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研究
2021-03-07李玉环李玉梅
李玉环,李玉梅
(1.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2.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 071000)
1 立足终极关怀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迅猛席卷全球,各国之间的政治往来、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外的各种错误思潮,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失衡等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目标理想化、价值工具化、方法智育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直接关系到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就必须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层次反思和重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关心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还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构筑精神家园,在充满关爱的意义追寻中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对人的终极价值和永恒意义。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解读
“终极关怀是人类的本性,人们总是在有限中企盼无限,在尘世中追求超越。‘终极’在哲学中就是指世界存在的根源,哲学一直把对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而终极关怀也一直是经典哲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形而上学的超越性。”[1]终极关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以探寻世界本原为使命的本体论哲学,追问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追寻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内蕴着以终极存在为依托的终极关怀。中世纪宗教神学框架下的“终极关怀”不可避免地与现实世界的人相分离,蜕变为束缚人、压迫人的精神枷锁,最终导致人本身以及终极目标的双重异化。近代哲学崇尚理性,高扬人的主体性,把关注的目光从超验的神学世界转移到现实的感性世界,用理性进行指向自由与幸福的自我救赎。马克思将终极关怀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把“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根植于实践的沃土中。用实践的观点以“人的方式”辩证地、历史地诠释终极关怀,是对“一切旧哲学”的升华和超越,实现了终极关怀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终极关怀”一词,但很多思想家从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的维度探讨有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用“修心”“自省”的方式来追求生命的永生和精神的不朽。用道德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平衡,最终实现“性道合一”“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中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生命哲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和独特的文化特质给整个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在有限与无限、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始终关照着人的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
终极关怀作为一种哲学理念,作为人的最高价值目标,立足现实,指向未来,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追问。终极关怀引导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寻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涵养心性,润泽灵魂,提升境界,构筑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进而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唯有指向精神世界的总体性、动态性的终极关怀,把现实关照和终极眷注结合起来,方能触及人的灵魂,引导他们向着高远的人生境界不断追寻,最终实现哲学意义上的人生觉解。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的实现路径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必然会出现多元价值观。改革开放之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多样性,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可以彰显一个社会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多种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交锋也会造成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当庸俗的消费主义、功利的实用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充斥社会的时候,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正确引领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大学生,让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
承载着国家、民族精神追求,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大学生提供了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进一步增强抵御错误思想思潮和消极落后价值观念侵蚀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引导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升华到理想和信念的高度,“不断筑牢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心中闪亮”[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去。因为立足现实并指向未来的理想信念不仅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还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无限的意义,给人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构成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唯有把终极关怀建立在价值观视域,方能引导大学生思索人生的价值,洞悉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不断否定自我、 创造自我并超越自我,从低俗走向高尚,从狭隘走向豁达,走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囹圄,实现生命的超然和精神的自由。
3.2 构筑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既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具有最高的价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首先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敬畏生命、关照生活需要,在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生存与死亡等进行终极性思索,不断体悟生命的价值,探寻生活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彰显出无限的人生价值,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绽放生命的精彩。
物质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之精神需求,才是人之为人的灵魂和内核。“吃、喝、生殖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4]当前,人们一边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的丰饶,一边陷入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和意义缺失的精神荒漠,物欲的天堂和精神的囚室成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
精神的贫瘠比物质的匮乏更为可怕,面对信仰缺失、意义失落以及普遍的心理焦虑,肩负着思想引领、 价值塑造和道德培育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形而上的终极关怀,既要有高远的终极目标,赋予他们超然的人生智慧和精神自由的情怀。又要立足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关注他们物质层面的不同层次现实需求,避免陷入庸俗物质主义的泥潭,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陶冶情操,追求精神的超越,筑建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实现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到精神需要的跨越和升华。丰盈的精神家园给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和动力支撑,赋予超越自我和实现价值自觉的精神信仰力量,帮助困惑迷惘的大学生摆脱功利和物欲的羁绊,深度思考自我存在价值和人生境界,自觉追求崇高精神和有意义的幸福人生,不断超越完善自我,实现诗意地栖居,回归生命本真的存在状态。
3.3 现实关注与终极关怀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关怀主体的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互动和教育实践影响下不断提升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天赋特性的张扬和延展,以精神的力量激发自身改造世界的渴望和勇气,最终达到人的解放,即自由。”[5]旨向终极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和教育追求,并不是一般层面的人文关怀,而是最高层次的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哲学维度的普遍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之本性的终极关怀价值在于持续性地观照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对立心立命的终极性觉悟和体认,使人充满追求宇宙境界的无限向上之精神,找寻到人之为人的价值显扬,以促进人类理想社会的实现。”[6]因此,终极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摄针对不同对象,包含不同内容的具体过程性目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根本的方向性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注有机融合起来,要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需要,在知识传授、规范行为和提升境界的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深刻体悟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和意义人生,让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成为内心强烈的渴望,成为激发潜能、创造价值、追寻意义人生的内在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终极关怀的主要阵地。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要依托高度智能化的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关怀与育人功能。利用大数据的数字分析结果,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习潜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他们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能力。从外在的强制教育走向内在的自我教育,把政治理论、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知识接收到观念认同再到觉悟信仰的价值转换。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等职能管理部门除了做好传统日常育人工作之外,还要客观分析共享平台提供的大数据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心理动态、思想状态、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特征等,做好生活关心、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相关工作,形成终极关怀的合力育人模式。
校园文化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内蕴,承载着育人的社会意义。校园的花草树木、文化景观、建筑风格以及学术氛围、 校风学风等都传递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出了浓郁的终极关怀,它们以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子们的道德情操,传递着教育的意蕴。在信息化时代,要不断创新校园网络文化方式,使用好易班(e-class)系统,为大学生打造集学习、生活、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园网络互动文化社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塑造力。通过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和引导,牢牢掌握网络文化阵地,潜移默化地实现环境育人功能。还要依托微博、 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健康向上,鲜活丰富的网络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精神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
终极关怀作为一种哲学理念,作为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内蕴着高远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超然的精神情怀和无限的人生意义,是人类对终极的不断向往和永恒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关怀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在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人生的终极意义和根本价值,引导他们向着高远的人生境界不断追寻,促进精神的成长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哲学意义上的人生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