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坚定文化自信 做自觉践行者》教学设计为例
2021-03-07宋田田张立梅
宋田田,张立梅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揭示了“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精神,是时代之需,更是教育之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距离现代,特别是当今“95 后”的学生时间久远、内容宏大,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设既适合辅助教师教学又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视频、PPT、图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实施的对象和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起点与终点,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它是一门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标,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宗旨,对教学意义重大。
1.1 教学内容设计
该案例教学内容选自高校思政课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国家统编2018 版。教学设计以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 精准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为目标,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设计了9 个教学专题。在专题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教学设计上,构建了“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核心价值观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做自觉践行者”3个教学模块。该案例以“坚定文化自信 做自觉践行者”为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困惑主要为:“坚定文化自信,为什么?信什么?做什么?”从回应学生的困惑入手,确立了该次课的3 个教学内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学习先进典型,做自觉践行者”,教学课时共2 课时。
1.2 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有效保证,合理的利用信息化资源,将有效改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2]。首先,以云班课为教学平台,为课前、课堂学习提供有效的师生交互工具,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平台记录的学习行为数据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有效依据。在该次教学设计中云班课对教学的支撑主要体现在课前测试、 问卷、 微视频拍摄,课堂头脑风暴、互评打分等方面。其次,依托自主研发的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应对思政课学习效果量化难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面临着评价考核难以量化的困难,为了破解这一教学难点,该校自主研发了“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按照“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3 个维度入手,构建了涵盖“3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以及33 个观测点”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移动互联的全程性学习评价,提升了学习评价的引导性和有效性。通过评价系统进行课后任务的布置和开展,有效监控学生课后任务完成情况,形成量化数据,实现过程性评价。最后,依托百度网盘,集团队成员集体力量,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资源库,包括以各专题建设的视频、PPT、图片等数字化资源,为教学开展提供有效的资源准备。
1.3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以学生成长为逻辑起点,确定了知识目标以帮助学生了解坚定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 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掌握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能力目标为提升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提升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能力。素质目标为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高自觉践行文化自信的意识。同时,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教学难点为做文化自信的自觉践行者。
1.4 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所采用的教法有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学法有实践体验法、分析讨论法[3]。通过教学策略的设计实现变“师教生学”为“生学师导”,促进了学生学习走向自主;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讨论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借助学习平台,运用弹幕软件、思维导图等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及评价,带动学生主动思考,增强学生体验,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阶段,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延伸了教学实施的时间和空间,主要通过课前学习、课堂实施、课后拓展3 个阶段完成[4]。
2.1 课前学习
课前自学环节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对新知识进行导入以及学生进行自学的环节[5]。教师在学习平台更新教学资源,发布课前任务。学生接收任务,并在学习平台完成课前测试、调查问卷,以及以 “上古神话”“思想巨匠”“伟大发明”“经典诗词”“宏伟工程”为主题,划分小组,开展“寻找中华文化的精神源头”微视频制作活动,将微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检查、指导学生作业,并将作业中反应的问题、 困惑,作为教学设计的有效依据。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使课前学习师生沟通顺畅、及时。学生在课前能及时接收教师发布的任务并完成,同时,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性反馈。使课前学习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2.2 课堂实施
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实施的核心阶段[6]。在该案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使3 个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展开。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过纪录片《较量无声》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各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声较量,引发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思考。继而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起头脑风暴:通过观看视频,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学生通过平台参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对表现好的同学在平台点赞加分。最后,教师结合党的十九大的精神进行理论讲解,让同学们深刻领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该部分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学习平台,学生对课前完成的“寻找中华文化的精神源头”微视频互评打分,得分最高者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微视频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从世界、国家、个人3 个维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坚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通过投影滚动播放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英雄人物及伟大事迹的图片,学生通过弹幕软件发送图片所反映的人物、 事件和精神,营造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氛围,学生分小组讨论,并选取代表谈参与活动的感受,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教师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百年的上下求索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第三,学习先进典型,做自觉践行者。该部分内容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写—共分享”4 个环节展开,破解教学难点。通过视频连线,学生亲眼看我校优秀毕业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何睿杰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通过学生讲,学生亲耳听学生讲述黄大年的故事《用生命诠释,我爱你,祖国! 》。
通过手机端,每位学生亲手写心中的榜样及所代表的精神,并在学习平台分享。最后观看习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节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的期盼,以此号召当代大学生,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精神,勇担历史使命!
最后进入课堂巩固环节,学生通过软件绘制本次课的思维导图,选取一名学生将作业投屏到讲台投影,并进行讲解,实现该次课教学内容的“再现—巩固—内化”,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3 课后拓展
课后,教师通过自主研发的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发布课后任务。主要包括理论作业:学生走进我院“知行讲堂”,聆听文化自信主题的讲座,撰写听讲感悟。通过理论作业的完成,进一步巩固教学重点。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中华文化”电子相册,在文化交流会上向留学生展示讲解。并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结合革命文化制作“红五星”纪念品,赠送给留学生同学,传递文化精神。通过实践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化,进一步破解该次教学的难点。
同时,教师在平台批改、点评学生作业,将各项成绩计入课程总评,实现过程性评价。
3 教学反思
3.1 特色创新
首先,理论教学有深度。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中,教师结合学生课前拍摄的微视频作为课堂案例,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等,并从国家、社会、个人3 个维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理论教学的深度。二是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看图片—发弹幕—谈感受—传精神”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不只是停留在革命英雄,伟大事件表面的认知上,而是深入人物、事件背后,发现精神,传承力量。体现理论教学的深度。
其次,实践教学有温度。该案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前拍摄“寻找中华文化精神源头” 微视频,课堂“我心中的榜样”分享,课后制作“中华文化”电子相册,在留学生文化交流会展示,以及结合专业钳工技术制作“红五星”纪念品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成长为关切点,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实践教学的温度。
3.2 教学效果
首先,运用学习平台、自主研发的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深化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心。其次,通过课前拍“寻找中华文化的精神源头”微视频,课堂议问题、讲故事、悟精神,课后结合革命文化制作“红五星”纪念品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 所感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
3.3 改进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必须直面问题,寻求不断突破。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首先,课改思路进一步廓清、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3·18 讲话中用“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思政课改革实施中要切实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指针,结合各地方、各学校、各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其次,理论教学进一步增强视频案例的针对性、实效性。理论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用视频案例可以有效辅助教学内容的阐释和分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但视频案例的选择需与教学内容精准契合,做到精准、有效。再次,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平台建设,拓展渠道。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教学内容,继而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动指南,意义非常重大。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地方文化、改革发展示范区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最后,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成为真正的主人。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如视频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的运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潜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信息化手段赋予传统教学新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作为思政课专任教师,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该教学设计案例在2018年江苏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