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标准制订的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日语专业建设调研报告
2021-03-07邵红吴敏闻
邵红,吴敏闻
(1.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2.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1423)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是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工程,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展现,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工作指南,是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基准,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据。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启动第二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的旅游日语专业调研[1]。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对象
结合先进企业与一般企业、示范校与普通校、行业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主要旅游城市与非旅游城市;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东、中、西部地区院校,对37 家相关企业、15 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东部地区6 所、中部地区7 所、西部地区2 所;公办院校14 所、民办院校1 所;国家示范或骨干院校4 所;省级优质或示范院校8 所;一般院校3 所)、137 名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生、6 个相关职业教育研究评价机构进行调研。
1.2 调研方式
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微信和QQ 访谈等直接调研与网络问卷、 文献和资料搜集等间接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与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生、职业教育研究评价机构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2]。调研中以现代研究技术为手段,通过数据分析、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多种的研究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分析。
1.3 调研内容
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厘清企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和工作任务,汇总行业企业发展最新要求、职业标准、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并提炼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分析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通过学校调研,了解专业教学情况、教学条件配置情况、学生就业现状等,听取对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3]。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分析
从需求旅游日语专业人才的企业所属行业类别来看,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最多,占比为68.42%;其次是住宿业、 餐饮业和旅游会展服务,占比均为21.05%左右; 旅游景区管理和从事机场商业零售、酒店需求人数较少,仅占7.89%,其他占7.89%。
2.1.1 基本情况
从分布地区来看,目前与旅游日语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居于华东 (占比39.47%)、 华北 (占比36.84%)、华中(占比15.79%)、华南(占比5.26%)、西北(占比2.63%);从企业性质来看,主要有外商投资企业(占比26.32%)、私营企业(占比36.84%)、国有企业(15.79%)、有限责任制企业(26.32%)股份制企业(占比18.42%);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占比52.63%、小型企业占比36.84%,中型企业(10.53%)。
2.1.2 职业岗位设置情况
(1)职业类别分析。通过调研,可以得知面向旅游日语专业的主要职业类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细类划分,依次为导游(占比57.89%)、旅游团队领队(占比52.63%)、旅行社计调(占比42.11%)、前厅服务员(占比23.68%)、餐厅服务员(占比21.05%)、旅游咨询员(21.05%)、客房服务员(占比10.53%)、康乐服务员(占比7.89%)。
(2)岗位群分析。通过调研,得知面向旅游日语专业人才的岗位群为: 初级岗—旅行社业务(占比68.42%)、酒店服务(占比31.58%);管理岗—旅行社管理(占比34.21%)、酒店管理(占比26.32%)。旅游电商业务与会展服务策划的初级岗占比相同,均为18.42%,而管理岗占比较少,占10.53%。体现出新型岗位的人才需求现状与相应管理人才尚欠成熟态势。
据此,可以将旅游日语专业岗位群定位为:初级岗—旅行社业务、酒店业务,具体包括日语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咨询、酒店服务等岗位;管理岗—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电商与会展服务等新型岗位群用人数量较少。
2.2 对学校调研的结果分析
院校调研结果显示,该专业排序前8 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日语会话(100.00%)、综合日语(93.33%)、日语听力(93.33%)、日本概况(80.00%)、日语阅读(73.33%)、日语写作(66.67%)、旅游概论(60.00%)、日语语法(26.67%)。由此可见,院校更加注重日语听、说、读、写和语法教学,与企业所需人才目标有所偏差,需增多职业素养与文化类课程设置。
2.3 对毕业生调研的结果分析
目前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类别(细类)与院校的专业培养定位基本一致,主要从事导游、旅游团队领队、旅行社计调、旅游咨询员、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职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 版),旅游日语专业的职业类别按照小类描述,主要是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和住宿服务人员。
3 调研结论及对策建议
3.1 调研结论
3.1.1 职业面向
职业面向的主流趋势未见变化,体现现代旅游服务技能的新型岗位群略有显现。企业调研数据显示,旅行社业务与酒店服务岗位群需求占比分别为68.42%和31.58%。随着旅游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会展策划员这一新型职业类别,岗位需求占比约为18.42%;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的岗位群也发生了变化,在导游、领队、计调、旅行顾问等传统主流岗位的基础上,旅游电商服务等体现现代旅游服务技能的岗位占比18.42%。而且,相关院校的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基本一致,旅行社业务(93.33%)、酒店服务(93.33%)的比例最高,反映了旅游日语专业职业面向的主流趋势;旅游电商服务(40%)、会展策划(26.67%)等紧随其后,说明院校对于市场新需求的反应较为迅速[4]。
3.1.2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调研显示,企业、院校及毕业生三方数据在多方面保持一致,注重能力养成与知识结构的匹配,实现协同发展是特点之一。在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服务意识、爱岗敬业、礼仪素养、团队意识等认可度最高;在基本能力方面,日语语言运用能力、从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均表现突出;在基本知识结构中,日语语言知识、从业知识、礼仪知识、中日文化背景知识等在调研数据中比例最高,与前项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的需求相呼应,体现了企业、院校和毕业生三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内涵把握相对成熟,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但院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即在培养规格上的标准不一、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层次不明晰。在对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比对中也发现了同类问题[5]。
3.1.3 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
从调研结果来看,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上各个课程的分布比例,与前项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匹配度较高。在专业基础课中与日语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比例较高,而在企业方面的数据中,除上述日语语言知识之外,企业较为注重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知识和中日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企业与院校都普遍注重日语语言、职业技能、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行业相关的日语知识、职业技能操作知识、礼仪知识等课程占比均较高;专业拓展课程的数据分布较为分散,但是三方数据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未来的职业迁移能力的要求,希望通过拓展课程培养较为全面的职业能力。三方数据中专业课程属性的分布,在专业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考虑基本一致。
差异主要体现在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相关行业对接的侧重点不同。根据所在城市是否为旅游热点城市、 沿海或内陆城市等差异,主要有3 种类型: 第一类偏向旅行社业务课程;第二类旅行社业务与酒店服务相关课程平行;第三类主要以酒店服务为主的相关课程。
关于学时安排,在总学时的调研数据中,2 500~2 800 学时之间的院校占比40.00%;2 800 学时以上占比为33.33%;2 500 学时以下占比为26.67%,各校间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25.00%以下的院校为33.33%;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50.00%以下的院校占46.67%; 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不足6 个月的院校占26.67%;选修课占总学时不足10.00%的院校占33.33%。显而易见,部分院校无论是在总学时安排上,还是公共基础课、实践性教学、 选修课占比以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均未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
3.1.4 教学基本条件
从调研结果总体来看,各院校教学基本条件的配备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在师资方面,调研数据中超过80.00%的院校生师比不高于25∶1,符合教育部相关要求,但师资力量不均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或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各院校认定标准不一,调研数据尚不具备参考价值,暂未计入此次调研结论中。教学设施方面,调研的各院校十分重视相关实训设施的配备,基本可以实现较为全面的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与各院校的投入不均,在具体设施的配备上有设备更新不够及时、语言方面的实训软件较缺乏、 教学资源库不够丰富等问题。
3.2 对策与建议
3.2.1 关于职业面向
首先职业面向要清晰,主要岗位群应符合本专业的特点,对接市场需求。根据企业调研数据,主要职业类别为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和住宿服务人员两大类。对于调研数据中出现的会展策划、旅游电商业务等新型岗位群,虽然市场需求也占有一定比例,但仅有部分院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为避免专业定位与方向拓展的随意性,建议暂不列入该标准,能够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可根据地方经济及其办学情况,作为特色专业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为宜。
3.2.2 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旅游日语专业的职业面向和相关职业标准,结合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岗位,确立了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四大基本知识结构即日语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岗位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知识和五大核心能力即语言能力、岗位技能、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与学习能力,由此培养旅游日语专业毕业生较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具体在《标准》制定中建议如下:素质方面,建议增加“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准确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合作与沟通意识”,对该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出补充;知识方面,建议增加日语语言知识、 中日两国经济社会文化知识、 礼仪知识、相关从业基本知识等描述,从知识结构上规范培养规格;能力方面,建议增加日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岗位技能等表述。
毕业生获取资格证书方面,将调研数据中的证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导游员资格证书(普通话或日语)、实用日本语鉴定考试(J.TEST)证书,建议列入《标准》。第二类为语言能力证书,包括日语能力测试(JLPT)证书、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证书,建议各院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作为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日语能力测试(JLPT)证书受企业认可度最高,但该证书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和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颁发,不属于我国职业资格认证范围。建议将具有同等能力水平的由我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认可的“实用日本语鉴定证书(J.TEST)”列为该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另外,也建议各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探索“1+X 证书模式”。
3.2.3 关于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依据旅游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三方对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布局分析,建议确立日语语言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岗位技能课程与职业素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日语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体现“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培养适应现代旅游服务的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方面,调研数据中排列前位的是“综合日语、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语阅读、日语写作、日本概况、旅游概论”等课程。对于除此之外的课程,企业与院校选择略有不同,企业方面数据为“旅游职业素养”,而院校方面数据为“日语语法”。分歧在于院校方更注重语法教学,而企业方则希望在专业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养知识的教授。通过二次调研和研讨会商议,项目组最后确立了人才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选择了“旅游职业素养”,同时,由于公共基础课中已有“职业素养”,将课程名称改为“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内容侧重为旅游行业应具备的相关服务礼仪等知识。
专业核心课程方面,调研数据中排列前位的是“旅游日语、景点导游日语、酒店日语、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首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核心课程的设置,整体偏向于该专业的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这一职业类别(行业需求占比为68.42%),但是由于住宿服务人员这一职业类别在实际就业中市场需求的比例也比较高(行业需求占比为21.05%),因此“酒店日语”的比例也较靠前。其次,为了避免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出现旅行社与酒店两大类课程平行的布局,在其余两门课程的选择上经过二次调研和研讨会讨论,建议以调研数据中行业需求占比较大的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为主,侧重本专业主要岗位群中“日语导游、旅行社计调、旅游咨询”的人才培养,增加“旅行社计调、旅游日语翻译”等课程(此两门课程在调研数据中原列为专业拓展课程,数据统计占比居前。)同时,建议将“旅游日语”改为“导游日语”“景点导游日语”改为“景点日语”,从课程范畴和具体内容上,对接主要岗位群。
专业拓展课程方面,三方数据主要集中在以下课程:跨文化交际、日语口笔译、日文办公软件运用、旅行社计调、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在《标准》的课程设置中,由于“跨文化交际”范畴过于广泛,经过后期评议建议改为“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口笔译、旅行社计调”因前移至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删除,增加“商务日语函电、海外领队实务”两门课程,从课程结构上呼应主要岗位群设置。同时,从知识的范畴与深度上考虑,将“日文办公软件运用”调整为“日文计算机应用”,旨在培养学生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处理涉外旅游业务的能力,而非软件运用能力。
关于该专业总学时,为了使其设定更加科学合理,项目组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二次调研,并将商务日语、 旅游日语和应用日语3 个专业调研数据汇总取平均值,得出2 697 学时,最终确定总学时为2 700 学时。其他关于公共基础学时、实践教学学时、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以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建议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
3.2.4 关于教学基本条件
依据调研行业企业可提供的实训项目、 实习岗位以及各院校的教学实训设施配备情况,建议相关实训教学设施主要围绕8 门核心课程实训教学进行建设。
在调研数据中,各院校排列前位的实训室分别是日本文化体验室(77.33%)、导游实训室(77.33%)、计算机实训机房(66.67%)、餐饮实训室(53.33%)、前厅实训室(46.67%)、语言技能实训室(46.67%)、旅行社业务实训室(40.00%)。鉴于在校内实训室配备和使用上各院校都存在着专业间的资源共享现象,尤其是旅行社业务、酒店服务相关实训设施,一般与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等共享共用,为避免资源浪费,建议各院校从实际出发,在《标准》中确立日语语言综合实训室、日本文化体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3 个突出日语语言应用的实训设施。
针对上述3 个实训室的设施配备,项目组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第二次调研,综合考虑相关数据,整理出对主要设施设备的具体需求。即日语语言综合实训室应配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具备日语语言教学资源、日语语言实训软件、多媒体教学一体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等,用于进行日语听力、旅游日语翻译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日本文化体验室应配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具备日式榻榻米、矮桌、坐垫、壁龛、挂画、茶具、插花、人偶、和服以及多媒体教学一体设备、 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等,用于日本概况、日本社会与文化、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 导游模拟实训室应配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具备仿真导览设备、景点景区中日文讲解资源、多媒体教学一体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 环境等,用于导游日语、景点日语、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6]。
师资队伍方面,综合上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结合相关课程设置,建议逐步形成在专业技术领域日语语言学与旅游学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他例如生师比、 双师型教师占比以及对于专兼职教师的企业经历、工作经历等相关要求,建议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