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水利开发对新疆治理的历史性贡献

2021-03-07咸成海

文化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屯田北疆灌溉

咸成海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但其存在状态是水利与灾害并存,因而人们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水利制度、修建水利工程等管水治水。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础,正所谓农业立国。换言之,农业是立国之基、民之根本,历代统治者总是把农业生产放在首要位置。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历朝历代政府皆极为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治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水利发展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研究水利史。同样,研究中国水利更离不开考察中国的治水史,但是,对于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至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清代新疆的水利开发治理及其产生的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清史研究中地位重要,但目前学界的研究尚有不足。

一、清代新疆的水利格局

(一)范围广,数量大

新疆地区幅员辽阔,人烟稀少,其灌溉具悠久之历史。受自然环境影响,新疆农业发展依赖兴修水利系统,灌溉沟渠为最主要的水利设施。水利为新疆农业之命脉,亦为人民生活的必需。清代新疆之水利是在过去的历史基础上发展的,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由最早屯田的东疆哈密开始,随着全疆屯田水利的兴旺,水利开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北疆屯田始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伊犁河南岸屯田的锡伯营,为了垦荒造田而大兴水利,并开凿察布査尔大渠为灌溉之利,成就最为卓著;同在南岸屯田的维吾尔族农民,对于伊犁水利的开发亦有所贡献,由其掌管水利之密喇布伯克设有七名之多可以得知。在北疆,乌鲁木齐所属各地水利发展较快,自始即注重引灌天山诸河之水。由于受军府制度、重北轻南政策及民族隔离政策的影响,南疆地区乾嘉之际清朝屯田规模较小,以“回屯”为主,兵屯及民屯甚少,因此沟渠建设以资灌溉者,主要分布于喀喇沙尔、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但因南疆向为农业地区,水利发展除与官屯有关外,当地农民或自力更生或与官屯合作开发水利。

道光前期,由于张格尔等人多次作乱,南疆西四城的水利建设受到极大破坏。道光十一年(1831),清政府在天山南路开始设置屯田,水利开发因之稍有发展。道光后期,清政府为屯垦实边,决定在新疆大兴屯垦,水利亦随之而兴,使伊犁地区的水利治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先在伊犁协助布彦泰兴修水利,并捐办阿齐乌苏大渠龙口段水利工程,后又受命与全庆赴天山南路诸城勘得大量可耕地亩,水利亦因之发展,在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喀喇沙尔、哈密、吐鲁番等地甚为显著,特别是推广坎儿井之兴建,对坎儿井在吐鲁番等地的发展贡献尤多。

然而咸丰、同治年间,新疆地区长期动乱,屯垦事业大受影响,水利未见发展,且因兵燹而多损毁堙塞,民无安土之乐。至左宗棠率军平乱,方始兴修水利,恢复屯田,并从事善后恢复工作。左宗棠在各地兴修渠道多处,其中更于吐鲁番地区新开了185处坎儿井。新疆建省前后,各地继续兴修水利,光绪十一年(1885)至光绪十七年(1891),新疆南北更兴修了大量河道渠道,其中尤以南疆地区为多。

(二)水利技术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干旱,清代新疆的农业生产完全依赖灌溉。与内地相比,“西域之水则时因冰雪消融成渠,冬夏盈亏者也”[2]9。地上挖沟渠,使水沿沟渠而流,可以流到远处,以资灌溉。此外,尚有凿井、架槽、涝坝、坎儿井等。坎儿井系一种利用地下暗渠引出地下水以为利用的水利灌溉工程,为新疆最具特色的水利设施。

清代新疆水利工程的维修,每年有岁修,大修一般是在旧废屯地重垦或受兵燹破坏需要修复时才进行。水利灌溉工程主要由绿营兵丁兴修,还有雇募民夫,允许废员捐办及由户民自行捐办等方式。为合理分配用水,除设计精细的分水装置、计田之多寡分配用水外,另有加修渠道建分水闸、定时轮流放水和限制上游兴屯等方法,从而缓解用水紧张,以防纷争,使居民从中获益。南疆地区则设有密喇布伯克专司水利,其下有扣克巴什,及其助手达卡尔恰。此外,在乡设有乡约,村庄设有农管;屯区则设有渠长,经理水利,计种田之多寡,分配灌溉用水。而清末南疆各农村则视水源是否充足而有所不同,严重缺水的农村管理组织系统较为严密。

考诸史实,我国汉代已有挑水坝,挑水坝(挑坝)是一端与堤岸连成“丁”字形的护岸建筑物,作用是减缓水流对河岸的冲刷力,以此达到整治河道的目的,因此,挑水坝又称为“丁坝”或“挑流坝”。由李亨特修建挑水坝的事例可见当时内地的水利技术在地处极边之新疆的传播和影响。政治统一后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包括伊犁在内的天山以北新型农业区的水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时期,“为了尽快确立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秩序,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派八旗、绿营驻防镇守,提倡兴办屯垦,鼓励内地与新疆之间的商业流通等。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以北疆地区为中心,出现了内地移民大量聚居的现象”[3]。此外,还有遣犯及李亨特等流放官员被发往新疆伊犁,这些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修渠筑坝的水利技术和经验。

(三)水利工程与屯田问题紧密相连、互为因果

清朝政府最早在新疆地区的哈密、巴里坤、吐鲁番等地创办屯田实施屯垦,是出于平定准噶尔叛乱时保障军事供给的需要。新疆揭开大规模开垦的序幕则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新疆受自然环境影响,引用融化雪水灌溉,发展农业,在新疆地区更具特殊意义,修建灌溉工程则使戈壁变为良田。因此,水利与屯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水利不兴,无屯垦可言。清政府深知水利之重要,因而加以重视,开屯之前必先筹建渠道。新疆之垦务,“仰此沟渠以兴利”[2]171。随着新疆屯垦的实施与发展,新疆的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成就远超之前各代,使地广民稀的新疆成为“地益加辟,人益加聚”的乐土[4]1189。

(四)大型水利工程多在北疆地区

水利的兴建使得北疆垦地面积随之增加,农业得以发展,大量农业人口落户聚居,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由以牧为主转为农牧结合,农牧兼营,深刻影响了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随着新疆水利的发展,内地的水利技术亦传入新疆地区,显示出内地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清代新疆大兴水利,水利灌溉系统进一步修建完善,从最初的解决驻军粮饷、巩固边地的军事控制,至开发边地、促进农业与商业的发展、都市的兴起等,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乾嘉之际,集中兴屯的乌鲁木齐所属各地是北疆水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乌鲁木齐逐渐成为内地移民最多的地区。《西域总志》记载:“其地山川灵秀,土宇旷平,多材木煤铁之利,沃野千里,足以耕种,草肥土甘,宜于牧放牲畜。”[5]乌鲁木齐“城内水皆西流,引以灌溉,启闭由人,不假桔槔之力”[6]。综合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此地水利开发的条件优越。该地引灌天山诸水,这些河流润泽大量田地。“一州三县地,咸资灌溉。”[7]由此可见,乾隆中期乌鲁木齐地区河流甚多,灌溉水利已有大的发展。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乌鲁木齐屯军在天山北麓修成总长二百四十里(120千米)的永丰渠与太平渠,灌溉农田达六十八万亩(约合45 333公顷)[8]。

清朝开发天山南北水利重北轻南,同时实施限制汉人至南疆屯垦的政策,故而乾嘉时期的屯田多在北疆及东疆。随着时局的变化,道光以后略有改变,但仍以北疆为主。因此,清朝在南疆的水利经营不如北疆。南疆农民一向以经营绿洲农业为主,对水利的需求更甚于北疆,其水利久已开发。新疆建省前,南疆实行伯克制度,其中掌管水利之密喇布伯克所占人数甚多,可说明维吾尔族社会中对水利之重视及水利已有相当程度的开发。此外,由《新疆图志·沟渠志》中所载之灌溉沟渠数可看出,南疆在当时远多于其他各地,不过其沟渠多为小型水利工程。

二、多维的历史启示

新疆水源缺乏,灌溉一直被视作农业生产的命脉。以兴修水利、治理水害、分水用水等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开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水利事业的基础。水利开发的得失成败形成的经验教训对当前的水利兴修可资借鉴,具有以下积极、深刻的启示,本文将要点总结为四个“离不开”。

(一)离不开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水利开发的命脉

考诸史实,古代新疆水利开发的成绩在汉、唐、元、清四个大一统王朝较为卓著,这是由于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而边疆地区的稳定使水利开发在承平的历史环境下获得开拓的机遇。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边疆地区兴修大型的水利工程。

还应看到,清朝统一新疆后在新疆花费了较大精力建立王朝的统治秩序,在军府制的护航下,开展了包括水利开发在内的建设活动,其时之景象可用“备哉燦烂,卓哉煌煌!是用敷陈,导扬盛美。将军罢猎,脱长剑以高吟;刁斗无声,倚征鞍而暝写”[9]来描述。强盛的国力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新疆水利和农业发展出现新高峰。然而,清末的长期战乱使新疆的水利设施受到很大破坏,人口锐减,沟渠堙废。诚如曾问吾所言:“阿古柏之残党为抗拒清兵而毁堤决河,以致良田淹没,农民流离,为状甚残。”[10]由是观之,社会动荡是破坏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社会稳定则是保证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保障。

(二)离不开上下联动:国家开发与以民为本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求水利的国度。清代新疆水利开发所取得的成就,是天山南北各族勤劳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初推行的屯田水利以国家开发为主,随着治理的深入,特别是晚清国家政治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水利开发面临着经济压力,清政府允许捐资兴建,如林则徐捐建伊犁阿奇乌苏大渠龙口工程。清代新疆水利开发与清政府巩固西北边陲、屯田实边的治理方针是一脉相承的。乾隆以降,清政府在新疆水利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开凿之渠道不可胜计。清政府在新疆地区的水利开发及其发展演变,反映出有清一代对新疆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

民本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此理念继承先秦以来民本思想的传统,将对民众的治理从“天”和“神”那里剥离开来,将民众视为国家之根本,统治者必须高度重视民心向背,重视保护民众的基本生产与生活[11]。水利开发是国家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大一统国家与新疆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地方官员多注重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维护,民间为了避免饥馑的生存需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号召而筑堤与分水,民间水利开发因之大兴。至光绪年间,水利建设已遍及全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对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三)离不开内地:需要加强和内地的联系

新疆地多水少,自然条件稍差。考察清代各朝新疆水利开发的情况可以看出,自乾隆朝开始,内地移民源源不断地迁至新疆屯田戍边,开发边疆水利,带来内地先进的水利技术和水利工具。此外,松筠、布彦泰、林则徐等官员和废员亦从内地带来先进的治水经验。清代新疆水利技术的“仿内地式”如凿井、挑水坝等,足以彰显内地科技对新疆的影响。内地的传统习俗——龙王信仰随内地移民进入新疆并在天山南北传播,对争水事件与水利纠纷频频出现的清代新疆地区产生积极的历史意义。内地与新疆的水利交流活动,密切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下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四)离不开生态环境: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开发对“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的新疆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然而,在水利开发活动中的截河开渠会造成河水减少甚至干涸,进而导致河边植物枯死,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使新疆干旱条件下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水利开发还要正确处理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凡西南上游近水城邑,田畴益密,则渠浍益多,而水势日渐分流,无复昔时浩大之势。”[4]1279由此可见,清代新疆对于水利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实际存在和容易忽视的,这就要求在水利开发活动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新疆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为花草树木的栽培和繁育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清代新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即广植林木和种花养草,村庄、道路两旁、驿站附近、河渠两岸皆有种植的林木,甚至庭院内也有植树,“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花卉属园艺作物,人们种植花卉主要是为了美化环境和寄托情感。清代新疆的花卉种植较为普遍,各族官吏和定居的各族百姓无不栽培种植,地点在衙署园林、使馆驿站、废员寓所和农家庭院。这些举措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而且保护和涵养了水源。

三、结语

清朝在新疆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屯田及水利开发活动,直接影响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移民屯田水利的重点在天山北路的乌鲁木齐、奇台等地,北疆因而成为新疆水利开发的引擎,这种局面自清代一直持续至今日。

猜你喜欢

屯田北疆灌溉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北疆博物院建筑初探
念战友
北疆纪行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
北疆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