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究

2021-03-07谭苇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谭苇禾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主阵地,肩负着重大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如何在新时代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高校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依托各类媒介,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而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深入推进文化育人,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性,并指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育人质量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当代社会逐渐多元化,外部的文化冲击与影响,例如:好莱坞、肥皂剧、各类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等拥有快消类特征的文化很容易满足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快感[3],部分文化会影响思想行为。传统的单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间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个人素养。同时,大学生通过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自觉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精神追求。尤其是在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知文化、懂文化、爱文化、讲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高校应鼓励当代大学生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付诸实践,以培养更多时代新人。

1.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仍处在价值观、思想观塑造成型的阶段,对一些事物仍缺乏判断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观、精神观念的影响,同时,在信息发达的当下,网上的不良信息同样会给当代青年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以言论自由为由,在网络环境中营造自暴自弃、低俗暴力及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对信息受众进行单向传输与话语绑架[4]。这些都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精神追求,形成不正确的文化导向,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惯性”,极有可能会造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过于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和实用主义。

面对中华民族复兴重任,青年大学生应当增强家国意识、承担社会责任,以崇高的民族理想为目标,追求个人精神价值的自我实现,主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5]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价值精髓融入道德和品行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和具体行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师生提供精神支撑及心灵慰藉[6],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人心,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各个高校因地制宜,并结合本校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探索适合本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而新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高校仍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象,因而在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2.1 反映新时代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少

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始终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在新时代不断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层面的优良品质。然而,许多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没有聚焦于对于青年大学生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培养,许多内容只是空泛的传统文化介绍,缺乏实质内涵的提炼与精神层面的升华,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甚至与时代脱轨。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没有实现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总结下来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尤其在国家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这一精神的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应对艰难挑战。而在新时代,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二者的有机结合也不够到位,因此往往难以实现良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有待加强

新时代,高校的网络文化阵地更多地转移到了线上,微信公众号、腾讯会议等成了许多高校传播优秀文化的首选渠道,推送、讲座也是多数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活动开展形式。然而,通过访谈和收集部分大学生的参与活动反馈发现,这一类的活动往往带给他们枯燥沉闷的体验感,难以引起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新时代呼唤更多新颖的、符合青年大学生“口味”的、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以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主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

3 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为在新时代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应当积极探索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切实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持续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1 拓展多元化的活动表现形式

在新时代,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过于单一的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和视听疲劳。因此,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性路径的探索中,高校需要更多地重视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解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云端”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大大提升,高校可以通过线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云课堂”,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青年大学生担任文化传播者,为他们提供“为大众讲文化”的实践平台,从而实现从学习者到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以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育人效果。此外,通过开展历史情景剧、文化小品剧、微视频制作大赛、诗词创作大赛等形式,也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体验感,在“渗透式”的参与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根植于心,并调动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

3.2 以中华民族精神充实文化内容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间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贡献了智慧。中华民族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丰富内涵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应当充分挖掘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所提到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援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礼记》《孟子》等。因此,高校应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主要核心,构筑起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四梁八柱”,以典启智以文化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贯穿时代发展的全过程,以增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开辟新时代文化传播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接触的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多,受到的多元文化冲击也逐渐增多。高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拓宽至线上,从需求侧出发,探索和进驻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探索,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微博、在线校园杂志、b 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形式新颖、传播力广的传播媒介,向大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华民族精神。同时,要更多地发挥青年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地参与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扮演好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的角色,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也会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4 加强领域间的合作共建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区域化开展文化传输工作是高校向社会辐射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重要的文化优势。继承传统本身不是目的,关照现实才有意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局限于象牙塔中,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因此,开展领域间合作共建必不可少,大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向街道社区、中小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输出,提供智力服务。在网络媒体发达的新时代,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向共建单位、服务受众推送经中华典文化内容,由高校向周边辐射,努力为全社会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指引。此外,各大高校之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具有内涵和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诗词大赛、书法大赛、诵读大赛等,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区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3.5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的文化育人体系应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化的表达形式,以激活其生命力;按照当今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等使命,应当带领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来,启发他们在学思践悟中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

4 结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时代文化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