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1-03-07朱效娟齐威铭

文化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党史红色

朱效娟 齐威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复兴,占我国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今,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一个乡村、一个农民都不掉队,成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

沂蒙老区作为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凝聚着我们党领导人民在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孕育形成的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强化宗旨观念,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高素质农民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一、传承红色基因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功能价值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固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密码,是新时期我们民族的血脉与荣光。红色基因孕育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得到丰富,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升华。虽历经百年,但红色始终是其最鲜明的底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红色文化滋养人民群众的道德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切实解决“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的问题,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坚定村民理想信念,助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和精神支柱。历经百年,我们党之所以能经受各种考验,攻克无数难关而能一往无前,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历史成就,正是凭着无数党和人民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新时期,以理想信念为引领,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传承红色基因,从革命英雄和先进典型中汲取拼搏进取的力量,激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的广大青年回乡创业,扎根农村,带领人民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这块广博的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涵养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全面不仅包括农民的政治、经济生活方面,更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培育乡风文明,农民作为乡风文明的实践主体,需要革除小农思想和旧风陋习,更新观念,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红色基因作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是涵养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精神法宝,能够为促进乡风文明提供精神指引,对村民的道德素质、政治思想、信仰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党的优良传统融入乡村振兴,可以涤荡人民心灵,树立乡村正气,以党风促民风带动乡风好转。

(三)汲取党史智慧和力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百年党史,蕴含着我们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实践智慧和精神力量。在党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红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我国各个时期的具体实际和任务有效融合,具备了实践性、民族性、批判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它为我国乡村治理贡献丰富的成功经验和精神动力,是必须坚持学习的必修课。学习党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对乡村治理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我们要借鉴历史经验,做好乡村治理这篇文章,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农村红色基因传承的现实之困

(一)基层党建凝聚力不强,对红色基因传承的引领力不够

农村党组织目前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了红色基因方面的学习宣传,但仅仅利用开展“三会一课”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存在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形式化现象,学习效果不理想,未能够达到真正入脑入心。有些党组织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农村党员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但是存在参加学习的人员范围有限,教育效果不深入问题,部分党员学习榜样和英雄事迹时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一段时间过后,又回归原先的工作状态。主要原因是理论和实际不能很好结合,未能将先进模范和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

(二)农村基础教育鲜有红色文化的融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度不足

现代教育的普适性、义务教育普及性造成现代学生的课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日益增加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基础教育中更是如此。学生、老师以及家长过多关注考生的分数,“分数唯一论”“分数定一切”的思想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作为当前最先进、最有凝聚力的红色文化,在充斥着各种文化的当今校园并未展现出其应有的生命力[1]。同时,由于教学资源有限、课程安排紧凑、课业压力增加,许多教师自身接受的红色基因教育不够,对红色基因传承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将红色基因教育有效融入到教学中。主要原因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引导力不足、主观性不强。

(三)村民思想保守,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认同感不强

通过调研发现,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历程中,多数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年人居多,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高龄村民经历过新中国的建设或改革开放时期,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也存在因循守旧、依赖思想、攀比思想等问题。多数村民缺乏民主管理和民主生活的积极性,集体归属感不强,很难通过群策群力达到乡村治理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其次,当前农村青年对网络短视频及游戏的沉迷以及碎片化阅读,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汇集在红色文化当中,对宣传红色基因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在现实世界形成应有的奋斗精神状态。

(四)红色旅游资源重开发轻应用,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红色资源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调查发现,红色资源运用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运用的问题。首先,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商业资本参与到开发当中,极大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但是片面地利用传统村落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出现大量废弃田地,与传统农业萎缩之间形成连环负效应。其次,由于传统村落保护涉及的专业性强,一些社会力量只能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很难科学系统地认识和挖掘传统村落独特的多元化价值,较难参与到对红色资源开发运用工作中。再次,红色资源运用主要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力量,村民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致使以村民为主体的宣传力度较弱,参与意识淡薄。造成红色资源的运用缺乏内生动力,对红色基因传承效果不明显。

三、传承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寻红色基因传承的新思路、新方式、新路径,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一)“党的建设+红色基因传承”

党的领导是实施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政治保障,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红色基因蕴含着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对推动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红色基因融入党的思想建设,改变传统宣讲式“三会一课”开展方式,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和典型人物事迹,提升村民思想素质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通过印制红色精神宣传小册子,制作红色文化条幅,张贴乡村振兴战略海报,播放红色文化露天电影,用心用情为村民宣讲红色文化故事,倾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唱响新时代”合唱比赛、“建党百年书画比赛”等活动,以歌唱党史、以画绘党史,向广大村民情景再现革命英雄和时代模范的先进事迹,大大提升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将红色基因融入党的组织建设,借鉴百年建党中党的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好、使用好干部,不断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教育引导干部切实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优化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构建形成党建引领、条块结合、多方协同、共同参与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以组织兴促文化兴,以党建强促发展旺。

经红色基因融入党的作风建设,在学实力行中转化工作作风。红色基因大多都是在长期的战争和革命中所形成,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同时蕴含着实事求是、舍身为民、艰苦奋斗等思想内涵[2],是我们党开展作风建设的有益探索和经验总结,对于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工作具有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乡村教育+红色基因传承”

打造农村基层网络教育平台,使广大村民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对红色文化学习心得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步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基层网络学习系统,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村民、大学生三方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当中,使其成为鲜活话语,从而提升村民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

1.打好“优势牌”,推动青少年思政教育,打造“红色小课堂”。创新形成少先队队课-共青团团课-中国共产党党课一体化的特色育人模式,推动“红色小课堂”成为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宣讲服务,将科学文化知识、党史理论学习教育融汇贯穿青少年思想教育全过程,提升农村青少年思想文化修养与水平。

2.打好“服务牌”,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公益红色文化宣讲。充分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依托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旧址、沂蒙精神展馆、沂蒙红嫂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广大村民开展系列现场教育活动,通过缅怀革命烈士,现场宣讲的形式,重温革命英雄奋斗史,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3.打好“机制牌”,充分运用青年党团员文化素养,创建群众宣讲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普通群众担任宣讲员,实现群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宣讲的转变,确保党史宣讲抓在日常、做在经常,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三)“乡村治理+红色基因传承”

治理有效是实施全面乡村振兴重要机制保障,发挥着根基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自古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就将道德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依据[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德治强调运用道德的教化力量,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大力弘扬新风尚,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营造文明、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环境。

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既需要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需要村民一心跟党走,主动参与,积极创造。红色基因蕴含着党历经百年淬炼而成的优良传统,如“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实践,对我们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德治,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引领,提升村民的德治水平,是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保障。

(四)“红色旅游+红色基因传承”

以创新驱动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3C”品牌,提升红色旅游服务管理水平。通过红色旅游数字化体验,加快提升红色景区数字化发展水平,依托数字智慧地图推出自助引导游览,利用VR技术提供景区全景性数字化展示方式,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并展示红色展品。结合新技术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短视频、红色音乐剧、红色故事漫画等,多手段多形式加大红色旅游景区的资源整合和产品线上化,真正让村民在文旅融合体验中获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切实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增效。整合周围红色旅游资源,优化结构布局,设计推出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带。让村民在红色旅游中即欣赏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又充分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光辉历史,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制度等方面加以支持引导,促进红色旅游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借助优质市场主体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能够为乡村振兴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文化旅游产业。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乡村党群组织和村民个人等多方力量参与到红色旅游发展中,凝聚多元主体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红色旅游发展新格局。

总之,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弘扬、践行。在实践中,将红色基因传承和乡村振兴有效融合,在融合中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命力,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党史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红色在哪里?
红色旅游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