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2021-03-08刘孝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延安党员干部革命

程 蕊,刘孝友

(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延安时期,是指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的13个春秋(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直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前委负责人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解放区)。“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1](P98)在实现这个历史性转折的过程中,我们党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延安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进驻延安后不久,党内的一些错误思想开始抬头,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彻底消除党内错误思想及其影响,我们党发动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一)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需要

在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扶持下争夺党内领导权。王明及其支持者以批判“立三路线”为名,却提出了一条更加“左”倾的政治路线。在这种错误路线的影响下,党内的一些王明路线支持者,由于未能正确分析中国革命性质、革命形势与阶级关系,在战略上主张“进攻路线”,在军事上强调“全线出击”,在组织上进行“无情打击”,结果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军走上万里长征之路[2]。王明的错误方针政策给我们党与革命事业造成极大损伤,直到遵义会议之后,这种错误思想才得到纠正。遵义会议后,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面临严峻的军事形势,还来不及彻底肃清王明“左”倾主义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很大转变,党内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但一些党员对于革命形势与革命规律的认识仍存在主观主义倾向,以至于一度引起党内的思想混乱。另外,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观念也被带进革命队伍。

(二)摆脱共产国际干涉的需要

建党初期,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正确的指导意见,并在组织、思想、经费、干部等方面给予很大帮助。但列宁以后的共产国际颁发给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大多以俄国革命经验为依据或从苏联利益出发,而并非完全基于中国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从而导致其多次在关键问题上的指导都出现重大失误[3]。例如,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主张中共接受“党内合作”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推行的错误阶级路线,完全背离中国民主革命特点,忽视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皖南事变发生后,共产国际为了维护国共合作的关系,希望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避免内战扩大。此外,共产国际还为中共中央指派一批将俄国革命经验奉为绝对真理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干部。这些干部中相当一部分只重书本理论,而不问中国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致使革命有生力量遭到重创。因此,摆脱共产国际的不当干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指导抗战实践的需要

抗战爆发后,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如何取得革命胜利,是关乎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使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抗战相持阶段,国内战争形势相对平稳,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当时,延安吸引的知识分子多达4万余人,且超过7成的为初中以上学历,大多是从四面八方赶来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毛泽东高度称赞了他们抗日救国的高尚品质与革命决心。但是,在这些青年中,有许多人的决心是缺乏理论支持的,并不清楚共产党抗日和其他抗日的本质区别,更不了解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未来的前途。因此,对于这些青年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帮助他们认清抗战形势、确定政治信仰的问题。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之前,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深入了解过马克思主义,更没有条件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因此无法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系统性认识,加上“左”“右”倾错误及共产国际过度干预的影响,致使他们中的有些人完全不能理解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往往将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相对真理视为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真理;完全按照“苏联模式”来认识中国革命,不切实际地搬用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不知道如何将理论运用到中国抗战的具体实践中去。对于中国革命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要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去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正是当时全党亟待解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由此,毛泽东陆续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多部经典著作,并亲自讲授哲学课和作形势报告,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延安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

延安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就是开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从《共产党宣言》中学习并掌握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科学世界观;从《资本论》中学习资本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了解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从《反杜林论》中学习恩格斯的理论批判品质;从《国家与革命》中学习国家阶级本质和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发展规律;从《“左派”幼稚病》中学习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并深刻认识“左”倾错误思潮。对中国共产党人经典著作的学习,包括学习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著作,如李达的《马克思还原》、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尤其是学习毛泽东的重要著作[4]。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形成了领导带头、率先垂范的优良学风。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广大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二)开展整风运动

延安时期,党内长期受到教条主义的困扰,很多党员干部的思想受到约束和禁锢,直接导致他们行动上的盲目与决策上的失误。为彻底纠正党内思想乱象,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站位,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团结党内力量,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理论学习的“全身运动”。1942年,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整顿党的作风》报告时,明确指出了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对党员干部的危害性,并提出著名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5](P827)这次整风运动主要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第二阶段主要在全党开展以整顿“三风”为核心内容的大整风活动;第三阶段主要是总结和梳理党内重大问题与革命经验。通过整风运动,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党风政风也向善向好。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P11)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被人民大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早在1919年,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了广大民众的力量以及发动民众并实现民众联合的重要性。为了发动民众并实现民众联合,毛泽东特别强调做好群众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学习运动、设置专门机构、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较为常见的宣传方式为报纸宣传,如1937创刊的《解放》,开辟了“党内教育”专栏,不仅宣传讲解理论,而且介绍学习方法;1941年创刊的《解放日报》,开设刊登马列原著相关内容的专栏,满足了广大党员与青年学生的政治学习需求。据统计,1937年至1948年,延安出版了各类刊物达百余种,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此外,我们党还通过人民广播、文艺作品等传播介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作小说、诗歌、戏剧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边区人民的思想政治素养[7]。

(四)加强党员干部自我学习

为了提升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效掌握应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军阀进攻的方式方法,全党上下掀起一股大学习浪潮。1939年,中央干部教育部成立,旨在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部分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要求他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1940年,党中央发布相关文件,建立了在职干部日均学习两小时制度,明确了理论学习内容,聘请了党中央领导人作为指导专家,并开展常规性的学习检查活动。之后,党中央又连续发布关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文件,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教育方式开始从理论学习向革命实践转变[8]。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学习,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统一,党员干部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理论素养大大提高,党员队伍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三、延安时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当前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讲科学

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中国化”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正是我们党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国才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因此,理论教育要融贯科学精神,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保证教育主体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端正的政治态度、宽广的学科视角;要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客体身心发展规律,激发教育客体学习的内生动力;要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探寻理论和实践、历史和时代的契合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还要创新理论教育的宣传方式,注重理论宣传的方法与实效,加快推进理论宣传“触网”,运用网络新媒体讲好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重务实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说教,离开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行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其基本原理在“中国化”过程中实现创造性升华,为我们党提供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P801)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理论教育过程中应从事物本质出发,认清我国基本国情;从教育客体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主体需要和满足对象需要有机融合;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推动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中的“书斋”学问,而是源自实践的“活”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理论教育时,既要讲“理”,又要重“实”,帮助受教育者筑牢理论根底,提升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理”的根植。

(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接地气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绝非是“高大上”的凌空蹈虚之学,而是随着时代、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当前,我们要做好理论宣传和具体实践的结合工作,注重创新学术话语体系,以通俗话语诠释深刻道理,讲好“中国话”,说好“家常话”。例如,邀请老革命家和烈士亲属进行专题讲座,用鲜活事例感染人;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党史交流研讨论坛,以轻松明快的教育方式表达严谨深奥的理论问题,用文学语言陶冶人;开放革命遗址、红色故居、革命纪念馆,让人民群众接受红色革命洗礼,以生动形式展现新时代思想内涵,用伟大精神激励人。还可以通过塑造生活艺术直观场域来丰富教育形式,通过引导青年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来拓宽教育阵地,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来促进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分层次

延安时期,我们党利用各种途径有的放矢地开展理论教育活动,统一了全党思想。由于受教育者在理论基础、认知能力、成长经历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在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理论教育时必须注重层次性与多样性,即要用多维度的教育模式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例如,在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教育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作为教育内容,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理想信念、为民意识;在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时,要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身边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努力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深刻的道理简单化;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吸取开展群众性教育的成功做法,也要根据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强调理论的逻辑性、释惑的透彻性和说理的针对性,努力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果感召他们、塑造他们。

猜你喜欢

延安党员干部革命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党员干部要姓“党”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