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探讨
2021-03-07李程云
李程云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走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技术研究领域中,人工智能已经被公认为是下一个时代的通用性技术,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应用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将会显著地提升社会的生产率。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的岗位和职业可以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如银行柜员、零售销售员、会计工作岗位等,将会出现明显地人与机器争夺岗位等现象[1]。技术市场的巨大变化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尤其是对各个学科的专业型人才来说,专业技术将会成为人工智能挑战的主要对象。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深入地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转变发展的影响,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
1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新课改思想的引导下,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内容中,培养的主体和对象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两者是培养体系中最为稳定的要素。在新的思想引导之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会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制度的优化。在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而高校内部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培养制度保障下实施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化的背景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内容,从而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2]。
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高等院校存在转型发展困难
从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以及培养模式来看,招生体系与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很好的配合作用,很多大学都非常缺乏人才培养的意识,而大学生本身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也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 创新意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乏有效地规划。这几年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社会体制的影响,学者们和政府更多地关注的是教育公平与公正的问题,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创新意识不足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端,是为国家输送专业人才和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应当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校的扩招现象一直在持续,而且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放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上面来[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得不做出一定的改革与颠覆,传统的粗放式、 外延式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促使高等院校必须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做出变革。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转型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着向创新型的方向发展,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在高校的培养体系中注入更多的创新性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高校就必须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在高校内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
2.3 招生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体系依然沿用我国传统的高考制度,且采用文理分科的模式进行,可以说大多数的高等院校招生还是存在着普遍的“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进行从上到下的顺序录取,而且缺乏独立自主权。在传统招生思想的影响下,高校招生只能够按照成绩这一唯一衡量学生素质的维度进行,一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潜力并没有得到重视,导致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被遗弃在优秀大学的门外,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4]。
2.4 外部环境影响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本上也是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很多有能力的教师因为自身的科研任务比较重,所以也难以将全部心思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来,而且高校内部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持力度也非常有限,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教师很难真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关注,而学生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感兴趣,所以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平淡。同时,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学校内部的评价制度和培养方案也非常不完善,导致很多学生仅愿意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而课后忙自己个人的事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创新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5 激励体系存在问题
在目前高校的激励体系中,对于一些优秀学生的评定以及奖项的颁发激励政策存在着很大的限制,无法利用这些奖项充分地发挥出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而且在某些专业之中,奖学金的评定仅仅依靠学生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对于学生日常的表现、志愿公益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创新科技等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很重视,奖学金的激烈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此外,高校中的奖学金资金也相对比较匮乏,高校内部对于奖学金的拓展能力严重不足,仅仅依靠财政调拨的资金很难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奖学金的激励,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其学生的奖励以及资助体系并不能够与现代化的大学制度相匹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奖学金这一激励内容,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管理层应当统筹国家奖学金与社会各项奖学金的资源,在校内建立起公开、透明的奖学金激励办法,并且在奖励的过程中及时地向学生们公开评比机制以及发放的原则,从而使得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目标
在人工智能这一颠覆性的技术发展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就使得原本压力很大的中国高校毕业生雪上加霜,所以,在人工智能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现状下,高校应当加快转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且在前几年高校扩招的政策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地增多,但是最终毕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依然比较短缺,而且连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为我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就业问题,所以高校应当转变自己的育人思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科技、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首先,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给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颠覆性的冲击,所以,高校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要面向实际的工作进行技术领域的深入培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更应该重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实用性知识的渗透,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拓宽渠道[5]。在当今的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等教育需要放眼未来,牢牢把握社会未来的走向,将学生未来的创新发展作为自身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其次,高校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改进。
3.2 要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外部社会的变化以及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更加致力于培养自身的全面素质。同时,学校应当更加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关注,并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同时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专长。
高校内部要加强对创业竞赛的支持力度,在学校内部成立相关的创业服务部门,为学生们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6]。对于高校内部的创业科技园以及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对教师和学生免费地开放,并且对于有想法的学生可以给予设备上的支持,同时还应当在学校内部建立浓厚的创业竞争文化氛围,为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发展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7]。
4 结语
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与发展,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生产技术的改革与替代使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不远的未来,人与机器争夺岗位的现象将会出现在就业市场之中,所以,当代高校毕业生必须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从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机制来看,一些固有的问题依然存在,迫切地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一定的改革,上文分析了相关的改革思路与途径,希望能够为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