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作品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及外宣效果探究

2021-03-07齐媛媛

文化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林语堂中华文化文本

齐媛媛

一、前言

当今世界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进行衡量时,文化是重要内容,要想在国际舞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发展中拥有主动权,一定要具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如今,我国非常重视 “文化走出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体现出党中央对“文化走出去”的高度关注。尽管我国为此付出了努力,但仍有一些西方国家并不认可我国的做法,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还不足够大。在国际文化发展的大舞台上,中国文化要想占据重要位置,一定要从过去的做法中汲取营养,构建高效合理的传播体系。在近代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之中,向国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学者数量较多,林语堂是一位划时代式的人物,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尽自己最大努力消融中西方文化壁垒。林语堂的作品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人的思想一起传播给西方国家,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直到现在也值得推广。

二、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林语堂在海外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为《吾国吾民》,这部作品于1935年出版之后就征服了无数国外读者,此后林语堂又推出了四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等。

(一)符合社会心理需求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想让更多读者从内心深处接纳某部作品,作品要与社会心理需求相符。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人们在短期之内获得了物质方面的满足,林语堂却洞察到人们在这样的生活中明显感受到的压抑,甚至让他们窒息。此时的美国人对快乐、充实、光明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却不能逃脱现实社会,由此陷入了心理困境。林语堂把握住了这一点,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处事艺术等加以介绍,特别是返璞归真、自由大度、天人合一等思想,引起了西方读者的关注,他的作品由此得到了认同。

(二)选择适当传播文本

在对外文化输出过程中,最先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选择传播文本。在这方面,既要保证传播文本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华精神,也要避免出现较大的阅读障碍,要保证外国读者乐于阅读。如果选择的文本中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太少,难以达到弘扬中华精神的目的,如果这方面的内容太多,则不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可见,选择文化传播文本就是对传播者个人智慧与水平的考验,林语堂在这方面的做法令人钦佩。一方面,他带着满腔的爱国之情在海外创作文学作品,他认为自己的头脑对西洋产品表示认同,但心中却一直装着中国。所以,他在创作中基本都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描述了各种能体现中国人思想、情感中美好与纯真的内容。另一方面,林语堂的语言风趣,外国人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会感到闲适、轻松,能理解、接受。可见,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林语堂找到了两种文化的平衡点,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掌握读者阅读习惯

在确定文本内容、迎合西方读者心理需求两方面,林语堂都取得了成功,他也对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不管是对国学名著进行翻译,还是用英文进行创作,林语堂都注意了这一点,避免读者在阅读中出现无法理解的情况。在创作《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这两部作品时,林语堂最初打算用闲谈体与读者絮谈,但转念想到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同于国人,他们希望作者能一直介绍下去,这样他们才能满意。因此,林先生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此外,国学名著中的文言文用词尽管有着丰富的内涵,但连贯性却不强,西方人读不懂,甚至会错误地进行解读。为此,林语堂在翻译时围绕某个主题选择了一些思想方面存在关联的篇章。

三、林语堂文化传播的外宣效果

在异质文化背景之下输出中国文化,要想找到一条高效率的文化输出之路,一定要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林语堂不仅找到了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也分析了受众所处的环境特征及心理诉求。

(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在一百多年前,西方世界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林语堂在海外创作了四十多部作品,让西方人对中国有了客观了解。在《吾国吾民》这本书中,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民族精神、文学成就等。读过这本书之后,赛珍珠认为这是所有中国书籍之中最卓越的成就。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西方读者能了解到中国人的各种高雅兴致,例如养花、品茗、鉴石、交友,字里行间描写了陶渊明式的豁达、闲适,展现了完美的生活范本。在《纽约时报》中,皮特·普罗克特等人对这本书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自己读过这本书之后,产生了到唐人街向一位中国人深鞠躬的想法[1]。《京华烟云》更是描写了中国的壮美河山、质朴民风。可以肯定的是,林语堂的每一部作品都根据西方人的社会心理需求介绍了中国的真实情况。林语堂的作品让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中国观。

(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林语堂的作品进入了万千美国家庭之中,他也成为西方人追捧的中国读者,甚至被称为“中国偶像”。自从读过《吾国吾民》这部作品,许多美国女人把这本书中的最后内容当成自己的生活法则。相当一部分美国人把《生活的艺术》当成“枕边书”,甚至当成重要的生活指南,对古老的东方艺术产生了向往。西方人的生活观因为读了林语堂的作品而发生了改变,但林语堂不满足于这样的成就。为了使中华文化能得到广泛传播,他构建了林氏文化传播体系,除了小说、翻译作品以外,还有人物传记、散文等不同的形式,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多个方面。《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这两部著作介绍了两位对中国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圣人,他们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赖柏英》是一部传记,却让西方读者对闽南乡土文化产生了更多了解。此外,他也创作了“三部曲”,在每一部小说中都介绍了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思想态度、自然景观等,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中国。这种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找到了中西方双向交流的平台,生动、形象、立体化地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华文化。

(三)增强了中国的文化领域话语权

林语堂为中华文化找到了与西方文化的融汇点,受众则是对他产生了崇拜的西方读者,他们支持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赞同他的各种观点。林语堂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推广中华文化,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别样风采。抗战时期,林语堂在美国积极进行宣传,希望能有更多美国人支持中国抗日,他的许多追随者也站起来对日本进行声讨,从舆论方面为中国抗战带来了支撑。后来,林语堂的挚友徐訏在一篇文章中对林语堂在这期间做的努力进行了描述,就连日本舆论界也因为自己的国家没有像林语堂这样能在其他国家为自己国家争取舆论支持的作者而表示遗憾[2]。从中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流领域林语堂的贡献有多大、话语权有多高。

四、林语堂文化传播体系对我国当代文化外宣的启示

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国门,还要在其他国家产生大的影响力,林语堂构建了有效的文化传播体系,可以从他的做法中汲取经验。

第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林语堂先生做出了榜样,但需要培养一大批像林先生一样有素养、有责任心的外语创作和翻译人才。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层次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却没有及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活动并不能满足翻译实践所需,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从课程安排、学科建设等方面增进技能、素养、实践能力的整合。二是为翻译人才提供锻炼机会,让他们参与海外交流。参加研讨班、外出游学等都能让翻译人员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也能了解读者阅读习惯、社会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3]。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在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进行评估时,要形成易于执行的评估体系,要保证能得到客观的评价效果。良好的评估体系应该把文化传播效果融入每一个译介环节之中,要重点分析译作是否得到了海外读者的接受,也要分析在筛选文本、翻译水平、宣传运营等方面是否成功[4]。组织问卷填写活动,搜集网上书评,对销售数据进行分析,这些都能体现出文本内容是否被海外读者接受,也能反映出营销效果。

五、结语

林语堂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他不仅选择了合适的传播文本,也把握住了国外读者的心理诉求、阅读习惯,正因为同时做到了上述几点,林语堂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受国外读者的喜爱。同时,他也拥有着高水平的营销团队,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细细品读他的作品,把魅力无限的中华文化展现在更多国际友人面前。对林语堂文化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打通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厚重壁垒,引导外国人树立了正确的中国观;二是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观;三是增强了文化领域中国的影响力。足以体现出,林语堂找到了一条有利于输出中华文化的路径。

猜你喜欢

林语堂中华文化文本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