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
2021-03-08程志高
程志高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
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最独特、最稳固的身份属性,其认同情况不仅直接关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全过程[1]。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植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四个自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认同、社会认同及其内涵
对认同问题的研究源自心理学。在讨论认同之前,首先要明晰与其紧密相关的身份的含义。身份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自我定义(self-definition)或自我归类(self-categorization)。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我(们)是谁”的问题。这一充满终极哲学关怀的命题是区分自我(我们)和他人的关键。泰弗尔认为,人的身份分为两种[2]:一种是个体身份,是对作为自然人的个体的生物属性和自然特征的界定,代表了个体层面的异质性和排他性,体现的是个体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另一种是社会身份,是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或为某一群体所共有的成员身份的界定,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价值、情感和行为的认识,突出的是群体之间的差异。与人的两种身份相对应的是,可以将认同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本文所研究的价值观认同是社会认同层面的范畴。
对社会认同概念的理解,常用的是阿西福斯的观点。阿西福斯在总结泰弗尔、特纳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认同的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对群体同一性和从属性的感知,其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3]:首先,社会认同产生的原因,或基于个体的群体化倾向,或源自某种传统因素如文化的浸润,或受群体的威望、特质性等的感染和影响;其次,由于认同源于个体,因此,有时候外部条件对认同的影响并不如想象这般大,这就意味着即使缺乏强力的组织领导,抑或群体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联结、互动与依存关系,社会认同现象也会经常发生;再者,认同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身份进行区别与界定,进而在群体或社会活动中塑造和促成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
阿西福斯等提出了一个研究认同问题的分析框架[4]:如果将认同作为一个变量来研究,其应该是具有程度区分的连续变量,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认同”或“不认同”的分类变量。根据认同程度的不同,其可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的属性。随着认同程度的不断加深,个体的认同从第一层次的认知层面认同,即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获得关于社会身份的信息和知识;到第二层次的情感层面认同,也就意味着个体将自己视为群体的一员,共享社会身份或群体组织所代表的价值观、目标、信念等;再到第三层次的行为层面认同,主要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一定的策略来维护群体身份。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本次调查选取了四川省的5所民办高职院校——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所选取的高校兼顾了成立时间、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等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腾讯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31份,其中男生占55.4%,女生占44.6%。文史类占31.1%,社科类10%,理工类占43.7%,艺术类占15.3%。通过分析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令人担忧。
(一)在认知程度上整体较为一般
记忆情况是体现认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问卷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设问。首先,对于问题“您能准确地背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只有不到1/3的学生(23.7%)回答能够完整说出来。超过2/3的学生(69.5%)只能说出一部分。还有6.8%的学生则表示基本不记得。其次,对于问题“您认为您周围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如何”时,回答十分了解的只有36.3%,而接近6成的学生(59.3%)则认为周围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一定了解,这与前述回答是一致的。另有4.3%的学生则认为周围同学未深入了解过其具体内涵。上述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本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另一个是其周围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两者相互印证,可以看出来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知程度一般。
通过将学科、政治面貌等因素引入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没有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大。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学科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尽管有一定差异,但普遍较为一般,不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属于思想政治课的范畴,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表1 不同学科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入党积极分子掌握程度最理想,其次是共产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团员。身份为“群众”的学生则掌握不深,完全不记得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几类学生。这表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更高。
表2 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程度
(二)在情感认同上普遍不深不强
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关键所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较弱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端倪:
首先,在知识学习上功利性倾向明显。对于为什么会谨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第一位的是“有利于个人更好的发展,对今后继续深造或求职就业有帮助”,占54.4%,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心态。其次分别是“电视、网络中出现次数太多,不经意间记住”,占25.8%;“学校、老师强制要求”的占12.6%,这两类都属于被动接受,过分依赖外在的信息输入或知识灌输,缺乏主动思考的内在心理过程,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真正认为其能够“触及心灵深处,成为个人信仰”的只占不到1/10(7.2%)。
其次,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源泉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针对中国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问题,有接近4成的学生(37.7%)对中国文化蕴含的价值观认同感一般,对中国文化自信心一般;更有3.5%的学生表示西方文化显得更出色。针对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的对比,超过1/3的学生(36%)认为“好莱坞大片更好看,有内涵、有场面”;有32.8%的学生不认为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入侵,认为无所谓,只是一种艺术;而回答更喜欢国产电影的只有31.3%。针对中西方节日和学生过洋节的现象,超过2/3的学生(68.9%)认为中西方节日各有特点,但应多引进西方优秀节日;更有4.5%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更丰富多样,比中国节日有趣多了,应该按照西方传统来过节日”;只有2成的学生(20.9%)认为“中国传统节日自有其魅力和意义,应传承和发展中国节日,防止外来节日入侵”。
(三)在知行合一上多数无法做到
行为是认同的一种直观外在反映,并且是对认同情况的一种检验。尽管有9成以上的学生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完全或部分说出其中的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停留于口头上,落实到行动中的少。针对近年来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这一热门话题,回答“扶,因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的不到一半(47.1%),回答“看情况再决定扶不扶”占到了50.3%,更有2.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扶,因为类似讹诈事件太多”。
对于该不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32.6%的学生认为如果遵循的话,在现实生活中会吃亏。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当下网络上甚至一些教育专家纷纷表示,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让高职学生从这种心态走出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析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影响了其认知认同
受益于国家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民办高职院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在生源并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招生人数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2017~2020年,四川省普通高考专科批分数线分别为190、190、150、150(文科)和180、180、150、150(理科)。尤其是实行高职单招,对民办高职院校冲击更为剧烈。民办高职院校想要通过单招与公办高职竞争,只有不断降低录取分数线(该分数线由学校自主划定),由此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下滑严重,部分单招的学生所有科目的总成绩加起来甚至都达不到专科线的分数线。
以笔者所调查的其中一所院校——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其面临较为严峻的生源压力。近年来,单招学生占到学院年招生总人数的70%左右①。由于单招考试通过率很高,基本失去了考试的选拔意义,导致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这是因为按照四川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开展单招考试的院校可自主确定文化考试和技能综合测试成绩的科目权重组合及划定最低控制分数线,其中文化考试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的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报考总人数的90%。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为了竞争生源,采取的策略基本是能上则上。这样一来,更加导致生源质量下滑,目前这一现象在民办高职院校较为普遍。即便是通过普通高考进入的学生,按照高考招生录取的顺位,也属于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加之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中学时期“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存在较大的畏难情绪,更有甚者先入为主产生抗拒心理,由此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掌握情况不尽人意。
(二)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反差较大影响了其情感认同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两者从本质上看是相统一的。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科学理论较之现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就意味着两者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从调查来看,7成以上(76.1%)的学生认为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是作为理论知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反差非常大。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各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冲击,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使其降低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学校虽然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身处网络时代,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更为广泛,很多负面信息严重影响了其价值观。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解释和引导,学生往往认为课堂上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反差过大,如果按照理论去做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吃亏。
如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的选择很难不受到网络上各种报道的影响。在笔者实际授课中,往往将简单的老人摔倒扶不扶与“佛山小悦悦事件”等案例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讨论,以便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扶不扶背后的深刻道理,以期唤醒学生被网络糟粕所遮蔽的人性本善的一面。
(三)社会实践开展不到位影响了其行为认同
民办高职院校受办学成本、办学规模等因素制约,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不突出、类型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无法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甚至起到负面作用,让学生对徒有虚名的实践活动更加反感。
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因为经费原因,将本该由学校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个人去承担。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最后大部分学生并未实际参与社会实践,而是由家长找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实践证明上盖章,然后交一份从网上抄袭的实践作业以应付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开展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成了“皇帝的新装”,使得原本设定的课程目标大打折扣。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因为办学规模较小,除了必要的学生会,社团组织屈指可数,文体活动少之又少,学生缺乏在校园内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还有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实习实训重视程度不够,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深度不够,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与其专业课程关系不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更不能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增强对爱岗、敬业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导致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强化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校教育力度,全面提升认知认同
针对调查中问及的何种因素对自己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接近一半的学生(46.1%)认为是学校教育,36.9%的认为是家庭教育,认为是各类媒体信息的占16.9%。这表明,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仍然是影响和形塑其价值观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在中学乃至小学阶段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更难。这就意味着,要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补课”,通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一方面,要上好思政理论课,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重点是要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关规定,保证思政理论课足够的建设经费和基本的课时要求。探索小班化教学,上活思修课,讲透概论课,讲清形势课,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重大。思政理论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喜好。目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急缺,而且为了节省人员经费,大多以辅导员兼之。以笔者调研的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为例,在校生超过万人,然而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到20人。这种情况下,教师仅仅应付课堂教学就已经精疲力竭,难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保证民办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建设水平,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民办高职院校需要严格按国家要求师生比配置思政课教师。
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推进“三全”育人。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独特的从业要求、职业道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融入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在每一个素质模块、能力模块的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二)发挥文化育人导向,不断增强情感认同
环境影响人,但人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而是积极主动寻求改造环境[5]。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交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属性。受交往圈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接触负能量的事物,如一个寝室或班级有学生吸烟、喝酒、玩游戏、通宵上网等行为,很容易形成群体效应。经常暴露于充满负能量的环境中,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被欺骗或利用。如近年来危害严重的“校园贷”等,高职学生就是主要的借款人群之一,占34.72%[6]。这就要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倡导正能量的校风和班风、室风,让学生在美好的精神环境中成长成才。
当下,尤其要把握和用好网络传播规律[7],借助各种新兴媒体的力量,选准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正面引导。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多终端、立体化等特点。与在课堂上作为受众群体不一样,在新媒体场域下的学生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搜索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接受信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因其海量性、即时性、互动性特点,更容易为年轻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使其产生认同倾向。近年来教育部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广“易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相比于各种新媒体APP,其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仍有较大差距。有研究机构统计[8],大学生学习类APP偏好指数前十中,排名前列的分别是超级课程表、学习通、百词斩、网易有道词典、蓝墨云班课等。除了学习之外,大学生网民对社交通讯类、休闲娱乐类、新闻资讯类等应用更青睐[9]。因此,多用贴近学生生活、适合网络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主动在学生关注的网络平台发声,积极营造健康、清朗、向上的网络空间,激发正能量,显得尤为关键。[10]
(三)拓展社会实践维度,努力深化行为认同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具有先天优势,它本身直接对接企业,尤其是一些订单培养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更是在校企合作上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第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校期间,要积极加入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踊跃参加学校的各类学生活动、文体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从小处着手进行体验。第二,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今后求职意向,有针对性地参加校内外各种报告或培训,以此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双创”活动、实习实训等,在真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去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深化认知中提升认同感。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民办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改善。尽管民办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受重视程度无法比肩本科高校,但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发展压力更大,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阐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然而受限于调查院校的单一性和调查样本的局限性,上述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今后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本研究:一方面,通过加入对非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进一步增强本研究的信度;另一方面,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年限,以3年为一个周期围绕上述主题进行跟踪研究,以便动态了解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进一步增强本研究的效度。
[注释]
①根据四川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已开展高职单招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数,原则上不低于学校年度招生规模的50%。目前四川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参加了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