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内生变量探索
2021-03-08谢永平
谢永平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从民国时期“中华职教社”的成立到如今“双高计划”的实施,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百年的不懈探索,由最初的迷茫试探到后来的学习效仿,再发展到当今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传承专业技能、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助力。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类型教育”,高职教育终将摆脱本科教育模仿照搬的“影子”,其类型特征更加凸显。
《方案》发布以来,国内众多学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关于“类型教育”的研究,其中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知名学者姜大源提出的类型教育“跨界、整合、重构”的特质[1],这也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要求和挑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所有建设、活动都将围绕“类型教育”展开,而各种建设任务的主体是教师,尤其是教师队伍中占据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那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否具备“类型”特质的职业能力,能否满足“类型”特质建设者的基本要求,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类型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效,以及高职教育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因此,在类型教育背景下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综合素质要求,探索青年教师职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引导青年教师对自身进行定位、反思,进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年教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发布的权威政策文件,教师主要可分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几类[2]。关于“青年”年龄的界定,国际上不同组织有不同界定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青年的年龄规定为14~34周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文件明确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基于高职教育特点以及高职教师职业特点、从事高职教育职业时间等维度,本文研究的高职青年教师限定为从事高职教育3年以上,并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
柏林纳的教师发展五阶段理论是以时间为变量,在假设教师本人足够努力并无外界突发时间影响下,教师职业发展的上升路径,包括Novice、Advanced Beginner、Competent、Proficient、Expert五个阶段性发展成果[3]。这五个阶段的成长投射到高职教育中,可以与“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相对应。
青年教师在经历了3~5年的新手磨合期的锻炼之后,具备了基本的高职教师能力素质,能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反思,进行顶岗实践、参与各类教学竞赛,成功地从新进教师需要“带着走”的外驱发展方式转向了“指着走”的激励发展阶段。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看,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中期,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正如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规定的申请者年龄不得超过38周岁,大部分人会在此时期开始分化。一部分表现平平、安于现状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将永远停留在“Advanced Beginner”阶段;而那些有着强烈成长意愿并按着正确方向前行的人,则开始突破并逐步上升到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的高度。在高职教育中这类青年教师在本发展阶段的职业诉求包括:良好职业道德及高尚情操的形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本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职教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业务创新突破等。
(二)职业能力
早期关于“能力”较为权威的定义出自心理学范畴,《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能力是在遗传学的基础上人类后天通过学习而具备的某种心理素质和特点,这使得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项工作。这种定义方式强调能力的心理学特质,但是过于抽象不利于测评。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将能力定义为利用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此定义方式增加了个人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关于能力的可评判性和可测量性有所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定义为“社会工作”,它能为劳动者提供核心收入。关于“职业能力”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包括“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在职业中体现出对于社会的热情”“工作任务胜任力”等等,但这些提法比较偏向心理学范畴,较为抽象。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能力应包含劳动者的技术和素质,包括体现专业水平的某一领域专门知识、体现劳动水平的操作技能和体现职业情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这种定义既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心理学本质特征又突出了“职业”的适用性,是广大学者认可度较高的定义方式。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职业能力”的标准、框架以及构成要素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冰山层次模型、树干支撑模型。胡建波课题组成员研究制定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包括10个一级要素和23个二级要素;朱建柳等人构建了“三大岗位、10个领域、44个能力单元”体系[4]。这些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均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职业能力”的内涵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更而逐渐完善的。因此,在“类型教育”大背景下,当代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含体现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性特征、体现正确政治方向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及体现动态迁移能力的创新发展能力。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德国帕邵大学布朗博士认为教师的情感、视野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个人综合素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大,参考上文提到的朱建柳等人构建的教师能力单元体系,从教师思政素养、基本教学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化素养等方面考量设置调查问卷,依托笔者所在学校牵头成立的“人工智能+”产教联盟进行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情况调研,选取来自省内不同地市5所院校共计56名年龄在28~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共设置11个评分点,按参与程度以及获得成绩按每点满分100分计算,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人工智能+”产教联盟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表
经分析发现,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教学实施、服务学生等方面表现较好;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综合科研等方面大部分青年教师还比较欠缺,取得国家级以上奖励较少,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方面较为匮乏。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部分青年教师在经历了3~5年的新手期之后开始出现了倦怠、知识技能更新慢等问题。经抽样访谈分析,影响青年教师职业上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体意识部分缺失造成的困扰。由于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产生的使命感降低;由于高职教师的工作环境、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入与原有的职业认知产生了一定差距,随之带来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而导致倦怠;由于教学、科研、指导竞赛、参加竞赛等工作发展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的工作“瓶颈”期带来的恐慌、迷茫等导致职业满意度降低、产生自我怀疑。二是跨界融合带来的挑战。“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便是“跨界”,即要求高职教师的工作领域和能力领域要从“学校教学”延伸到“企业岗位”的各方面,具体要求是教师思维能力跨界、技术技能跨界等方面,即要求青年教师同时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能力素质。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到高职就业,对于专业教育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工程师”素质方面有所欠缺。三是产业革命造成的冲击。高职教育是最接近产业的教育环节,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延伸,大量工作岗位或将被取代,或将需改造升级,尤其是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高职青年教师未来面临的必将是教育人工智能的工作环境,如果还是按照原始的板书加PPT的模式开展教学是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探索自身专业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以及升级自身专业应用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三、类型教育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职业能力路径探究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步伐是适应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在于“类型”特征的实现。类型教育背景下影响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包括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个方面。内生变量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统计学中对于经济模型的分析,内生变量是系统的内部各项因素,外生变量则是系统的外部条件,事物的发展由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将此概念引申至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培养中,已颁布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法规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系列文件办法等属于外生变量,而内生变量落实到青年教师个体中则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树立,专业技能的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融合与创新是提升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内生变量的指路明灯,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一)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2018年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本质特征是我们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高职专业教师需要具备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出发,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内生变量最关键一环。“教师思政”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构建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内生变量,实现价值引领的有效途径。
“教师思政”通过加强青年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师德师风建设坚定了青年教师的政治方向,增强了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培育青年教师的思政素养以具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能力。以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基本参照,自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坚定政治方向,端正职业认知和入职动机;以感动中国支月英、卢丽安等人民教师为榜样,深入学生之中,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青年教师一对一联系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帮扶学生同时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意度。
“教师思政”培育了青年教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能力,“课程思政”是具体的实施载体。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思政元素有机地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让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三观,这是青年教师提升价值引领能力的具体表现。要做好“课程思政”需要从两个方面不断探索:一是找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切入点,专业课程中情感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是较为合适的落脚点。二是探索思政和专业有机融合的方式,结合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周期性特征,开发专业教材中适合的思政元素材料,采用动态的方式形成生成性教学[5]。例如,介绍电话发展史部分,可引入发明家贝尔十年如一日地反复研究、反复试验的事例,引导学生养成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网络搭建与运维部分结合华为、中兴、烽火等大型公司在疫情期间的项目建设案例体现出的精湛技艺和家国情怀,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通过不断发掘时事案例并将其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逐渐提升了价值引领的能力。
(二)跨界融合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提升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跨界。跨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需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同培育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二是高职教育青年教师专业教学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的融合。从内生变量角度出发,高职教育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需要以跨界融合为目标,打破传统职业发展格局,拓宽自身专业发展道路。首先,在专业教学方面,除了需要不断学习本专业最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企业用人需求以及岗位工作要求,由此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重难点。例如,当前5G通信迅速发展,湖北地区通信龙头企业烽火通信及其众多子公司未来三至五年将需要大量通信设备产品质检人员、通信基站架设人员以及通信网络优化人员,这就需要高职青年教师加强5G通信最新知识以及技术的学习,及时掌握通信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岗位需求,并以此为基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在产业融合方面,需更加注重教师的“工程师”素质的培育。青年教师通过每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学习企业生产工艺以及先进技术以及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在加深自身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锻炼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以实现自身职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
(三)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高职教育自诞生以来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时代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重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演变,国家对于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技术型、技能型到复合型提法不断升级。随之而来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也将发生对应的变化。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为了适应工业化大生产需求,教师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在本世纪初信息技术高速发达情况下,教师需具备信息化能力,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更加复杂。如何顺应教育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转换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回归教育本质将是高职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6]
当代学生都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他们的天然优势。在此大背景下,高职青年教师亟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单一的课堂讲授知识传递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状态数据,利用智能化平台和手段为不同的学生推送适应其发展水平的“刺激”学习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觉自我的兴趣与不足,从而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掘。同时青年教师还应更加主动地学习智能化技术,科学合理地将智能化手段应用到教学之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实现教育技术的与时俱进。例如,在专业教学之中创新性地采用“线上自学与课堂讲授、经典案例与项目工单、虚拟仿真与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混合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利用虚拟仿真、智能数据分析、在线课程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借助真实案例教学化处理后的工作任务单,结合小组竞技、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结语
类型教育赋予了高职教育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应尽快提升职业能力发展水平。提升职业能力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类型教育背景下,针对高职教育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历程的特点,从内生变量引起系统效应的角度分析,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提升途径。以思政元素为引领,通过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等有效途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强化教师价值引领能力;以跨界融合为目标,通过教育与职业、行业企业的融合以及教师专业技能与企业工程师技能的融合,拓宽职业发展道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以创新发展为突破,转换传统教学理念,引入现代人工智能教育元素,实现人机协同,回归教育本质,实现职业能力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