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崖石刻《石门颂》古文体价值探析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序文石门句式

陈 思

东汉摩崖石刻《石门颂》现藏于陕西省的汉中市博物馆,存文六百余字,是一个颂体石刻档案,篇幅保存完整、字迹清晰。作为原生态的汉颂,《石门颂》主题鲜明、结构规范,辞采典雅、意蕴深沉,反映了汉代颂体文学的鲜明特征,探析其时代主题、行文结构、词语组合、文章音韵,对研究历代文体、文风的演变颇有价值。

一、颂美贤者之主题

《石门颂》的碑额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1],直接标明了文体为“颂”。颂体的主要目的是颂美,《石门颂》主题鲜明,旨在记述和颂扬修建汉中交通总枢纽褒斜道之人。

颂体是两汉时常用于颂美的文体,《文心雕龙·颂赞》言:“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2]95颂为“诗之至者”,是《诗经》中《风》《大雅》《小雅》《颂》四类之一,其历史相当悠久,最初是专用于宗庙祭祀上告祖宗神明的雅正之音,尤为纯正、美善,如《商颂》《鲁颂》,并不用于日常歌咏。经过后世逐渐发展变化,颂可用于颂人功德、颂物之美,例如,《橘颂》《赵充国颂》《广成颂》等,虽不再限于神明祭祀,但始终未改变的是其文体“褒德显容”的颂美功能。所以说,颂主要是颂美德,是具有纪念性质的一种应用文体。王充《论衡·卷二十·须颂第六十》中认为颂体的特点是“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3]。

《石门颂》是汉代颂体发展的典型产物,其主题为东汉时期汉中太守王升歌颂前代司隶校尉杨孟文奏请帝王复通石门的功德,文末直接点明主旨“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比《石门颂》略晚出现的摩崖《西狭颂》《郙阁颂》,是在颂扬地方官李翕修路以造福黎民的功绩,这体现出颂美目的的一致性。

二、汉代颂体的典型结构——“前序后颂”

《石门颂》的总体结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汉代颂体结构——“前序后颂”。

先秦古颂多为四字句式,传世《诗经》中的《商颂》《鲁颂》《周颂》等诸篇颂诗,通篇以四字句式为主,偶尔夹杂多字句。颂前加序始于汉代,使颂体结构从古代先秦时期的通篇四言变成“前序后颂”,即先写一个序,述明写颂的缘由,然后才是四字韵文组成的歌功颂德的颂词。序文篇幅长于颂文,类似史传性质,主要是叙事,颂文则继承传统古颂诗的特点,多为四字韵文或隔句一押韵,数句一转韵,偏于颂美。“前序后颂”的结构是汉代典型颂体篇章的特征。东汉常以颂文入碑,入碑的颂文也多采取“前序后颂”的固定写法,所谓“其序为传,其铭为颂”。

《石门颂》的文章结构完整呈现了颂体篇章的基本格局,文章第一部分便是有关“石门”的传记,述说“石门”之历史沿革,属于纪实史传。开篇的“惟坤灵定位”至“益域为充”,概括介绍了“石门”所在的褒斜谷地理位置以及褒斜道对于开发益州的重要意义。自“高祖受命,兴于汉中”至“愁苦之难,焉可俱言”,是在叙述褒斜道历史。首先写了汉高祖在汉中成就帝位,开通四道。其次写了东汉明帝下诏书开褒斜、凿通石门,以及永初元年至二年(107—108)间遭受先零羌乱,褒斜受阻之事。再次以铺陈而扬厉之手法描绘了子午道之艰险以及人们行路苦痛之状。最后,“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至序文之末,记述了石门史上有功之人:其一,杨孟文奏请修复褒斜石门,顺帝采纳奏请,使路途复归平坦。其二,汉中太守王升,莅临视察、追溯先贤,夸赞杨君仁爱贤德,在石门隧道西壁刻石以彰。以史传之笔叙写数百言,将石门历史及历代有功之人道来,这即是颂体中传记性质的序。序后为颂文,以四言句式的颂文歌颂杨孟文之德,如“君德明明,焫焕弥光”等,运用典型的四字句式,隔句用韵,数句一转。颂文后面写着“明哉仁知,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再度嘉美,这就形成了颂体“前序后颂”的完整结构。从石刻中可以看到,《石门颂》的序和颂之后,还有一部分为“题名”,即有关摩崖制作的人与事的记载,包括官吏的官职、名字、制作的时间等,这样完整保存的摩崖石刻在历代文献中是不多见的。不仅如此,“题名”之后还有一段有关太守王升造桥阁的功劳事迹,可以看作是颂之外的“后记”。

三、颂体的文风特色

《石门颂》是研究古颂风格的典型参照物。在两汉颂美文体中,汉颂经常与另外一种典型颂美文体“赋”相比较,文学之中往往以“颂赋”并称。西汉中期的“赋”以司马相如所作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为代表,兴盛一时,极尽夸赞汉帝国声威之能事,以铺张扬厉、“劝百而讽一”为风格特征。颂体与赋体在主题颂美及行文铺陈方面类似,有“汉颂似赋”之说,但是颂体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言:“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2]96意思是颂与“赋”的铺排相类似,然而颂没有“赋”的华丽奢侈,文辞类似“铭”,但又不涉及劝诫,是一种比较矛盾的文体特质,标准较难把握。由于汉代的颂保存不多,与蔚为大观的“赋”相比,显得相当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单是武帝一朝就有四百余篇“赋”,不算杂赋,也有七百余篇,例如,司马相如的大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归田赋》等。而颂仅有存于《文选》《汉书》《后汉书》中的几篇,又因文人的加工润色而略失本真,但这种看似无从把握的文体却在摩崖石刻《石门颂》中得以展现。

(一)文辞典雅,韵律和美

《石门颂》的篇章结构、文辞句式端庄典雅,有意追求通篇句式的整齐。与其他的汉颂相比,《石门颂》的序文部分具有很高的典雅性和文学性,不仅颂的部分传承古风,而且序的部分也富含古风。

汉颂一般在颂文部分采用整齐的四字式韵文;序则通常采用散体,无韵且长短句交杂,在押韵和字数方面没有要求,“汉三颂”中的《西狭颂》《郙阁颂》就是如此。《石门颂》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前面的长篇序文连同后半部分的韵文基本都采取四字句式,除了对人物名字、籍贯的介绍等内容没有用四字句型外,其余通篇文字都尽量采取四字句式。比起其他的颂,《石门颂》颇具先秦颂之古风,尤其是四言的行文方式,更具类似古代颂体的整饬美感。颂体以《诗经·鲁颂》等为源头,多为四言句式,《石门颂》的句式与古老的颂体类同,在形式特征上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端庄凝重的高贵之感。

颂体由《诗经》中颂诗的雅正之风演变而来,只美言、颂赞、纪功,态度恭谨严肃。颂文旨在歌颂道德正义的模范,所以具有雅正之风。《石门颂》的颂文是以当时“良吏”之标准评价杨孟文,他清正廉明、忠君明礼,数次为民请命、面折廷争,最终作出了褒斜道复通的利民之举。《石门颂》洋洋洒洒数百字,宣扬的不是奢华富丽的享乐,而是对杨孟文的忠直美德进行了颂扬。

《石门颂》的字词具有典雅的韵律之美,不仅句式类似古颂,而且音韵朗朗上口。除题名、后记部分外,不但后半部分的韵文用韵,就连前面的序文也押韵。虽然当时还不流行音律学说,但作者凭借本能的语感,隔句一押韵,数句一转韵。古音中押韵,亦符合于新韵。《石门颂》的序文部分第一组韵脚是ong,躬、通、隆、充、中,押平水东韵;第二组韵脚转为an、ian,焉、难、艰、年、残、颠、渊、晏、磐、寒、前、蟃、残、患、安、言,押平水十四寒、平水先韵;第三组再转为ing,听、经、平、宁,押平水九青韵。颂文部分先以ang为韵脚,光、荒、霜、方、常、纲、章,押平水七阳韵,接着转为韵脚ing,明、情,押平水八庚韵,然后转韵脚ong,荣、纵、通、雍、同、功、诵,押平水东韵,数句转韵,音韵和谐,极具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石门颂》通篇采取整齐的四言句式,整体文辞显得雅正而有古意。

(二)铺陈似赋而不入华奢,言之有物

《石门颂》的铺陈之法有异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采用华美的铺陈,辞藻华丽、炫美耀富,而无多少实质内容与史实情节。《石门颂》以铺陈来述史,文中极尽铺陈之能事、叙现状之艰难,行文有情节、有起伏。回看《石门颂》文学色彩浓重的数百字序文,铺陈的是“石门”的悠久历史,包含历史时间、地点、事件背景、起始及过程等。开篇述先秦褒斜道的地理形貌、四通八达的交通意义,高祖循子午道、出散关定三秦,兴于汉中,建立了汉王朝的伟业,后述开辟子午、谠骆、堂光、围谷等四道难行,汉明帝下令开辟褒斜石门隧道,遭遇“元二之乱”,褒斜道被毁,子午道崎岖难行的状况。“石门”经历了先秦到楚汉再到东汉的数百年历史,在六段对重大史实的铺陈中得到了清晰的交代。总之,《石门颂》的序文虽然是在铺陈中推进,但信息量巨大,虽时有细致入微的大段描写,但文句浓缩精炼,句意表达明确而实在。

以文学眼光来看,《石门颂》的铺陈是有技巧的,起伏有致、铺垫映衬。“上则悬峻,屈曲流颠……愁苦之难,焉可具言”采用典型的铺陈扬厉手法突出道路艰难,描绘山崖险峻、河流湍急、荆棘遍布、怪石嶙峋、遍布毒蛇猛兽,人们胆战心惊、举步维艰,渲染了行路艰难的画面,虽然字数多,但是繁而不乱,而且波澜起伏、前呼后应,为后文颂扬杨孟文的功德起到了铺垫作用。《石门颂》的序文采用先抑后扬之法,以此作为反衬,而非一味排开、夸大炫耀;颂文部分对杨孟文德行的渲染也不夸大其词,刻画了德行高洁、忠直无私的良吏形象,与上文的描写相照应。

《石门颂》的遣词用字质朴实在,不过分使用显得浓艳的字词。《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中多有异兽珍禽、珠玉奇珍等描写,因此文风显得浓艳、绮丽。而《石门颂》的铺陈多是现实的事物,言之有物,如山、水、石、车辆等,无罗列绚丽之物,文字显得清新而质朴、清朗而坚硬。虽篇幅长,但没有大赋那般奢华神异、光怪陆离的感觉。对于东汉时期马融的《广成颂》,刘勰认为其虽然典雅,但是太过“弄文”,接近于赋,失去了颂文应有的质朴特征。观其文字,虽然不及《子虚赋》《上林赋》那么浓墨重彩,但句式繁复,确实有与大赋很接近的浓墨重彩式描绘,不及《石门颂》能典型地表现出颂体的鲜明特征。

《石门颂》是汉代颂体中的名篇,具有典型的颂体特征,其文辞清美,行文典雅端重,既有大篇铺陈,又不失质朴之风,在颂美中兼具史传的力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作为树立正义、宣扬正典的颂体文学,与同类名作相比毫不逊色。

四、结语

汉中石门摩崖《石门颂》是古代颂美文学的典型文体,其以山石为载体,以古人刀刻字迹为文本,留存了颂体文学的原貌,是后世研究古文体极为重要的档案。《石门颂》以歌功颂德为目的,兼具纪实性,文辞清新、情感真挚,行文采用汉代颂体“前序后颂”的典型结构,气势恢宏壮阔。《石门颂》与汉赋、史传相比,文风有所交集,但有自身特色:《石门颂》与用词华丽的《上林赋》等大赋比,更偏向于清铄;就纪实性而论,《石门颂》比言简意赅的史传更加优美典雅。总之,探析《石门颂》的主题、结构、用词、音韵等特征,进一步明晰颂美古文体的行文格调,对研究历代文体、文风的演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序文石门句式
石门二十四景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汉中石门十三品
刘禹锡诗序研究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萧伯纳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