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具尚用,厚质无文”
——基于《长物志》造物观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2021-03-07杨子奇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造物历史

韩 斌 杨子奇

公共设施涵盖城市公共空间内服务于人民大众活动的所有公共建筑或设备,是城市人居环境的物质组成部分。本文对公共设施设计展开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的传承与创新进行阐释,以期能架起连接传统文化和当代历史街区建设创新的桥梁。

公共设施是在公共场所为人们活动提供的设施或物件,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能够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公共生活文化。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存量资源和地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促使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而各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和修缮是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地域文化传承的见证,沿袭了地区的文化脉络,体现着独特的风貌,往往是城市的人文形胜之所,抑或是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城市山林。伴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热潮,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呈现出丰富的形式和体系,如何才能创造出既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又与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相协调的公共设施,是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依托《长物志》的造物原则,总结造物美学思想,从完善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呈现崇雅古朴文化底蕴入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并对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长物志》的造物观

《长物志》是文震亨撰写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完美再现了文人清居生活的物态环境,是研究前人审美趣味、造物观念的重要典籍。《长物志》彰显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清雅的精神品性,以及在生活中注入艺术情怀的特征,文人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审美意趣,并将这种倾向体现在器物之中,进行艺术创作和造物活动。在建筑、园林等造物活动中,文人常常亲自动手,将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趣渗透其中[1]。《长物志》就是对这种设计活动的写照,虽然在造物活动的演进过程中受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制约,但其所阐释的造物思想对当代设计艺术具有借鉴性和启示性。

(一)《长物志》造物功能观——制具尚用

文震亨秉持“以用为本”的造物思想,经过品鉴形成自己独有的造物观。他在《长物志》的“器具”篇里明确提出了“制具尚用”的造物思想,造物的初衷是为了使用,尚“用”属于物质层面的思想观念,也是工艺造物的基本理论[2]。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造物价值体现为实用性。

从“制具尚用”的实用层面来说,物的功能设定是相同的。李渔曰:“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3]就适用而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志趣和要求,具体体现在造物的数量、形制、色彩、装饰、材质等诸多方面。以皇帝的宝座为例,它与平民百姓的座椅是不同的,皇帝的宝座一般以床为设计母型,因为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是主、客一起在床上下棋、饮酒、谈事等,所以床是等级最高的家具,而宝座是皇帝坐的,所以将其设计成床的形状,在形制上有别于普通的椅子,这是等级观造成的。由此可见,古代的造物不光要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要考虑适用功能,满足人的审美倾向和特殊需求。

(二)《长物志》造物审美观——厚质无文

“厚质无文”中,“文”与“质”相辅相成,代表对立统一的美学思想。“文”是指多种色彩的线条交相辉映,从而形成美妙的视觉形象,进而演化为附加于物质之上的形式美,还可以引申为人的外在行为。“质”指本体、本性,引申为人的内在品格。孔子一贯主张“文质兼备”,即强调君子外在的仪态风度与内在的道德素养相统一,也是“文质合一”美学思想的具体反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和谐统一,才能最终达到“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对传统造物观有着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适宜为美,造物的尺度、重量、形制要符合使用的要求;二是相宜为用,不同属性的材料可以相互搭配;三是兼容并蓄,各种器物取长补短。“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在造物领域中,“文质合一”恰恰印证了物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之间的有机统一。公共设施设计要讲求“和”,内在功能与外在形式是一对相生相成的矛盾,两者需要兼顾。若偏于堆砌外在形式,则物品浮华、无内涵;若偏于内在功能,则物品粗鄙、简陋。只有把握设计的度,才能打造合理的公共设施。

二、基于《长物志》造物观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

历史文化街区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地域风貌和文化脉络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了公共生活交际的场所,它将本土建筑、人、事、物合为一体,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延续情感的联结。公共设施在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比建筑物小,但其完善的系统和合理的功能与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使用者有着更为密切的交流和相互作用[4]。适宜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能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便捷、人性化、舒适的基础服务,而且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一)以用为本

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具体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设施设计要秉持《长物志》中“以用为本”的设计原则,体现实用、适用。在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人们对公共设施的具体功能需要,同时要思考在现代背景下,不同社会群体对公共设施的特殊需求,凸显人文关怀。例如,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设置公共卫生间,是考虑到游客的共性生理需求,部分公共卫生间配置的是坐式马桶,并配备有一次性马桶坐垫纸以及消毒液,游客使用起来更加卫生、舒心。有的公共卫生间还为小孩提供了座椅、为老人安装了扶手栏杆,这是基于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提供周到、完善的基础服务。

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常见的公共设施便是垃圾桶。对于垃圾桶的设计,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垃圾分类,将垃圾桶设计为四种颜色,分别代表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这既有利于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洁,也有利于引导游客和居民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从社会层面来说,分类垃圾桶的设计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可持续发展。社会需要决定设计方式,设计方式影响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设计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二)文质合一

历史文化街区中公共设施具有美学价值,其可作为公共艺术而存在,而公共艺术可以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营造美好、协调的街区环境。通过形式、风格的设计,公共设施可以融合历史文化街区气质,协调地域特色环境,装饰公共空间,因此,合理设计公共设施的外观、形式至关重要。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应该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气质和文化风貌,与街区的环境相融合,公共设施设计可以凸显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习惯、文化特质、地域风貌。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维护,能减少现代风格和其他文化形式的侵扰,避免千篇一律的街区风格,以及粗鄙、简陋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设计时要考虑相融性,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公共设施设计要秉持《长物志》中的“文质合一”原则,注重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将崇雅古朴、反映功能需求的外观和风格渗透于整体设计之中[5]。材质的选择、色彩的辨析、造型的构成要依据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脉络、装饰风格、传统制式,要具有易于辨析的特征,又要避免具象化。例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指示牌应设计得醒目、美观,让人一目了然,具有趣味性。

三、结语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推进,公共设施的建设必将成为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我们要以《长物志》的造物观为依据,总结功能性和艺术性设计原则,指导公共设施的设计,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营造美好、和谐的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合理的公共设施设计能引导游客和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造物历史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城市公共设施承载力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新历史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