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6-04肖毅李烜
肖毅,李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带一路” 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中外合作项目倍增,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近年来,文化向心力聚焦于中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职院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与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找到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1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近年来飞速递增,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期间增长人数为135 686 人,增长率达38%。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 万名来华留学生在国内31 个省,1 004 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1]。其中,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数为17 000 人,仅占来华留学生总数量的3.45%,较上一年增长52.4%。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较小,但近年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在迅速增长,这给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1.1 来华留学生源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来华留学生生源地主要是“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共计26.06 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近五年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增长率20.40%,已成为中国留学事业的主要市场和主要增长极。其中,亚洲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达29 504 人,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59.95%,其次是非洲占16.57%,欧洲占14.96%,美洲占7.26%,大洋洲占1.27%。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生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4 个国家最多。来华留学生人口最多的省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天津、广东、湖北、云南、山东。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渠道窄,与高校竞争激烈,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外方合作院校推荐、国际交流会议推广、国外访问团体引荐、中介介绍等方式招收来华留学生。
1.2 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常规模式主要为短期语言进修生和学历生。短期语言进修生以一年或半年汉语言学习为主,高职院校学历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通常第一年以学习汉语为主,后两年与中国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学习。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商务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技术与动漫制作、建筑类、铁路运输、汽车运用与维修、医学等专业逐渐成为来华留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
由于汉语语言障碍、各国文化差异,来华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专业课程学习显得吃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不会向来华留学生倾斜,课程与中国学生同步,缺乏国际认证和评估,本土化的课程设置使留学生不能像中国学生一样消化吸收所学专业知识。课程内容与国际市场脱节严重,更新换代的速度慢,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能力弱,这些因素势必影响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效果。
语言学习课程则单独开设,由对外汉语教师组织教学,来华留学生普遍能适应语言基础课程。语言课程主要以汉语综合、听力、口语、写作为主,文化体验和才艺课程也占有一部分比例。以某高校一学年语言进修教学计划为例,见表1。
除专业课程与汉语言课程是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针对留学生初来中国的心理焦虑,水土不服甚至文化休克等现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地理等系列课程没有纳入高职院校留学生课程考核体系,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未开设这类课程。中国法律法规、学校校纪校规、安全知识、行为规范等教育内容与专业学科知识同等重要,这部分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安全问题频发、违法乱纪行为出现。
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除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和优化,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案也有待推陈出新,以满足目前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需求。
1.3 缺乏留学生管理经验,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不足
高职院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办学实力不强,在来华留学生管理和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缺少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与中国学生管理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办理留学生来华审批、来校就读手续?如何让留学生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如何让留学生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如何处理留学生紧急突发事件?如何为留学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具有海外工作背景或留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与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国际教学师资队伍薄弱,缺乏有海外教学经历或国际课程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缺少留学生教学评估体系。
表1 一学年语言进修生教学计划
2 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突破口
2.1 霍夫斯坦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由于社会体制、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人文环境、教育教学方式、风土人情等差异,初次来华的留学生会感觉不能适应新环境,甚至出现文化休克。为了帮助来华留学生适应新环境,来华留学生培养应从了解差异的来源着手,在了解其母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霍夫斯坦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指数帮助我们分析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文化背景上有哪些差异,为培养来华留学生工作指明方向。五个维度指数分别指权利距离、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和短期导向。以湖南某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来源国为代表,分别选取亚洲、欧洲、非洲的几个国家就五个维度指数进行调研和分析,见表2。
表2 亚洲、欧洲、非洲几个国家来华留学生五个维度指数调研结果
从表2 可以看出中国、马来西亚、印度都属于权利距离指数较高的国家,权利分配集中,这些国家的学生更期待受到国家权力部门的保护,更尊重和维护官方的决定。
以德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崇尚个人主义,他们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在校园生活中更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在乎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这类学生在中国趋同化管理中会感到焦躁和不适。他们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提出质疑和反驳,对牺牲休息时间参加集体活动表示不理解,但这些想法和行为并不代表他们不热爱学校和集体。
关注事业和生活质量这两者间的关系是男性化指数的特征。在男性化指数较强的文化中,会更强调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及被认可度。表2 所列国家中除了泰国男性化指数较弱,其他各国男性化和女性化指数均衡,没有明显偏向。
不确定性规避旨在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希望预见事物发展的状态,提前做好对未知的心理准备,从而避免不确定性。德国、巴基斯坦、泰国学生规避风险意识强,对未来不确定的因素会提前预测,并希望通过正式的条例或契约来避免不确定因素,消除疑虑和担忧。如德国留学生契约意识强,习惯通过签订合约或承诺书来明确需要在学校遵守的规章制度,并习惯从开学伊始就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长,提前规划学业。
中国和越南与图表中其他国家的人文文化差异体现在注重长期导向,中国人注重未来发展,从长远的利益考虑,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生活上崇尚节俭,不提倡提前消费,希望通过上代人的努力和积累为子孙后代谋福音。
通过霍夫斯坦文化差异的5 个维度分析,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文化差异的5 个主要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和心理状态,文化差异的5 个维度为来华留学生多元个性化培养指明方向。
2.2 基于文化自信,加强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专家学者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提出优化管理办法及教学探索。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2],来华留学生发展战略研究[3],打破文化休克,实现文化共通共融[4]。周琳琰[5]提到文化自信为国际学生教育提供了崭新工作视角,提供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路径。
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提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6]。在来华留学生培养中,以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为根本指导方针,为来华留学生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指路,为顺利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晚归不归、频繁出入娱乐场所、非法就业、缺课旷课等违纪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坚定政治站位,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校园秩序、解决现有矛盾的关键。
在分析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的同时,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为根本,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渗透到来华留学生中,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校园,将思想教育课程纳入常规课堂,有计划分模块地开设思想教育课。将中国法律法规常识、校园文化规范、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安排在课表中,课程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班课形式,让来华留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教育实践基地体验中国的国情,多渠道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让来华留学生真正做到知华、友华、爱华。
2.3 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职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7]。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涵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优势,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开设专业课程,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开设订单班、项目合作班,为企业精准培养专业型人才,减少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为留学生开拓就业渠道,缓解国际社会就业压力,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实现企业、学校、留学生三赢的局面。实现产教融合,企业向学校反馈来华留学生的实训能力及存在的问题,学校获得企业反馈信息后及时调整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人才能反哺社会,为加速“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2.4 提升高职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内核,实现提质增效
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途径。为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应将学校自身国际化发展方向与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实现校、院、处分级管理,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创新已有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为世界提供多元个性化的教育供给,以满足不同来华留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高质量的课程教学、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高标准的实践教学保障是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课程管理,确保课程目标、课堂体系、课程内容与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目标统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求高职院校明确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加大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高标准的实践教学保障能力要求高职院校调动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来华留学生的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
3 结语
在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日益增长的趋势下,高职院校要站在服务国家发展和外交大局的高度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坚持以生为本,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着力推动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跟上招生增长的速度,务必把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上日程。根据霍夫斯坦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理解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异同,在弘扬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科学规范地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同时,努力打造国际化教育平台,合理设置留学生专业课程,切实提高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建立国际化教学评估体系,实现教学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国际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