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3-08王鹏彭冉
王鹏 彭冉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加快,从而引起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病发率逐渐增加,甚至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情况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主张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采取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但由于该病好发于老年人,因此致使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相对较大[2]。此外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常存在多种其他慢性疾病,若在患者发病后不能进行及时的救治,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有研究表明,心脏瓣膜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一次完成,减少二次手术或再手术率,且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的预后生存率[3]。为此,本文就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进行抽取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研究组女性15例,男性25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2.88±8.32)岁。对照组女性14例,男性26例,年龄46~86岁,平均年龄(63.22±8.13)岁。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4];(2) 两组患者均被诊断为冠心病[5];(3)在我院住院治疗临床资料完整者;(4)无手术禁忌症;(5)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6)无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患者;(2)存在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术前对症支持处理,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手术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取仰卧位。
研究组患者于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选择胸骨正中进行切口,充分暴露心脏,并将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进行游离。并建立体外循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冷血停搏液经冠状静脉窦逆灌与经主动脉根部间断顺行灌注相结合的灌注方式对心肌进行保护。在心脏停止搏动停止后,将桥血管远端予以吻合,再进行心内手术,最后行乳内动脉、前降支吻合和桥血管近端以及主动脉吻合。待心脏恢复原位后,选取人工机械瓣膜,进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成形治疗或替换治疗。采取单周连续缝合的方式替换二尖瓣,缝合线为2-0 Prolene线,并采取间断缝合的方式缝合主动脉瓣。
对照组患者心脏瓣膜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操作方式同研究组一致,但两个手术非同期进行,其中对照组患者心脏瓣膜手术与研究组同时进行,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则需间隔(222.31±39.15)d后进行。
两组患者术后均需进行血流动力检测,并根据血流动力结果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进行降肺动脉压及扩张冠状动脉处理,同时对电解质紊乱予以纠正,并维持患者酸碱平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情况:包括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两组手术患者于手术前后均需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即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比值(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和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情况
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有数据显示,我国冠状动脉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生率为15%左右[6]。其中,心脏瓣膜病变是由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的退行性改变、缺血坏死、风湿热和黏液变性等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动出现障碍,由此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不足和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肌的功能紊乱,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类病,在我国发病比例为6.5%[7]。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组别 吸机辅助通气时间(h) ICU 监护时间(d) 住院时间(d)研究组(n=40) 61.32±12.39 5.54±0.84 12.54±2.64对照组(n=40) 115.70±22.21 9.44±2.36 23.50±3.30 t 13.523 9.847 16.402 P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手术前相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心胸比、LVEF、LVEDD指标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其中以研究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 心胸比 LVEF(%) LVEDD(mm)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 手术前 手术后研究组(n=40) 0.51±0.16 0.70±0.14* 47.56±5.08 52.84±5.11* 50.33±5.42 62.46±7.12*对照组(n=40) 0.50±0.17 0.58±0.12* 47.66±5.24 50.44±5.52* 50.34±6.29 52.88±7.06*t 0.291 4.116 0.087 2.018 0.008 6.043 P 0.787 0.000 0.931 0.047 0.994 0.000
现阶段,临床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常采取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但由于多数患者为老年人,且患者常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心脏负荷以及耗氧量较大,术前心脏功能较差,因此往往会具有病情复杂、病程长、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及术后并发症多的特点,从而导致患者手术风险显著高于单纯的心脏瓣膜术或单纯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有研究表明,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率,能有效抑制病情的发展,增加桥血管畅通率促进预后,若分期进行两种手术,则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进一步提升手术的风险[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同期进行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有效避免进行二次手术,缩短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手术前相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心胸比、LVEF、LVEDD指标水平均明显提升,其中以研究组更为明显。这表明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于同期进行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但同期进行手术较分期手术更为复杂,因此在术前需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心功能,手术期间需加重对患者心肌的保护,临床故需要着重加强术后相关处理。
综上所述,采用心脏瓣膜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