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瑜伽和平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021-03-07杨竹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心意习练

杨竹君

(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 国际太极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瑜伽不仅是对身体、心灵和精神的一种联结,还是将个体、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联结的一种智慧,是对和谐与和平的一种追求。目前,国内对瑜伽和平教育价值虽然关注挖掘较少,但是这部分内容确有其文,也是极具价值的。自2004年以来,南方医科大学将瑜伽纳入高校体育课堂运动项目,此后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在体育基础课或专项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开设瑜伽课程[1]。但是目前教学更多的停留在身体层面,也就是瑜伽体式的教学[2],即瑜伽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对于瑜伽的和平教育价值的挖掘是远远不足的。

1 和平与和平教育的内涵演进

要厘清和平教育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和平。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们对和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平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前进。和平还是人类朝向完美方向进步发展所需的环境、空间和养分,是追求美好而又有意义生活的前提[3]。因而,和平逐渐演化成了一种人们能够体验到的事实,同时还是人们追求的价值观。19 世纪60年代,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创造性地提出了“消极和平”和“积极和平”。人们早期对和平的认识都属于消极和平,并不是真正的和平,只是一种表面的和平。而积极和平是指结构上的融合,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获得一种乐观的和平。加尔通对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的定义,将和平与人类自身的价值、人性的尊严、日常生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了起来。所以积极和平是一种全面而完整的真正的和平。池田大作倡导“积极和平”,他认为,必须通过以社会公义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即在肯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的基本前提下,实现世界和平[4]。在他看来,同生为人,人们便同处于人类这一大家族之下,“所谓和平,是相互之间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相互衷心信赖,相互爱护的一种状态,这样的和平状态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唯有这样才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件《和平教育-教师教育的框架》(Peace Education-Framework for Teacher Education)中,将和平的涵义归结为了3类:一是个体内在的和平(Inner Peace),指一个人通过将身体、 心意和精神层面进行适当的联结而达到的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和平,这就包括了身体层面的健康;心意层面情绪的稳定;精神层面能够克服内在的冲突,不再执着于失败与成功而带来痛苦或者喜悦等感觉,打破二元对立。二是社交或者人际交往和平(Social/Inter-personal Peace),就 是“学 会 如 何 共处”,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和平源于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容忍和尊重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妥协,解决和转化冲突。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同情、爱’和‘宽恕’来概括。三是与自然和平共处( Peace with Nature), 这是指一种更高层面的与万事万物的一种和谐状态[6]。基于此,我们必须从个体内在和平、社交和平,与自然和平共处这3 个角度来完整地理解和平。

因此,和平教育是一种基于哲学基础上的教育,它教导个人获得身体、心意和精神的和谐,达到内在和平;它传授信任、爱、同情、理解、包容、责任等,倡导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它倡导敬畏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从而与自然和平共处。

2 瑜伽和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瑜伽促进个人内在和平

帕坦伽利在其著作《瑜伽经》开宗明义地将瑜伽定义为:止息心意的波动。要想和平成为现实,一个人的心意首先必须是平静的,只有身体、心意、精神联结时,人们才能获得这种平静。习练瑜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身体,心意和精神的健康,促进身心和谐,使个体处于和平状态。瑜伽科学研究的先驱、凯瓦拉亚答玛瑜伽研究所(Kaivalyadhama Instisute of Yoga)的创立者斯瓦米·库瓦拉雅南达吉(Swami Kuvalayanandaji)曾明确提出,瑜伽有关于人类的完整信息[7]。这个完整的信息一是指身体层面的信息,也就是通过瑜伽体式的练习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练习过程中,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促进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淋巴循环,使能量的补充和利用更加有效,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二是指心意层面的信息,即如何让你的情绪、心智、理解包容力等方面更加健康的信息。瑜伽体式练习的过程就是身体、心意和精神完全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体式练习不但能带来身体层面的健康,如果当习练者能够做出既稳定又舒服的体式时,就不会被冷与热、成功和失败、赞赏与责备而扰乱心意了。借助体式的练习,习练者可以打破二元对立,掌控我们的情绪,控制心意的波动。帕坦伽利《瑜伽经》写道,于是,不受成对二者阻碍。就是通过身体层面的练习给心意和精神的平静稳定奠定了基础。调息(《瑜伽经》),悦性的调息练习需要保持躯干坚定稳固、大脑乐于接纳、自我注意力集中,所以说调息的过程就是身体、 心意和精神联结的过程。简单来讲,只有人们控制了自己的呼吸,心才会处于稳定平静的状态。制感(《瑜伽经》),当人们的感官不再执着于各自的对象,其心意就摆脱了渴望、悲伤或者难过,处于一种纯净和无惧的状态,理解了如何对待身体和精神上的二元对立,由此便生活于和平中。冥想(《瑜伽经》)有助于净化心意,在冥想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处于深深放松的状态,思想会慢慢地放慢脚步并逐渐集中专注起来,抛开纷杂的思绪。正确的冥想带给人们的是像山峰一样稳固的身体,如海洋一般沉静的心意。三是指精神层面的信息,也就是如何不执着于是非善恶,短暂和永恒,超越荣辱,达到生命的终极喜乐。这也是瑜伽的目标,和至上存在融为一体。瑜伽习练者遵循禁制(Yama),是促进其精神进步的根基。通过学习并实践瑜伽,打破身体和精神上的二元对立,人们才能处于真正的和平之中。

2.2 瑜伽促进社会交往和平

社会交往和平就是学会共处。瑜伽告诉人们一切生灵都拥有相同的生存权利,人们要坚信人就是为帮助别人而生的,用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万物。真实(《瑜伽经》)是行为或者道德的最高准则。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或者说辨别力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即如何分辨真实和虚假、短暂和永恒,这种辨别力是人们正确行事的基础,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所具备的一种智慧。《薄伽梵歌》中奎师那教导阿周那说,“在那里,他发现凭借智慧,可以获得超感官的祝福,这样,他更加坚定不移,绝不愿意脱离这个真谛。”[8]也就是只有借助智慧,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才能辨别是非、真假、永恒、短暂,才能登上瑜伽。和平的社交,和平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具备这种道德判断,责任决策以及正确行事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头脑里充满的是对真理的思考,嘴里说出来的是真理,行动是对真理的实践,那么他的整个生命都是建立在真理之上的,他的存在就是至上存在的结合。梵行(《瑜伽经》),字面意思是生活的苦行,自我研习。当我们可以将梵行付诸实践时,便获得了生命的能量,稳定的心意和充满智慧的头脑,从而和平的解决任何不公正。第二支,劝制(Niyama)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训。其中洁净(《瑜伽经》)除了对身体和外在环境的清洁之外,还要将扰乱我们心意的情绪去除。当我们心意纯净,具有了辨别力之后,便会心中充满仁慈,就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仅是缺点。从而尊重别人的优点,这种对别人优点的尊重会促使自己获得自尊感,有益于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满足(《瑜伽经》),一个人如果没有满足感的话,他的心意是难以专注平静的,满足和平静是一种心意的状态。满足,通常来讲,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但是欲望就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一样,是无止境的。从和平的角度来讲,满足就是控制欲望。通过净化我们的心意,平衡好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控制欲望,包容和尊重生活中存在的差异,关心爱护他人,和平就根植于心的。在生活中,人们践行这些准则的过程就是和平的行为过程,与他人和谐共处就是和平的结果。

2.3 促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地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地球就是人类的母亲。《泰帝利耶奥义书》中是这样描述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的,“这些众生依赖大地,全都从食物中产生,然后,他们依靠食物生活,最终又返回它;食物在生物中最古老,被称为一切的药草。凡是崇拜梵为食物,他们获得所有的事物,食物在生物中最古老,被称为一切的药草。生物从食物中产生后,又依靠食物生长,食物被吃,也吃生物,故而被称为食物。”[9]人类依靠食物而活,大地母亲又为食物生长提供一切养分(食物),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过程,人类只有对食物、对生物、对地球心存敬畏,和他们融为一体,和平共处,才能可持续发展。和自然和平共处就是要停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等侵犯她尊严的行为,与自然和平共处就是人们和自然环境、 地球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习练瑜伽的过程,原本就是感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积蓄能量的过程。瑜伽体式以各种植物、动物、传奇英雄、圣人来命名,揭示了其蕴含的万物平等的原则。所以当练习瑜伽体式时,我们就是在模仿各种动物、植物,由此我们不会去轻视任何动物、植物,不会轻视万物,对它们都是心存敬畏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生物,从昆虫到圣人,都是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秉承着同样的宇宙精神,也就是内在规律,只是这种精神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知道最高的形式就是无形,我们知道了在普遍中找到统一。瑜伽就是个体小我(Jivatma)和宇宙大我(Paramatma)联结。自我接受瑜伽约束,在自我中看到众生,在众生中看到自我,无论何处,一视同仁。瑜伽习练从来都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不论是从外在的环境,还是内在遵循的原则。大自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性,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恒星又绕着太阳公转,四季轮回,昼夜更替,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的睡眠周期,呼吸节律,循环系统以及脑细胞的活动都是循环的。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系统周期循环产生的能量而生存。任何有助于人类内在成长的练习都是和循环密不可分的。如循环冥想法,就是和自然环境周期循环一致的,遵循循环原则,习练者先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收缩紧张的状态,然后再伸展放松,如此交替循环,通过练习,压力将被排出,同时带给人们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就如同自然环境周期循环那样稳定。瑜伽八支中的最后一支,三摩地,就是将前七支付诸实践之后而体悟到的超越了所有理解的一种和平,甚至无法找到语言来描述这种和平,体悟到万物都是梵的一种和平,即梵我如一。

3 瑜伽和平教育思想的启示

3.1 开展生命教育,促进世界和平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活动[10]。因此,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关注具体人的自由、幸福和尊严。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著作《一生的学习》中(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提出正确的教育这一概念,克氏认为正确的教育,一方面在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更为重要的事情: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正确的教育,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是指对自由与智慧的培育;旨在培养正确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旨在帮助孩子获得明智的觉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与真实事物,能无私心的面对生活。美国知名作家杰·唐纳·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他认为与学科教育并重的是生活智慧技能,如专注的心、友善之美、合作;克服恐惧、愤怒与嫉妒的情绪;静思并发展内心的平静;欣赏更高价值的生命等。一个人为了完整而有效地在这个世界上运作,必须满足(1)体能与身体的自我控制;(2)情绪的冷静以及宽阔的情感;(3)活跃、坚持的意志力;(4)见识清明,同时可以应世的智能。通过生命教育具备的这4 种能力,也就是一个人身体、心意和精神处于和谐联结状态的前提,是个体和平保证。生命教育教导人们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异类生命,与自然,与一切有生之命和谐共处。瑜伽,作为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是一门生命的科学,它教会人们如何认识真正的自己,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如何不执而无私的行动,如何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作为瑜伽理论基础的数论哲学,就是分析人体构成因素,以认知自我,于吾人之生存原则[11]。数论哲学认为一切存在都由“神我”和“自性”两种原始原则构成。自性是变化的,不确定的,神我是意识,不动不变,自体光明。人也是由神我和自性构成。人要最终破除无明,认识真正的自己,获得自由,就要摆脱自性的束缚,自性具有3 种属性,即三德,萨埵(Sattva)、罗阇(Rajas)和多磨(Tamas)。在《薄伽梵歌》中,奎师那对阿周那解释到:“在三德中,善良之德是纯粹的,因此明亮而有益。善良之德由于执着于快乐和知识而束缚住生命体,无罪的阿周那啊。”这里的善良之德也就是萨埵,具备了这种属性的人已经破除了无明,拥有了能够辨别永恒短暂,虚假真实的智慧,深知只有对真理的追求才是永恒的快乐,认识到了人的真实本质。萨埵属性的人其能量是平衡的,他的身体层面的习练是温和的,不执着于过度的练习,处于健康状态;他的情绪总是充满了爱、虔信、信仰、慈爱、忠诚;且他的精神状态都平静、真实的;他散发的是一种仁慈、爱的能量,也就是处于个体和平的状态。对于罗阇,奎师那是这样解释的:“阿周那啊,要知道,要知道,激情之德强烈渴望感官享受,它是物质欲望和执着的来源。激情之德由于执着于行动结果而束缚住生命体。”所以一个人若是被罗阇属性占了主导,他的整个能量是积极运动的,在身体层面的习练他会过于严酷,过度的执着于身体,反而损害身体健康;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为快乐,将这种短暂的快乐误认为是自己的追求目标,所以愤怒、激情、骄傲会占据他的情绪;他总是执着于行动结果,不能无私而不执地行动,特别执着于财富、权力、声望以及感官享受,所以精神也会处于不安、激动的状态,并且多会以自我为中心。多磨就是愚昧之德,奎师那对阿周那说:“阿周那啊,要知道,愚昧之德蒙骗生命体,它产生于惰性。愚昧之德以其粗心、懒惰和过度睡眠而束缚住生命体。”[12]这种属性的人,其能量是消极的,在身体层面就是懒惰的,会缺少习练,导致身体不健康。瑜伽就是一门生命科学,教导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命本质,不以自我为中心;以慈爱包容之心与他人,社会和平共处;以敬畏一切有生之命的态度与自然和平共处。通过培养人们内在的和平观,从意识层面将和平观内化于心,以和平行为为导向。在这一点上,生命教育与和平教育是同向而行的,是促进人类和谐和世界和平的有效路径。

3.2 开展跨文化教育,促进世界和平

跨文化教育是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的学生进行与其他人类群体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引导这些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从而通过教育层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的跨文化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13]。瑜伽发源于印度,但是瑜伽所传载的信息不只是印度人的,它是属于所有生命的。各个文化里都有瑜伽,其他文化里没有用yoga 这个词。文化上的共通性是不同国家之间文明对话,和平共处的坚实基础,同时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文化、种族、宗教、语言、社会还是其他方面的多样性,已经成了我们人类社会的特性。它让所有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让人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更异彩纷呈的世界。只有以宽容之心去尊敬、接纳、欣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表达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目标,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 结语

综上所述,瑜伽和平教育思想是通过倡导并实践个体的和平、 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来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因为瑜伽是属于每一个生命体的。恰如“国际瑜伽日”传播的理念,瑜伽促进和谐与和平,这也正是瑜伽的本质。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心意习练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我的心意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角 色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当位即妙
——风、幡之外的心意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习练八段锦对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