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弘扬淠史杭精神研究

2021-03-08彭良海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皖西弘扬精神

彭良海,杨 芳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20世纪50年代,皖西人民为解决长期缺水问题,在物质资料匮乏,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依靠勤劳和智慧,凭借肩扛手提,历经十四载建成了淠史杭灌区。这场气吞万里的伟大实践,不仅结束了千百年来皖西地区靠天等雨、水贵如油的历史,解决了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难题,更是诞生了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淠史杭精神。以顽强拼搏、敢于担当为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基,以依靠群众、团结协作为本,以科学态度、敢为人先为核的淠史杭精神,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如今的淠史杭灌区,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成为中国精神的一个象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火热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淠史杭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淠史杭精神之魂:顽强拼搏,敢于担当

自1956年起,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自此兴起了大办农业的高潮。而皖西地区境内由于地理环境特殊,雨量分布不均,旱情、水涝常发,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因此,兴建水利设施、调节用水就成了根本选择。1958年,皖西、皖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情。这让六安地委认识到必须兴建水利工程才能解决皖西地区百年难题。为此,六安地委带领皖西人民充分发扬顽强拼搏、敢于担当精神,在物质资料缺乏、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兴修水库、建设堤坝、挖通渠道,最终建成了淠史杭灌区,将贫瘠之地变成了“江淮大粮仓”。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正是因为矢志不移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正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治水,奋进担当,才建成了这一宏伟工程。

(二)淠史杭精神之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时,没有纳入国家水利计划,也没有在安徽省水利厅立上项,争取不到投资,后来经过多方争取,即使获得了国家支持,也得到当时安徽省委主要领导的支持,但是投资也是很有限,难以满足如此巨量工程一切所需。此外,在开工建设过程中,又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刻,六安地区的财力有限,且依靠外援几乎不可能。因此,这一巨大工程的完成基本上依靠皖西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时,近百万群众自带干粮,自筹工具,自捐石料、木料,靠着顽强的毅力、充满激情地干劲,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业绩。

(三)淠史杭精神之本:依靠群众,团结协作

毛泽东曾指出:“依靠群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一事无成。”[1](P381)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在建设淠史杭工程过程中,皖西人民创造“洞室爆破法”、劈土法,研制了运输工具“倒拉器”等,解决了施工技术难题;依靠边干边学,在实践中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土专家”,解决了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1959 年,皖西大旱,为拔除五里墩切岭和平岗切岭这两颗“钉子”,缓解旱情,实现提前引水灌溉的目标,六安地委发动工农兵学商数万人,历时10多天实现史、淠总干渠贯通。1965年,为打通了滁河干渠,皖西、皖中、皖东人民并肩作战,14万民工大会战,克服“将军岭”流沙难题,不到9个月时间实现其全域贯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西人民和其他支援淠史杭灌区建设的人民团结协作,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

(四)淠史杭精神之核:科学态度、敢为人先

1950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口号,安徽省掀起了大修水利的高潮。在治淮的大背景下,中共六安地委客观分析建设淠史杭工程的自然条件,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克服当时生产力低下、财力薄弱的困难,经过充分讨论、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走高线的设计,让水从岗上流,这是灌区的独特创新。此外,淠史杭工程始终坚持相信和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坚持科学施工。在淠史杭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施工人员提出的口号是要讲科学技术,不能蛮干,要巧干。横排头渠首工程坐落在沙滩上的,施工时没有采取常规的直接挖地基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爆破震动法,依靠强烈的震动将沙石震紧实,解决了沙石不稳定,施工容易导致塌方的问题,提高了施工工程质量,提升了工程进度。正是充分发扬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些技术人员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解决了工程难题最大限度地节省了财力、人力;也正是这些创新的设计和施工,才让堪称“人间奇迹”的淠史杭工程得以建成。

二、淠史杭精神的时代价值

淠史杭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需要我们来传承好、弘扬好,充分发挥它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淠史杭精神的内涵和现时代中先进的历史文化相联系、相融合,挖掘其现实意义具有必要性。

(一)助力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没有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那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就不会产生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2]。50年代皖西人民自带干粮、自带工具,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各种险阻,实现了水利梦。正因如此,在淠史杭工程建设过程中孕育而成的淠史杭精神,它是一种拼搏奋斗精神,是一种团结奉献精神,是一种永不服输精神。为此,它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勇敢面对中国梦实现途中的各种阻力,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中国梦的实现奋斗拼搏,凝聚正能量。

(二)巩固脱贫成果,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这只是开始,就如“开胃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弘扬淠史杭精神,有利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农村移风易俗,进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此,淠史杭精神将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而努力拼搏。

(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强大动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成为大流行的传染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可以说百年罕见,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同如此“洪水猛兽”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终胜利,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物力力量的支撑,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激励。淠史杭精神是艰苦奋斗、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年,它激励着皖西人民战胜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生活实现了质的变化;在当今,它必将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最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实现健康中国的奋斗目标。

(四)激发创新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实践需要发展理念来引领。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精神的有力发挥,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4](P55)。因此,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激发民族创新意识。淠史杭工程的建成,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艰苦奋斗,以科学态度、创新理念、求实作风为指导,创造了“洞室爆破法”,解决“风化石”的问题、发明劈土法攻下“麻僵土”难题、研制新型运输工具,解决了运输难的问题。一项项新的技术和工具克服了治水过程遇到的艰难险阻,提高了施工效率,推动了工程进度。淠史杭精神中蕴含的创新力量将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淠史杭精神的培育路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P42)。淠史杭精神汇集了人类力量、智慧的积极意识总和,体现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浓缩与升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淠史杭精神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需要对其培育路径进行探析。

(一)以教育为先导,构建以育化人的新风尚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所有活动都直接作用于人。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宣传精神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对于宣传教育工作者来说,淠史杭精神是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素材和可以依靠的强大力量。其一,利用淠史杭精神来影响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助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深层次挖掘淠史杭精神的内涵,让其提升为可以为不同职业的受教育者所适用和学习的、具有价值共性和高度的、对于实现社会共同利益有益的精神力量。其二,通过更深层次挖掘淠史杭精神的时代价值,以此来增强其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功能。将淠史杭工程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以及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运用事迹报道、专题节目、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向受教育者宣传,引导受教育者重言传、重身教,实现用正确价值激励自己、引导他人,进而形成好的社会风气。

(二)以媒体为载体,构筑高质量传播渠道

媒体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是人借助其传送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等信息,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技术手段。由此可知,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虽都是媒体,都是一种技术手段,但因其各具不同传播特点,对精神价值的宣传弘扬将起着不同的作用。故而,要把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特长,做好宣传弘扬淠史杭精神,构筑高质量传播渠道。因此,其一,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的地方特色优势,深入淠史杭工程纪念馆、采访当事人或其后人,把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向当地的干部群众宣传。其二,借助新媒体传播迅速,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受众广大,进而有效提高淠史杭精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体,将淠史杭精神的内涵用宣传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云参观”“云旅游”等新技术实现与网友互动,让网友如亲临其境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蕴藏的丰富民族文化特质。

(三)以法治为保障,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因此,法治是弘扬淠史杭精神的坚实保障。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常使用手机登录微信、微博、QQ、短视频平台和客户端,便捷地获取文化知识和资讯。但是网络上大量的碎片化知识、虚假信息和假新闻、网络谣言、网络攻击等充斥着网络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深度阅读和准确全面地理解信息,更容易被错误内容误导。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没有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也就不可能宣传先进思想、先进人物,更会出现先进人物、英雄被调侃被丑化。那么,健康安全的网络靠什么,靠的就是法治。法治是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保障。只有有了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淠史杭精神的弘扬才能实现。通过法治,对于那些恶意造谣、诋毁污蔑英雄、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发挥警示教育作用,进而不断净化网络,保证弘扬淠史杭精神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干净清新的网络空间。

(四)以阵地为依托,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蕴藏于红色资源之中,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淠史杭灌区及其展览馆等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以红色资源为依托,能更好地实现弘扬淠史杭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需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率领全国人民获取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伟大胜利。正是如此,没有党的领导也就没有淠史杭工程,更不会孕育出淠史杭精神。因此,淠史杭精神的弘扬必须重点诠释坚持党的领导是淠史杭工程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淠史杭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才能不偏离航向,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其二,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广大党员深入淠史杭工程遗迹、淠史杭工程纪念馆及相关的水利工程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身感受当时修建此工程中党领导人民群众牺牲自我,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增强斗争精神,主动担当作为,把激发出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

四、结语

时代在改变,但伟大的理想不会改变,宝贵的精神永远不过时。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6]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支撑,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培育和践行淠史杭精神,能够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惧任何困难,奋勇拼搏,建设美丽家园。

“山清水秀红土地,人间奇迹淠史杭”是皖西的写照,也是淠史杭工程的写照[7](P56)。在皖西地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淠史杭事业的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期待。在淠史杭精神的激励下,我们要时刻牢记先辈们的初心和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皖西弘扬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回马枪
回马枪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