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腕运动护理对PICC 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21-03-08张丽华王莉菲刘晓娜
张丽华 王莉菲 刘晓娜
(郑州人民医院骨一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主要用于需要中长期输注肠外营养、化学治疗患者,可避免因药物外渗或反复穿刺引起静脉炎等不良后果,目前已在肿瘤化疗中广泛应用[1]。但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静脉通路的同时,也使患者血液粘度明显升高,使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因此,采取对应护理措施防止PICC术后血栓的发生十分重要[2]。
旋腕运动护理是通过腕关节伸直、内翻、外翻等主动肌肉活动,以提高血液回流,操作简单,有利于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术后患者采取旋腕运动护理对其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术的13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69)和观察组(n=67)。
对照组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7.39±8.67岁;其中呼吸道肿瘤21例,消化道肿瘤31例,其他肿瘤17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8.42±8.73岁;其中呼吸道肿瘤19例,消化道肿瘤32例,其他肿瘤1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确认为恶性肿瘤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③PICC术前已存在静脉血栓。
排除标准:①PICC禁忌患者;②近期服用有关抗血栓药物;③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于患者PICC置管后嘱其适量饮水,避免穿刺侧肢过度屈曲,禁止提重物、游泳、剧烈运动等;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PICC并发症的表现以及不良结果,若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并告知医护人员,以妥善处理;发放导管维护手册以及弹力球,指导患者肢体活动,每日多次握球,每次训练时用力握球10 s后放松,间隔10 s再次重复动作,1组为20次,以此反复,早晚各训练一组,以促进穿刺肢体血液循环。
1.3.2 旋腕运动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旋腕运动护理,方法:PICC术后嘱患者取坐位,伸直手臂,手呈中立位,于穿刺侧肢无痛感或者疼痛较轻时,将腕关节最大程度向远端伸直0~45°,动作维持5 s后将手拉回中立位;随后将腕关节为中心,采取360°绕圈旋转(顺时针1次+逆时针1次为1组),每次间隔5 min,每天5至8次;嘱患者完成动作时尽量采取最大幅度,2组动作交替完成;第一周锻炼患者手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胀感,属正常现象,酸胀感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待手臂不适感消除后,可增加活动频率。
1.4 评价指标
1.4.1 血流动力学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62231184)对患者腋下最大血流流速和腋下平均血流速度进行测定。
1.4.2 血液流变学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沈阳万泰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OTA-400型号)对全血低切粘度(Low shear rate Blood Viscosity,LBV)、全血高切粘度(High blood viscosity,HBV)、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 in blood,Hct)、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
1.4.3 凝血指标
通过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酶原(Fibrinogen,Fbg)、血栓烷素B2(Thromboxane B2,TXB2)、D-二聚体(D-Dimer,D-D)。
1.4.4 静脉血栓
记录两组PICC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干预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上升(P<0.05),但观察组腋下最大血流流速和腋下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对比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时间 组别 腋下平均血流速度(cm·s-1) 腋下最大血流流速(cm·s-1)干预前 对照组(n=69) 11.16±3.31 15.16±6.46观察组(n=67) 11.09±3.50 15.22±6.58干预后 对照组(n=69) 14.36±2.39a 17.79±4.03a观察组(n=67) 15.29±2.41a* 19.24±3.51a*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对比
干预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指标均上升(P<0.05),但观察组LBV、HBV、Hct、PV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指标高于对照组,Fbg、TXB2、D-D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对比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对比
注:与干预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时间 组别 LBV(mPa·s) HBV(mPa·s) PV(mPa·s) Hct(%)干预前 对照组(n=69) 15.36±1.32 4.42±0.96 1.46±0.33 45.39±4.90观察组(n=67) 15.30±1.35 4.35±0.88 1.50±0.36 45.30±5.10干预后 对照组(n=69) 16.99±1.19a 5.78±0.87a 1.58±0.30a 50.63±3.96a观察组(n=67) 17.53±1.21a* 6.09±0.79a* 1.67±0.22a* 52.19±3.42a*
表3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表3 两组凝血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 PT(s) Fbg(g·L-1) TXB2(pg·L-1) D-D(μg·ml-1)对照组 69 10.68±2.21 3.41±0.54 83.26±6.65 0.61±0.09观察组 67 12.09±2.02* 3.12±0.58* 80.20±6.43* 0.53±0.11*
2.4 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2例(2.99%),对照组发生9例(13.04%);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626,P=0.032)。
3 讨论
PICC置管易导致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且因肿瘤细胞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激活凝血,进一步提升血栓发生风险[5]。随着临床对PICC置管的广泛应用,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也随之增多,使患者康复进程受到严重影响。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滞缓、静脉壁受到损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诱因[6]。因此,改善患者肢体局部静脉血液状态、促进血流速度加快等是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而合理运动是防止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研究发现,早期手臂活动能够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血流动力学,降低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可能[7-8]。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干预方式,结果显示:干预后腋下最大血流流速和腋下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LBV、HBV、Hct、PV、Fbg、TXB2、D-D较对照组高,PT指标及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旋腕运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PICC术后患者血液粘度、促进血流,降低凝血因子聚集,最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分析其原因在于,常规运动护理中采取握拳运动,运动时能够使手臂肌肉发生收缩,与上肢血管产生挤压达到负压效应,进而使上肢血流加快,达到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的目的。加上旋腕运动能够刺激神经末梢,当患者主动运动时,进一步加快肱二头肌静脉血血流速度。同时,叮嘱患者坚持长期、反复、定量进行主动运动,保证了锻炼的强度及频率,强化了锻炼效果。
此外,旋腕运动易于操作、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除腕关节病变、上肢静脉血栓等症状患者均适用外,所有PICC置管术后以及内科需要长期卧床患者均可采用,无需设备与成本,通过指导患者均能够有效掌握方法,患者接受度及操作性较高[9-10]。
综上所述,针对PICC术后患者采取旋腕运动护理,简单易行,对改善患者血液粘度、减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