党组织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及时将共产党员和爱国群众撤退到抗日根据地,保护了皖西的党员队伍。另一方面,党员教育工作得以开展。1939年,中共安徽省工委和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在金寨县白水河举办了3期党员培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同时进行了组织整顿,以适当的方式清理了政治上不够坚定的党员,使得皖西党组织更纯洁、更有凝聚力。
在抗战时期,皖西党的建设也一度受到王明“右”倾路线的影响。据张云逸回忆,王明、项英只讲统战,不敢独立发展武装,强调发展武装要经过国民党的批准、承认[3](P142)。1939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郭述申在皖西进行了反“右”倾工作,1940年前后,刘少奇在皖继续开展反“右”倾工作,皖西党内的“右”倾错误得以纠正。
(四)皖西党的建设工程在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前进
1946年上半年,张伟群和钟大湖等人利用国民党尚未发动进攻的喘息之机着力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在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下,1947年10月起,皖西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又一次激起广大群众高涨的革命和生产热情。然而,党组织内部“左”倾错误有所抬头,出现了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皖西各地党组织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不失时机地开展党的整顿工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948年1月初,中共皖西三地委①在舒城召开地委和县委书记联席会议,针对“左”倾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党内思想,纠正不良作风,保证了皖西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继往开来:民主革命时期皖西党的建设经验的时代启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1922年皖西创立第一个党小组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皖西党组织在27年的革命岁月中上下求索,形成了具有长远指导价值的党的建设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习近平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4](P518)中国共产党以百年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用历史镜头聚焦民主革命时期皖西27年的党的建设实践,可以窥知,当时各地各级的党组织之所以能够战胜外部的封锁与围剿、及时纠正党内“左”和“右”的错误,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党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砥砺前行。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全党,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广大党员的政治灵魂。
(二)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45年,毛泽东这样告诫即将走向前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5](P1162)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围剿的夹缝中赢得生机,逐步从弱小走向强大,关键在于我们的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在艰苦的民主革命时期,皖西地区的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形成了鱼水般的党群关系,铸就了皖西党组织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有机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执政后的最大风险就是脱离群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三)严明党的纪律,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关键,关系到党的权威,甚至生死存亡。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皖西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纵然艰难,但在人民的支持下仍然在向前发展。而在皖西革命形势持续向好之时,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由于党性不够坚定,面对胜利时头脑不够清醒,特别是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作风不纯的问题,脱离群众,甚至不相信群众,使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受挫。针对作风建设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今天,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人民性。
(四)建设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民主革命时期,皖西地区各基层党组织处于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最前线,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排头兵,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先锋队。皖西革命事业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更加繁重,党执政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更加复杂,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必须注重加强城市与农村、社会与学校、国企与私企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党员管理能力、服务群众能力、防范风险能力、总揽全局能力以及工作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注释:
① 指中共皖西第三地方委员会,中共皖西地委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