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哲学意蕴、当代价值与提升路径

2021-03-07刘文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发展

刘文佳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花都分校,广东广州 5108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总结提炼、丰富提升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提,显示了党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更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生活价值管理系统及文化样式被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沃土。

1 文化自信的哲学意蕴

哲学视域中,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趋于成熟的必然指向。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国家、民族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认识到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对文化的肇起渊源、现实发展、未来作用和地位等有客观审慎的认识评价,并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其内涵有三,一是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社会中的功能作用,二是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并对趋势做出正确判断,三是主动作为、积极引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最终实现文化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反省。依照费孝通的阐释,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因此,从本质上讲,文化自觉体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体察与觉醒。提升文化自觉要求深刻认识文化地位,文化意义和文化作用,对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进步负责。

文化自信是国家或民族对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理性积极、稳定成熟的心理状态,是支撑本国、本民族变革发展的稳固精神支点[1]。就哲学层面而言,文化自信是通过定向文化认知、批评、反思、比较和认同等一系列过程,对文化价值和文化活力的积极认知情感的稳定心理状态。其内涵有三,一是适应并同化自身文化,并对其持有较高认同,二是对外来文化的消融吸收、改造创新有充分的动力与魄力,三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持有充分的乐观与自信,最终实现文化的自我超越、自我彰显。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历史主体都受到自我价值取向的驱动和牵引,并力求按照社会的宗旨行事,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自身利益。就其本质而言,文化自信反映的是主体在文化选择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诉求。一方面,文化自信体现为对优质文化的一种自觉追求, 有把握包容各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并且在进行文化信息交换时,保有不被对方文化“吞噬”之信心[2]。文化自信又可以表现为对自身文化推陈出新、积极宣扬,对他者文化发展需求认真研究,把握好两者契合点,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因子有机衔接对方发展需求。作为一个动态和开放的概念,文化自信拥有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理论空间,不仅具有推动或促进文化共同体成员心理认同、情感连接、观念尊奉,行为笃定等多个维度的作用和功效、还具有凝聚共识,鼓舞人心,感召精神,匡风正俗,引领发展等不同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化自信,须理性审慎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容借鉴世界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3]。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自觉与自信是一个国家凝聚人心、汇聚能量的精神武器。文化自觉就本质而言体现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体察觉醒,文化自信体现的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是主体在文化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文化自信是建立于成熟的文化自觉之上的必然指向,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础和保障。没有对共同的文化血脉、文化基因、文化传承理性自觉,就没有建立在这种自觉基础上对文化价值、文化取向的成熟自信。然而,文化实践属于历史范畴,有其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的文化实践会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与自信正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实践新要求的一种文化应对,因此,更新文化主体意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非常重要。

2 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首先,文化自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向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共同决定了,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经验之总结,更是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断孕育先进思想文化的道路,是一条体现文化自信、趋近文化自强的正确道路,植根于这条道路的文化自信更具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相较于其他三个自信,文化自信更侧重于精神层面和价值领域,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内在要求、必然结果与深远目标,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令人“心悦诚服”。

文化自信本身与其他三个自信密切关联,是构成“三个自信”的基础。没有对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就没有对共同坚持的发展道路、共同建构的基本理论、共同遵循的基本制度的了解与认同; 没有共同的文化体验和社会心理皈依,就不可能有对共同的道路定位、理论指引、制度安排做深刻的适应与同化[4]。离开了文化自信,道路、理论、制度就会丧失根本的社会心理基础与文化价值支撑,就会失去凝聚共识、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文化自信为世界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兼具独创性与普适性的文化价值样态,扎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厚文化基础,向世界清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水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只有植根于并积淀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衔接起社会生活和民族历史,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

成熟的文化自信,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根本理念、推进路径在上层建筑层面进行思辨论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生活、文化现象、心理转型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解析反思,对西方世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质疑诘问给予有效解答、不同立场视角给予及时回应,以此,构筑和提升兼具战略高度、视野广度、历史厚度、对现实透析深度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核准定位,明确目标,激发动力。

其次,文化自信是应对西方异质文化冲突的心理支撑。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后冷战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意识得以恢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5]。划分人群的重要特征,将不仅是政治的、经济的,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区别。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政治经济的弥合无疑成为重要趋势,全球化发展也必然将文化交流引向纵深,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发展趋向同质性、同向性。应当看到,文化发展必然地呈现为一种相互交融的多元性、异质性特征。

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文化耦合进程中,正面临来自西方文化思潮与国内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双重冲击与渗透。人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受到严重削弱和动摇。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古文明,要想在西方文化无限度扩张、侵略的格局下,在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相互涤荡冲击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命力,就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使国家或民族在不同文化的洪流中,保持自我的同时面对世界——一方面深入进行文化反思,客观评价自身文化价值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对当前世界文化格局了然于胸,自信成熟地看待自身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有科学规划与坚定信心。开阔对外来文化关注视野,对外来文化包容、借鉴、吸收,补给中华文化以丰厚养分,是在相互激荡、冲撞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重要保证,更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另一层表达。

最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引擎。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处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深层轴心位置, 所有发展战略都应围绕文化这个轴心开展。政治、经济资源可以为政党所用,凝聚人心,集中物资,激发力量;政党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牢牢掌握政权,取决于它丰富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对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取决于是否具备在先进文化引领下带领人民建设国家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文化自信既是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目标。

中国力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支力量,世界为中国速度而惊叹,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将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可复制的有益经验广泛借鉴。但应当指出的是,该模式并不是一种文化模式,而是经济模式[6]。在文化模式范畴中进行创新,树立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理念, 并在文化意义上为未来世界创新价值理念和文化经验, 以此确立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这一历史使命,正是要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之上。

新的历史条件下,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靠经济实力,“中国方案”必须包含文化色彩和文化符号,最终通过文化样式和文化力量来表达与展示。文化自信不仅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指向,更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巨大精神引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将文化建设充分浸润、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充分的文化自觉为基础,建构自身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渗透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新境界,首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人类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作为思想理论基础,第一次把一个政党的本质同先进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独特价值所在,深刻体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走出了文化黑暗期,完成了文化的艰辛探索,树立了科学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倘若缺失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核心和灵魂。文化可以有多样性,但指导思想必须是唯一的,不能多元化,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为文化自觉与自信奠定坚实基础[7]。

其次,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吸纳中创新,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现代系统论认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存在若干子系统,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无不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交锋中存在发展的。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既不能有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妄自尊大的傲慢态度,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养分,补给和完善自身。文化的包容性是先进文化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一方面善于汲取借鉴外部文化中的先进因子,同时,也防止自身文化在外部文化的侵略与扩张中被吞噬、消散、灭亡。要把坚持经典价值的坚决性和体现时代趋势的灵活性相结合,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对于外部文化的自觉相结合,把巩固上层文化建筑和激发大众文化正能量相结合。在继承、批判、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尽快拿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独特方案,向世界推介宣传中华文明成果。

最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优良传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基于文化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人民的文化觉醒中诞生的,党的历史是一部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发展方向的历史。近代以来,党自觉承担起重塑中华文化的重任,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驳盲目的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任务,并在新时期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新局面。毛泽东同志曾总结,中国自有共产主义学说以来,人们的眼界提高了,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更自豪地说:“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在党带领下,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文化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规律与发展趋势,自信探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化样式”,深入挖掘提炼、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只有在思考与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实践中培养出的自信才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