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03-07左俊凤陈玉芳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教师
左俊凤 陈玉芳/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教师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科、各学段“教什么、如何教”成为现实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体要如何实施,才能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呢?我校课题组以小学低年段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亲自感知、理解、验证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最终内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增进传统文化教育。[1]
在识字、写字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低年段是学生识字、写字的关键阶段,课题组以统编版教科书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们在识字、写字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一)感受汉字造字法“六书”魅力,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
古人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统编版教科书中主要涉及了象形、会意和形声。一年级上册设置了象形字识字的内容,通过“象形”这种直观有趣的造字方法,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汉字的印象。还涉及到了会意字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等方法,让学生们认识到汉字的部首可以表意的构字规律,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在生动有趣的识字过程中,孩子们亲身感知汉字造字的方法,通过“知其所以然”来“知其然”,可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感受汉字演变过程,激起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语文统编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力图让学生在汉字的前世今生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贝”的故事》用文字和插图讲述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和发展。孩子们了解了汉字的起源——甲骨文,明白了经历漫长的岁月,汉字的形、音和义都在不断变化。汉字是有趣的、灵动的。孩子们课后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阅读各种汉字小故事,感受汉字的神秘和特别。教师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汉字”故事比赛,“画画甲骨文”作品展示等活动。这些独特有趣的方式,让古老的文字焕发时代风采,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和写字兴趣。
(三)利用汉字书法之美,提升学生好好写字的意识
为了激励孩子们好好写字,教师开展了师生共同坚持的练字活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激发孩子们练字的热情。师生书法比赛是我校的传统赛事,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墨香氛围。黑板、墙壁、橱窗都散发着浓浓的墨香,还有随堂进行的“秀一秀”和“同书一字”的小型比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练字的阵营。
通过多种多样的识字、写字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通过感知汉字书法之美,提升学生好好写字的意识,激励孩子们把字从写整齐到写美观。在这一过程中,让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从小就激发起对汉字的认同、欣赏以至热爱。
在阅读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教学在小学生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大量有益的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对增强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借助阅读这一重要平台。[3]
(一)在有声诵读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弟子规》里学规矩。”一年级上学期,教师选择了校本教材《弟子规》作为蓝本,要求孩子们诵读并学唱《弟子规》节选。在学校里,教师带领孩子们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诵读、歌唱;在校外,教师引导家长以亲子阅读的形式给孩子们讲《弟子规》中的故事,让孩子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养成好习惯。[4]
“经典诗词提素养”,从一年级下学期线上教学开始,教师就开始鼓励孩子们利用晨起时间进行经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在古典诗词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以季节和节气为时间纬线,紧扣传统节日主题,并定期更新晨读内容。此外,还组织了“我是小诗人”“李白的诗我会背”等诗歌朗诵活动,用来激励孩子诵读经典诗词的热情。
(二)在课外阅读中,汲取优秀作品人物的力量
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平时的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传统文学作品,如《二十四孝故事》《成语故事》《中国古代神话》《中国上下五千年》和四大名著,等等。通过阅读和体会作品中人物榜样的力量,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品质养成。
除此之外,还以亲子诵读的方式,将经典诵读辐射到家庭、社会,重点关注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和领悟[5],以期在读、品、悟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知行合一”。
在口语交际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中的主要部分,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因此,在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不能忽视口语交际这一有效的方式。
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储备能力,围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在整个二年级开展了两种类型的口语交际活动:一是开展“文学故事品人物”的口语交流和展示活动;二是多次举行《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小故事讲述比赛。在这两种类型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榜样的解读,进行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并期待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品质养成。
在写作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针对低年段孩子们的特点,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教师主要以日记和写画结合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习作启蒙和训练。这一部分的实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生活中浸入式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以插图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体验。比如寒假时,教师要求孩子们去体验和春节有关的习俗,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我的春节”,加入文字、图画、手工剪纸和生肖图案等,开学返校后进行交流展示;二是在学校里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节气相关的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如端午节在学校里组织包粽子的活动,在冬日里举行绘制“九九消寒图”等特色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孩子们通过写日记来记录。[6]
借助这两种模式的具体实践和写作启蒙训练,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浓了,而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也更深了。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小学低年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体验式教学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7]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在小学语文低段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促进低年段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少年儿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早日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