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
2021-03-07刘潇
刘潇
(临沂大学费县校区,山东临沂 273400)
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应当做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学科均应与思想政治同行同向,构成协同效应。高校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有力储备军,接受思政教育对其人格培养、身心发展、 形成知识技能及树立正确三观均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1 世纪,科技越来越发达,对于辨别是非能力差、 自制力弱的学生而言,时常出现喜好网游、 贪图享乐等情况,对自身健康成长造成严重阻碍。因此,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融入音乐,增强学生视听感受,进而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1 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1 教育目标一致
音乐与思政教育属于不同学科,两者教育方式、内容及目标均有差异性。但两者也存在共通之处,即均为精神文化范畴,承载着教育学生素质的重担,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一是以一般的全面发展意义而言,其包含“德”“智”“体”“美”,音乐通过提升审美理念与体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美”;二是全面发展内涵在于实现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实现实践与认知的协调发展[1]。认知包含理性与感性认知。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知则属于高级感性认知阶段,感性包含动机、信念、灵感、信仰、欲望、直觉、想象、幻想等,均属于创造性思维重要品质。通过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以激励学生精神动力和理想信念,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以此而言,音乐在思政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重大,实现了教育目标一致性。
1.2 教育优势显著
音乐作品本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红歌,其承载了传播主流思想的重任,思想深刻,通过在思政课堂上演奏富有深刻思想的音乐作品,将思政内容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注意力,可有效提升学生情感与思想境界。如《游击队歌》《开路先锋》《到敌人后方去》《保卫黄河》等音乐作品表达了坚决抵抗、毫不退缩、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气节,学生可通过欣赏此类作品,体会到坚守奋斗的信念;《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则描绘了祖国美好的发展,舒畅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自豪、热爱之情,通过欣赏此类作品,可加深学生对政治信仰、民族与国家的认知,培养爱国意识[2]。以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音乐作品可提高教育效果。
2 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
2.1 多元整合意识不足
当前,在教师与高校层面对于音乐与思政教育多元整合仍存在意识不强、重视度不足的情况,受到长期思维惯性影响,部分思政教师对于音乐作品及价值认识不深; 部分教师则对育人与教育整合不重视,片面性进行思政知识讲解,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度,对于音乐这一教学手段有所忽视;部分教师则未能挖掘思政教育中音乐元素,未能树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不符合新时代音乐与思政多元整合要求[3]。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导致思政教育中音乐元素较少,弱化了教育氛围,对课堂教育效果造成影响。
2.2 缺乏融合机制
音乐与思政教育同行需要一定机制体制实现。当前高校中,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保障机制,也未能构建推动两者融合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即便构建相关机制也未能实现有效衔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充分彰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理念,思政教育融入音乐仍缺乏制度保障[4]。而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更为注重培养专业能力,认为思政可有可无,对于音乐思政效果造成严重影响。以高校顶层设计而言,仍未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等,以学生而言,则更加注重学习技能知识,对于思想境界、思维能力及道德情操提升关注度不足。
2.3 欠缺主流音乐教育资源
高校非音乐专业中,设置音乐课程较少,通常仅有音乐专业学生方能接触。音乐作品能够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旋律,激发爱国热情,有助于塑造人格和陶冶情操。近几年音乐教育多以技法为主,轻音乐内涵教育,导致学生注意力多集中于基本功提升上。并且,在多元文化趋势下,国外“爵士”“摇滚”等流入国内,能够为青年快节奏生活带来短时间的轻松愉悦和情绪释放,对主流音乐造成了冲击。
3 学生挖掘音乐思政价值不足
高校学生接触音乐作品以流行音乐为主,学生认为流行音乐更加个性、时尚和潮流,与青年群体相符,而民族音乐等古典音乐、 主流音乐则认为其落后。学生对于音乐存在认识误区,导致学生在与音乐作品接触时良莠不齐,对其音乐审美能力造成了影响,需要教师正面引导。并且,高校音乐审美课程较少,注重专业课,对素质教育有所轻视。这就造成学生学习价值取向侧重于专业知识,对于音乐艺术性有所忽视,未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缺乏参与意识,欠缺自信,活动内容也欠缺思想高度,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功能均未发挥出来。
4 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4.1 树立音乐与思政多元整合理念
在推进音乐与思政多元整合时,应当提高思想认知,明确“三全育人”理念。思政教育与音乐的协同,体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两者共同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思想观念及道德品格。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不仅需要讲授专业音乐知识,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价值观,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为学生不失时机地宣讲和宣传思想理论[5]。音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场所,也是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音乐课堂政治特性,了解自身历史使命,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想政治的工作论述,课堂中尊重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规律等,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思政教育方法,以免采取填鸭式教学影响学生对思政的观感,保证音乐与思政贯彻于整体课堂中,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完善思政教育模式,从而多方面出发将思政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4.2 构建耦合性发展机制
为实现音乐与思政课程实的耦合性发展,则应当搭建相互协同的激励机制、监督体系与交流平台。
首先,建立交流平台。高校可通过组织课程建设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加强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对话,构建思政理论教育与音乐活动、音乐教学的协同机制,以此增进彼此理解与了解,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发挥自身在思政教育的优势,共同解决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应当充分认识到课程耦合发展、同向同行任务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建立合理、明晰、科学的激励评估机制,方能实现两支队伍、两类课程的协同联动[6]。在设计激励机制中,应当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注重约束与激励的平衡,可通过选择德育标兵、模范课堂等方式,兼顾教师礼仪,将各方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最后,建立监督体系。在音乐与思政教育多元整合发展下,应当将学校管理部作用发挥出来,以学校党委作为责任主体,组织人事部负责建设队伍,宣传部负责教育宣传,以此构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强化教师的交流沟通,完善学生评教、教室听课制度,提高监督效果以实现两个教育课程的多元整合。
4.3 整合拥有思政价值的音乐库
音乐作品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发挥其思政教育功能,则应当选择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音乐作品,构建相应思政教育音乐库。具体如下。
第一,歌颂祖国,弘扬社会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增强民族凝聚力作品包含云南民歌《采茶》、山西民歌《闹元宵》、山东民歌《唱大戏》、江苏的《紫竹调》、东北的《月牙五更》等,这些属于民族文化的结晶,展现了不同民族音乐特色,该作品需注重应用民族音乐;歌唱祖国作品包含《我和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体现爱国热情作品则包含《春天的故事》《长江之歌》《长城随想》等,在唱词与旋律中反思自身担当的责任[7]。现阶段高校对于世界知名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关注较多,其他专业学生与音乐接触以流行音乐为主,挤占了民族音乐发展空间。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具有提高文化竞争力、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需将其放在教育首要位置。
第二,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作品。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年纪尚轻,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仅要面对就业学业压力,还有周围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等。为引导学生正面面对生活问题、 培养其经济乐观态度、提升其心理素质、塑造坚强意志,可选择贝多芬的《欢乐颂》《田园》《命运》等,流行歌曲《改变》《淋雨一直走》等,以激励学生面对困境乐观豁达、昂扬不屈,提升人生境界。
第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的作品。该类作品包含《春之旅》《渔舟唱晚》《瑶族舞曲》《致爱丽丝》《童年的回忆》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有表达对民族热爱的,有赞美生活真情的,有感叹大自然美好的,欣赏上述作品可领悟人生,启发智慧,感受人间温暖。
4.4 建设校园文化
高校改革发展中,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在建设中,应精心设计和开展形式新颖、 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美育、体育、德育等渗透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熏陶其思想情感、升华其道德境界、充实其精神生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校园文化内涵。以中北大学为例,其校训为“致知于行”,即知行合一,培育更多行知统一、以知促行的中北学生;校歌为“中北,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向前向前向前。”其中讲述了中北光荣而又艰难成长的历史,多年来培育诸多尖端人才,奋发图强,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培育莘莘学子[8]。
其次,组建文艺团体。高校建设校园文化中,社团作为展示学生音乐才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其深入交流的平台,建设社团与学生音乐和思政教育推动学生发展具有相同目标,不仅可促进学生成长,也是优化思政工作的途径之一。可建设民族乐器协会、合唱团、民乐团、西洋乐器协会、打击乐协会、军乐团等,以此丰富学生生活。并且,建设文艺社团能够在展示学生才艺的同时培养其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锻炼社交与组织协调能力。如中北大学军工文化艺术团,多次参与山西省委宣传部的红色演出活动,设计“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 抗日战争周年纪念画册等。
最后,开展课余音乐活动。高校可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包含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文化节、主持人大赛、校园器乐比赛等,学生参与到舞蹈、歌剧片段、唱歌、曲艺表演中,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欢乐的氛围中完善人格。
4.5 鼓励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
学校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均为主体,高校当前通识音乐课有限,教师数量不足。所以,为了实现音乐与思政教育的多元整合,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也应当发挥自我学习能力,实现行动与思想的转变。一方面学生应当提升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选择音乐作品时不可盲目追求时尚与娱乐性,需利用音乐作品提高自我修养,不仅要通过音乐获得轻松感与愉悦感,滋养心灵,还要借此提升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则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促进自我表达,提升自我成就感与价值感。并且,高校活动均经过精心筛选策划,品质较高,在欣赏音乐表演中能够接触富有活力、高雅、正能量作品,排解不良情绪,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节、合唱比赛、音乐社团中,避免学生产生羞怯之情,在交流中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促进思想升华。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生活中,音乐作为其重要元素,也是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实际发展而言,音乐与思政教育相互贯通、彼此融合。因此,在思政教育深化改革下,应当通过梳理多元整合理念、整合音乐库、构建发展机制、建设校园文化、鼓励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方式,以艺术形式将学生与思政教育距离拉近,将以乐促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