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与历法系统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法节气

魏 娟

对于节日制度来说,其本身是构成历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依据一些传统节日以及特定习俗,在某些特定日子里进行具有意义的民俗活动,这些日子如同一个个节点,将一个岁时周期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且赋予了时间段特定的周期规律。这些周期、节气等构成了完善科学的历法体系,这一体系被称之为民用时间体系。本文拟从历法这一角度对中国传统节日做一综合性地分析。

一、月望节日序列与太阴历

月望节日序列是由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四个节日构成,特征是取正月、七月、八月、十月的月半亦即第十五日为节日。综合分析来看,其标志主要是以作为“太阴”的节日标志,这一时节,月亮会转变为满月,在此条件下,其内部属性及其明晰,包含“阴”性特征。月望节日序列的节日以太阴之月的满月为标志,这一节点极其重要,体现了月阴阳变化的主要特点,而与太阴历有关的一些特殊时日,例如满月等特殊日子作为节日的情况较多,包括元宵节(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等。

上元节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佛教说”。上元节的民俗活动主要以灯为主,而燃灯这一习俗又与佛教密切相关,佛教典籍中有燃灯礼佛一说,因此上元节也有源于佛教一说。此外《史记》《岁华纪丽》等古籍中有记载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以此来祈求福气保佑,“太乙神”,指的是“汉武帝祀太一”,当代徐连达、吴玉贵等学者均认同此种说法;有关上元节起源除了“佛教说”,还有“道教说”,“上元”一词就与道教有关,属于道教“三元节”之一,道教典籍对此也有记载。上元节在唐以前名称为正月十五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作为春节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正月十五也就是正月的望日,望就指的是十五。在选择节期时点以及确立节期时,主要是以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据,朔望日为单位的是阴历,而阳历主要是以太阳年为基础单位。查阅古代文献资料,我国古代的历法的阳历同时兼顾朔望月与太阳年,属阴阳合历,在这一时间段,平年总共有十二个月份,闰年总共有十三个月份,而这种历法的方式也凸显出十五这个望日,这对其成为节日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七月十五日在民间为祭祖之日,对于道教来说,这一节日为中元节,对于佛教来说为盂兰盆节,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三者的内容混为一谈,将核心内容定义为祭祖,同时也将超度亡灵定为核心的基本内容。从现今的传统节日对中元节进行分析,中元节源于上古秋尝习俗,在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也为其注入了宗教方面的因素,丰富了其内涵。其中佛教“盂兰盆节”的说法最为流行,而以其为核心内容的理论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到了隋唐时期,受唐朝统治者影响,中元节备受当时帝王所推崇,这时也已经取代佛教的盂兰盆节,无论是帝王还是丞相,或是民间的百姓,或者是佛教的僧侣,都以七月十五为 “中元节”冠名。中元节经过了唐朝的发展,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地位,明确了理论核心内容。在南宋之后,中元节也随之发展到南方地区,在南方地区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在此基础上也融合了儒教,道教等理念,结合了民间的基本信仰观点,发展成为兼具娱乐性以及礼仪性的民间节日,其集结了宣扬孝道,追思亡灵等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八月十五日“中秋”这一名词在《周礼·天官冢宰·司裘·内树》中就有所体现,《周礼》有云:“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献功裘,以待颁赐[1]。”综合分析来看,周朝是处于“观象授时”阶段,“中秋”作为三秋之半,在成文历法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之前,在此仅仅只有时间方面的概念,并没有其他形式上的概念。“秋分夕月”突显出帝王对于天象的敬重,其尊崇自然,敬畏自然,在统治人事时带有强烈的政治性色彩,政治观念浓厚。此时的“中秋”也仅仅只有时间方面的节点意义,并没有节日的深刻内涵,也不能突显出节日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夏朝时,夏历随之出现,以阴阳合历的形式存在。结合史实来看,原本自周代以来,中秋节只是单纯的祭月,到了唐朝之后就发展成为赏月观赏的重大节日,中秋在此也逐步推演,转变为百姓的佳节,现今依然沿用。

古代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古代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古代约定为“中元节”,家家举行祖先大祭,成为大节。又认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灾,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古代约定为“下元节”,也曾发展为节日。《西京杂记》有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 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2]。”

二、节气节日与太阳历

历法的前身是观象授时,节日的前身也就是节气,节气就是观象授时时代的节日。依据在观象授时活动过程中所观察的现象以及确定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在此可以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基础性文献资料,也记载了与节气制度有关的形态,重点记载了关于物候与农时的内容,直到汉代,才演变为统一的太阳历。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农民也致力于依据二十四节气,并根据自然季节变化的情况作为基本标识来确定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二十四节气制度作为一种农时制度安排,是对季节的进一步细分,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无非就是中国阴阳合历制度中的太阳历成分而已。

清明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但其与纯粹的节气又有一些不同之处。节气作为我国物候变化的具体标志,同时也是时令顺序的基本标志。对于传统节日来说,其包含一定的纪念意义,在节日期间会有特定的风俗活动。清明作为节气的一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逸周书·时训》曰: “清明之日,桐始华。”到了公元前104 年,邓平等制定《太初历》正式确立了这一内容形式,给予了二十四节气全新的名称。清明作为一种节气名称,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清明作为节日名称最早是出现于唐朝,并且与寒食节有机相连,隶属于寒食节的重要构成部分。一直到南宋时期,寒食节逐渐被替代,清明成为了独立的节日。清明成为主要节日的主要原因 一是时间与寒食节相邻,二是民俗文化的不断变迁。

在上古时代,冬至是一个季节周期开始的全新日子。在冬至时节,太阳运行到地球的最南方位置,这时日晷的影子较短,因而可以通过立表侧影的这种方式来确定冬至的时节。结合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在上古时代,每到冬至这天,全国上下都会纵情狂欢,所有的日常活动全部被停止,庆祝这一时刻,相当于如今的春节。在农耕社会,冬至是指导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坐标,人们极其敬畏节气,这主要是来源于人们具有的一种原始敬仰,并且会以祭祖祷告等形式而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这种敬畏之心。在先秦时期,人们在冬至祭祀时只是以官方的形式进行,民间的庆贺活动较为单一,不具备多样化特点。在这一时期,冬至依然发挥其固有作用,也就是新旧时间交替的作用。直到汉代,汉武帝制定了夏历,将正月和冬至分开。综合分析来看,冬至节日的产生与上古民众的一些基本活动有极其紧密的关联,例如巫术信仰、崇拜祭祀等。这些夸张的仪式,表达了人们渴望祈福消灾的基本愿望。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不能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因而上古民间的节日具有神秘性特点。从阴阳观念进行分析,冬至也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节。“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干于阳,太阴之气,下极于地,寒气已极,故曰冬至。”所谓极也,《孝经说》认为:“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阴极之至”是指冬至日的阴气达到了极盛,阳气相反处于最弱,两者处于完全相反的极端。一方所弱,便是另一方兴盛时期,阴气盛行之时,太阳在此也处于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来说,此时的太阳光照时间较短,因此,冬至称之为南至。

阴阳合历这一制度随之创立,也分裂了农事周期和纪时周期,两者有了本质区别,原有的联系被分离。一方面来看,农业在春耕或者是秋收的时间也会随着太阳而转,因此,节气也会按照固有的运行周期而排列。从另一方面来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纪月还是纪日,都与月相的变化有关,前者随后者而发生改变。为了更好地安排农业以及生产生活,协调社会人际交往以及集体方面的活动,例如祭祀,全民性庆典等,在此也需要确定其在历法的纪时周期中的明确的日期。与节气系统相互独立的节日系统的形成,是阴阳合历的结果。

除了冬至纵乐五日之外,“夏至之礼,如冬至之礼”, 夏至时节也要纵情享乐,为期五天。夏至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气,冬至和夏至就像传统新年一样,值得人们庆祝。

综上所述,节气制度产生于物候历时期。其节气也是根据特定物候的出现而最终确立。到了天文历史阶段,依据天体的运行和方位也确定了节气等内容,将其与特定的天文现象有机相连,出现了与太阳历法有关的一些节日,包括夏至,冬至等。

三、重数节日与序数纪日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耕历法一直使用的是极其繁复的方式,包括“干支”纪年等排列月日。后来,人们习惯性地选定相互重叠的月日数字,如五月五日、九月九日作为节日。因此,也就形成了“二月二”春龙节、“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等。在中国人的固有观念下,其认为月日数字重叠是吉祥充满希望的寓意,这类节日也被称作为重数节日。池田温在《中国古代重数节日的形成》中,重点分析了这一类节日的形成时间以及背景,最终确定其得以稳定并普及的时代为三国时期,其发展也使纪日方式与干支得以脱离[3]。

有关三月三日的起源,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聲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4]。”

有关五月五日端午的起源,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有关七月七日的起源,吴均《续齐谐记》:“成武丁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很早,后代把牛女传说和七月七日连到一起。如三国魏曹植《九咏注》记:“牛为夫,织女为妇。虽为匹偶,岁一会也。织女牵牛星,各处河之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也。”但至齐梁之际,这一解释已经非常流行,则是无可争议的。

对于重阳节开始出现的最早时期可以追溯到秦时期,人们初步认识到重阳节这一说词,并且一些特别性质的习俗开始萌生。据此前《礼记·月令》中所提及 :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月是其阳历九月的别称,在重阳当天,因为,人们在这天有出门欣赏菊花的习惯,因此,菊花节这一称呼就由此而来。在节日当天,大量的人会一同观赏菊花所展示的美[5]。

节日系统由一年中的特定节日与观念习俗共同构成,这也是历法制度中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时间推移,在后来,我国才出现了序数纪日,节日系统也是在此基础上得以流传。

四、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的节日排列来说,并不是对一年的时间做出单纯的物理划分,而是把一年的整体时间推移看作为阴阳的转换和变化,有与太阴历有关的,例如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作为节日的月望节日;也有与太阳历相关的清明、夏至,同时也包括以冬至等一些节气作为节日的状况;更与序数纪日有关的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的重数节日。这些节日彼此互相关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关联性特征,也使中国古代历法的节日序列具有极为明显的特征,这些特点也与自然的阴阳变化有紧密关联,依托于农业生产文化以及文化特色积累等,这些文化积淀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古代历法的节日序列从内部结构来看,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精神有相符合之处,值得我们加以传承,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历法节气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发明新历法
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2013年8月节气 处暑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