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精神的历史考察与内涵意蕴

2021-03-07

文化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何 悦 范 俊

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一场以国防、科技、能源、交通等为主题的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揭开了序幕,史称“三线建设[1]”。三线建设在共和国建设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三线人固有的赤子之心,流淌的奋斗激情,燃烧着火红年华,决定了历史上前无所有的“三线壮歌”,更使三线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璀璨的标识。

一、三线精神的历史源起

马克思曾满怀深情地说道:“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唯有奋斗,民族才会有希望和光明。在中西部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与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三线建设者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将热血与梦想熔铸于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孕育出熠熠生辉的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了党的优良传统,与红色基因血脉相连。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核的三线精神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始终贯穿于三线建设的全过程,为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一)“三线精神”形成的时代条件——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线精神来源于历史的沉淀、岁月的记忆。严峻的国际形势、潜藏的战争威胁是三线建设的外在因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是三线建设的内在动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相结合,通过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考察,才能揭示出三线精神的真谛[2]。

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的阴霾并未立刻消散,为加强备战,中共中央决定将部分国防、科技、工业资源迁入中西部地区,进行三线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历史性的问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亟待解决的难题,三线建设承担着国防战备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正因如此,以三线建设者为主体所展现的三线精神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民族复兴注入了磅礴之力,其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不可忽略。

回望百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无数仁人志士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代价,探索出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线建设培育形成了伟大的三线精神,契合了中国现代史的主旋律,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三线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宏阔视野的协作精神。邻里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是构建大同社会的基础保证,战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战胜强大敌人的前提条件,君子“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手段,“和谐”的思维理念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华文化传承千年而不衰,历经万般劫难而不毁。三线建设者在党的领导下戮力齐心、精诚团结,携手迈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优秀传统文化滋育了英雄气质的奉献精神。中国人民从来都不缺少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勇气,在山河破碎的岁月中浴血奋斗,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中殊死拼搏,是因为他们对这片中华大地爱得深沉。三线建设者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楷模,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求而义无反顾地远离故土亲人乃至抛洒热血,不少人甚至埋骨他乡。三线建设者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信仰为民族大业无私奉献,赋予了奉献精神新的时代表达。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不凡品格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巅,决不能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指南针的发明让人类能够在茫茫大海中自由航行,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交融;纸张的发明成为了华夏文明流传千年的物质载体,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火药的发明增强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也成为了人类不断探索前进的动力来源。千年以来,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推动着新事物的发展。创新精神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成为三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三线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红色基因

历经磨难而勇往直前,屡受考验而初心不改,伟大的理想需要强大的信念做动力支撑,三线精神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

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精神委顿,社会动荡不安。小小红船承载着建党精神和革命意志,划开了新时代的大幕,转动了民族复兴的命运齿轮。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点燃了革命的希望,照亮了民族的未来,在烈火中淬炼出了坚定理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精神信仰。翻雪山、过草地,共产党人在坎坷难行的道路上走过万里长征,团结协作、不畏牺牲的革命意志印刻在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延安宝塔窑洞与西柏坡革命旧址展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思想信念。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质,探索创新的思想品质,意志如钢的坚定信念,构成我们党的红色基因。

三线精神是红色基因与建设实践的融合、是思想力量与情感力量的碰撞,三线建设者用红色精神谱系滋养自己、鼓舞自己,凝聚起矢志奋进的澎湃力量,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顽强拼搏,展现出了革命者不懈追求的昂扬姿态,三线人的历史群像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四)“三线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三线人的建设活动

三线建设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三线人是这段历史的主体[3]。初心如磐,笃行致远,三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齐心协力的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书写在奔腾的历史洪流中。

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奋进的三线人跟随着梦想的指引,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历史的变迁中拼搏与奉献。三线建设初期,“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几代三线人扎根深山与荒漠,“献完青春献子孙”依旧无怨无悔,他们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用青春奏响了时代的赞歌,用热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描绘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

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培养造就坚韧、顽强、正直的三线人,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秉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为国家、民族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宝藏。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黑白的老照片与简短的书信,记录了三线人艰苦奋斗的劳动场面,睹物追思更感三线精神之厚重。

二、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

百年新征程,不忘来时路。三线建设作为一段特定的历史岁月,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曾经的三线建设者也相继离去,三线精神却经过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在新时代彰显着其独特的生命力与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要注重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与文化内涵。三线建设者将自身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其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使其永葆生命力,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使其富含凝聚力,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线精神将鼓舞着我们奋勇前行。

(一)无私奉献——“三线精神”的英雄气质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基本观点,英雄植根于人民,人民也需要自己的英雄。回顾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都有伟大的英雄人物出现,他们心怀赤子之心,无私无畏立足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在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军战士心怀战胜一切敌人的超凡勇气,秉持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胸怀慷慨赴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历经枪林弹雨的战争洗礼和久经沙场的生死考验,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在和平建设年代,三线建设者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道路的坎坷难行,不惧环境的荒芜凋敝,为民族与国家利益无私奉献,激发出了巨大的建设激情,做出了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伟大贡献,是我们国家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为新生的共和国筑造了国之重器,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者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国防建设的激情岁月之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构筑起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完成了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二)团结协作——“三线精神”的宏阔视野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不仅取决于经济水平的高低和军事实力的强弱,而且越来越取决于是否拥有同舟共济、同心同行的精神品质。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来自五湖四海的民族同胞们怀揣着建设祖国的朴实理想从千里之外汇聚而来,投身到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以三线重镇攀枝花为例,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多种方言的交融与渗透,孕育出开放、热情、包容的“新攀枝花人”。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非是以一人之力就能够完成的,它是全体建设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用汗水与智慧凝结的民族瑰宝。

三线建设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始终助力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在面对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河南特大洪水灾害的侵袭时,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携手度过了这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岁月,以乘风破浪的气势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超凡魄力与非凡勇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团结协作精神在新时代将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发展增光添彩。

(三)艰苦创业——“三线精神”的不凡品格

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是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的实践活动,这需要创业者有巨大的勇气,过人的智慧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定决心。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三线建设是神圣的事业,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来凝聚和激励广大建设者。

无论是在时间跨度上,还是在建设规模上,三线建设都超过了“一五”期间实施的156项工程,其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三线建设者们聚集建设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象牙微雕钢城的建设与成昆铁路的竣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基建的实力。芦席棚里,煤油灯前,奋发图强、勤劳勇敢的三线建设者们绘制着国防工业与经济建设的蓝图,头戴钢盔、手握铁锹的实干者形象跃然纸上。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三线人的初心与使命。在物质资源匮乏与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创业成为了三线建设的必由之路。三线建设者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自身信念,以中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构建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三线建设不仅直接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为国防事业的发展与基础工业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四)勇于创新——“三线精神”的活力源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研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局面。

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新建、迁建和扩建企业迁入绵阳,并带来了与之配套的科研机构与技术人才,兵器工业、冶金工业、电子工业的全面发展,为绵阳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基因”,中国科技城的美誉也不胫而走。面对西方的科技封锁,三线建设者着眼于国防事业的需要,突破发展旧思维,激发发展新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国防工业的自立自强。

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动力来源。三线建设中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对于今天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三线精神中攻坚克难、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始终推动着经济改革不断前行。

三、结语

在岁月如歌的年代里,三线人保持着只争朝夕的干劲、不负韶华的拼劲、锲而不舍的韧劲。为国家无私奉献,为民族艰苦创业,以务实创新升华自我,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三线建设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座座高炉锻造出“钢筋铁骨”,一吨吨钢材搭建起复兴的桥梁,一项项技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三线建设者创造举世瞩目的物质丰碑的同时,也在人民心中树起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发展永无止境。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铭刻于心、践之于行,让三线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