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医药云南省

严 冬 张 丽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面向“三亚”、肩挑“两洋”,通江达海、文兴物阜,自古为南方丝绸之路要道[1],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自然赋予云南这片土地丰厚的馈赠,动植物种类居全国各省之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2]。在这片土地上,26个民族友好和睦地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云南绚丽多彩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自国家加大对中医药的发展力度后,云南中医药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医文化传承发展硕果累累。

一、中医文化学科发展——从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医学是世界上古老的、系统存在而且持续发挥作用的医药科学和文化,是中国独特的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的统一,是科学中最人文的、人文中最科学的。

从全国看,中医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在30多年前才逐渐被人们关注: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推动了中医文化研究的兴起[4];另一方面,人们开始反思中医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问题,试图从更广的文化视野为中医的合理性寻求答案。此后近30年来,中医文化研究价值被广泛认同、学科内涵认识趋近、研究成果走向综合、学科建设机制基本形成,标志中医文化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初步形成[5]。

(一)学科内涵和外延逐步清晰

中医文化研究立足于传承与保护、普及与传播等几大方面。主要内容有:第一,中医文化的传承加强,并加强中医教育、科研、医疗保健和产业等机构的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第二,中医文化的保护,对中医文化尤其是内含其体系中的民族医药文化进行系统整理、挖掘,从医药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有效保护及传承;第三,中医文化的普及,中医药植根于民众之中,中医的大众化是中医学的生命力,教育与普及是中医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第四,中医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医文化“走出去”,进而得到全球的普遍认同。而云南中医文化,传承仲景之说,重实践创新,系统发掘整理以《滇南本草》《医门揽要》为代表的云南历史医家文献典籍、民族民间诊疗技术和经验,形成了以兰茂医学为核心,傣医学、彝医学、纳西东巴医学等为代表,具有独特云南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理论及实践体系[6]。

(二)学科学术队伍不断壮大

云南中医文化研究初始主要是由哲学和医史文献专家组成的,主要从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挖掘中医学思维方式价值及其方法论。由于中医文化教育、宣传与传播的需要,一些中医药管理工作者、中医临床专家、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民族文化研究学者、外国语教师、民族体育教师等也加入中医文化研究与教学[7]。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首届招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中医文化研究也开始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选题。

(三)相近学科交叉集群发展

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云南中医药文化研究显示出独特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2000年以来,云南中医药文化研究学者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多个立项课题。2012年,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文化学、中医西传学、中医心理学、中医人类学、中医药对外合作管理学学科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建设,相近学科交叉集群迅速发展起来,学科研究走向系统化。

(四)中医文化进校园及大众化传播

推动中医文化进校园是传承中医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2017年3月22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了“北京中医药文化科普研究基地成果总结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纲要研讨会”[8],进一步推进了中医文化走进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多个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单位出版了近10种课程教材和课外读物,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医文化导读》《中医文化学》《中医药文化学》《中医药文化基础》等[9]。

二、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研究——由分散逐步发展为系统研究学科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10],是地域医药文化的重要资源和典型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医药院校及研究机构为主体的本土学者对云南民族医药文化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编著了第一部以研究云南民族医学及民族医药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专著——《云南医药卫生简史》[11]。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医药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已全面开展,并逐步从单一的医药学扩展到多学科进行解读。在怒族、傣族、纳西族、佤族、哈尼族、独龙族等的医药文化研究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现有研究主要以文化自信和现代价值为主题。通过研究云南民族医药文化的本土性、传承性、独特性,以实现其文化自信;通过普及民族医药文化知识,提高民族医药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民族医药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扩大民族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文交流和学术资源来实现其现代价值[12]。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云南省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学会一等奖等众多奖项,将云南民族医药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医药服务整体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三、中医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由院所发起发展为政府主导战略

1978年,云南高等中医药院校接受首批海外学习人员。20世纪80年代,云南中医学院开始对外国际交流,90年代中期,该校曾与西班牙塔拉戈纳国家医师联合会在加泰罗尼亚开办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13],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交流合作关系。2007年,云南中医学院发起并连续举办七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成为区域内国家参与机构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平台[14]。2014年,为更好地发挥交流会的引领作用,我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共同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15]。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平台的作用,举办了首届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暨首届国际佤医药发展交流会等系列高层次学术会议,成立“云南中医学院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先后建立了“云南中医学院—老挝中医教育培训中心”“云南中医学院—加拿大中医中心”“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承接缅甸卫生部官员和基层医生培训项目,培养留学生2000余人,云南中医药对外教育开展良好。

2012年,云南中医学院申报“中医西传学”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立项建设[16],尤其是学科目录外“中医西传学”的研究首次列在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名下。在学科建设引领下,云南中医学院建设了世界唯一的中医西学博物馆,先后举办5届中医西学国际论坛[17]。2017年7月,云南中医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18],搭建西方人讲中国故事平台,大力推广国际中医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四、中医药文化传承队伍——从单一到立体多元的转变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支有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发展到现在,中医文化学术队伍、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历经了由单一到立体多元的转变。云南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本土培养与人才引进工作,从原来的仅靠院校教育、民间传承的单一培养模式到逐渐探索人才培养新渠道,并走向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自1992年,云南省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19]。目前,云南省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30个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及20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2020年11月6日,为推动云南中医药人才培养,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示2020年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对象名单,共遴选出65位人才。

五、中医药文化传承及传播载体——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云南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传播方式上也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宣传方式的单一渠道到多元化、智能化、便捷化,中医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上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体现“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核心原则。2017年1月,云南省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揭牌成立,为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单位)提供全面、准确的中医药信息数据支撑和决策咨询。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打造“云南中医”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新媒体为载体,有效传播、推广了中医文化,云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进入新媒体时代。截至2020年2月累计为公众提供中医药健康信息服务100余万人次,共发布科普文章87篇,累计阅读量150万人次。此外,中医文化展区频频亮相南博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商洽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建成了砚山县中医医院、云南省中医民族医药博物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腾冲药王宫4个国家级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政府和相关科研院校联合推动举办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暨云南省中医药界学术年会,使中医药文化传播宣传形式、内容、覆盖面更加丰富[21]。

六、中医药文化传承保障——从分散到有序发展的转变

1960年,作为国家第二批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云南中医学院在曾经瘴疠流行的三迤大地诞生,开启中医文化传承与保护、普及与传播的系列工作。1979年12月,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云南省中医药研究起步。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发展中医药的地方性法规,对全国的中医药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力地促进云南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2]。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国家上位法及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的变化,云南省适时地提出了“把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主动融入全省卫生所有政策,是实现云南省中医药和民族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的重要举措”[23],有效地保障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工作的有序发展。

2010年,云南省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5月,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中医药相关产业发展加速提升。2014年,公布《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5年,召开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2016年,公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与此同时,云南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的优势,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规划,于2016年11月公布了《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8年初,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鲜明地提出云南发展的“三张牌”,其中“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明确提出未来云南要发展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事业。2020年11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了中医药建设及中医药强省建设。以上种种条例、纲要规划都为云南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七、结语

总的来说,传承与发展云南中医药文化,应发挥其民族特色,加强云南地方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提高民族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并且利用其区域优势,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同时,结合多元的传播手段和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为年轻人了解并进入民族医药研究的领域提供更多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保障下,把云南中医药文化这一瑰宝传承好、发展好。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医药云南省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传统医药类非遗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