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英美经典影片片名汉译探究

2021-03-07李建平

文化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汉译连贯目的论

李建平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大量英美影片涌向了国内市场,为了能博得更多中国观众的眼球,增加电影的票房收入,影片的片名翻译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虽然近年来研究电影片名翻译的论文不占少数,但对英美经典影片译名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英美经典影片,对片名汉译的成功进行剖析。

二、翻译目的论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派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创始。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翻译目的”包含三个方面:原文作者的目的、译文接受者的预期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特殊的翻译手段的目的[1]。其中,译文接受者的预期目的是三者之重,因为它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采用的翻译方法。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受众”,即译文的阅读者或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对译文的期待和某种交际目的。每个翻译活动都会产生某种交际目的,也会指向一定范围的受众。由此可见,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2]。

(二)翻译目的论基本原则

1.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指译者应按照译文目的、译文受众产生的期待等翻译目的进行翻译的原则。因此,译者首要确定翻译活动的翻译目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或方法。目的原则是翻译时首要考虑的原则。

2.连贯原则。连贯原则指译文文本在译入语读者眼里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主要指语内连贯。

3.忠实原则。忠实原则指译入语文本应和源语文本存在一种 “密切关系”,但密切程度取决于译文的目的。

目的论认为,三原则发生冲突时,忠实原则应服从于连贯原则,连贯原则应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位列第一,是首要原则。评判翻译好坏的标准是译语文本的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3]。

对于英美经典影片片名汉译来说,其翻译目的是为传达影片内容信息和文化信息,吸引更多中国观众前去观影。其受众为受过一定教育,对英美国家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感兴趣的中国人士。在对片名进行汉译时,就要从中国观众的角度出发,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恰当灵活地选用或符合中国观众知识背景的、或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或中国观众熟知的汉译片名等,从而吸引更多潜在中国观众前去买票观影。很显然,传统静态形式对等论已不再适应,目的论为译者打开了新的视角。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英美经典影片片名汉译方法

目的决定手段[4]。目的论认为,任何一种能够达到吸引观众观影目的的方法和策略都是可以采用的,而不必拘泥于源语与译语在语言形式范式上的“对等”。因此,翻译目的论为片名汉译时跳出源语字面形式的对等进而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译语片名提供了极大的权限和空间,也使得电影文本的翻译方法多样化。下面将结合英美经典影片片名的汉译展开剖析。

(一)忠实原则下的直译法

当原文语言与译文语言在结构和意义上达到完全重合时,使用直译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源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又能让目的语受众感受到带有异域风情的影片片名。

如,Titanic《泰坦尼克号》讲述了底层社会的杰克不惜生命去挽救上层社会的萝丝的悲壮爱情故事。音译的“泰坦尼克号”虽违背了连贯原则,但目的原则却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因为,这样的音译恰能激起中国观众对英国“泰坦尼克号”历史事件的知识储备,有了相关背景知识,才会有观影欲望。再如,曾获金棕榈奖的TaxiDriver《出租车司机》,讲述了一位极其普通的的士司机惊变“英雄”的故事。直译为“出租车司机”,便能引起中国观众的观影欲望。因为中国观众看到这样的汉译片名,便可能纷纷猜想:这个出租车司机到底经历了什么?和平日里的中国司机一样吗?等等。引起了观影欲望,才容易实现商业价值。

直译的例子还有,TheGodfather《教父》、TheAfricanQueen《非洲皇后》以及名著改编的HarryPotter《哈利波特》、JaneEyre《简·爱》等,这些影片的汉译片名与英文片名,无论从结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做到了完全一致对应,将忠实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也符合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因此,直译既能连贯表达影片主题,又能保留原片标题的“原汁原味”,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票房收入。

(二)连贯原则下的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只考虑原文意义,不在乎原文语言形式的翻译方法[5]。有些影片片名汉译,不要生搬硬套,而应适当增加或舍弃部分源语的字面意思,译为鲜活的、唯美的汉译片名,以引起目的语观众的观影欲望。

WaterlooBridge《魂断蓝桥》是典型的意译片名,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该片讲述了两情相悦的玛拉与罗伊“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如果仅考虑忠实原则译为《滑铁卢桥》的话,大部分中国观众定会联想到拿破仑将军战败滑铁卢桥下的历史事件,也就会被误认为是一部索然无味的历史纪录片了。而根据连贯原则进行意译之后,《魂断蓝桥》便显得凄美感很强。首先,增加的“魂断”二字表明故事的结局不言而喻,而且使得故事的凄凉之感更加强烈。其次,进行概念转换的“蓝桥”更是智慧之作,是译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主观能动地将异国元素转化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蓝桥,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相传有“裴航买舟还都”“尾生抱梁”而死的爱情典故。再次,“蓝(blue)”一语双关,在英美文化中多指沮丧、忧郁、心情低落,也暗指了故事发生、发展、及分手结局的凄美夜晚氛围。

“魂断蓝桥”,通过增词、概念转换、一语双关等意译之后,变成了备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四字结构,笔画数目基本一致,字音平仄考究,字意意境深远,词藻典雅、浪漫忧伤,紧扣影片主题,不仅符合汉斯·弗米尔的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而且还非常符合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提出的 “三美原则”,因此,时至今日,《魂断蓝桥》这个汉译片名仍为英美电影汉译片名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佳作。

再如,另一部美国经典影片之作Ghost,如果仅遵循“忠实原则”,很有可能直译为《鬼》,大部分中国观众便会联想到夜晚阴气较重时出现的那种“幽灵,鬼魂”,和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相去甚远。但译者在了解整个剧情后,主观能动地将其译成 “人鬼情未了”,便体现了尚在人间的未婚妻与已到阴间的萨姆阴阳两隔仍情意绵绵的爱情主题,吸引了大量的中国观众前去观影。先是增词 “人(鬼)情”点名了故事主人公的角色, 后又用“未了”表明故事主旨。 两处增词极好地说明了 “连贯原则”在片名当中的运用。因为任意减少一处都会使完整的主谓结构变得不完整,没有连贯性和可读性,中国观众就会不知所云。

影片汉译时运用意译法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ItHappenedOneNight《一夜风流》、MyFairLady《窈窕淑女》、Mr.SmithGoesto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上美京》等。根据百部经典英美大片汉译片名列表,约有20部影片片名采用了意译方法,充分说明意译法是影片片名汉译的主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遵循连贯原则,最终也是在为目的原则服务,连贯原则是目的原则的基础,目的原则是连贯原则的最高表现。

(三)目的原则下的创译法

在影片片名汉译时,如果直译和意译均不适合,就应根据目的原则,结合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恰当运用创译法,达到扣题、新颖、耳目一新的效果,从而最大程度吸引中国观众。

Lolita《洛丽塔》讲述的是时任美国大学教授的亨伯特与其继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当该影片第二次被搬上荧屏时,他的汉译片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喜爱。

“一树梨花”借指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里指男主人公亨伯特;“海棠”花粉嫩、娇羞,借指年纪轻轻的洛丽塔,中间的“压”字则将他们之间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表露无遗。该句节选自苏轼恭祝好友张先杖朝之年遇到了碧玉年华之妻的婚贺喜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因中国观众较为熟悉该首古诗,且该影片情节与该诗词内容高度重合,故译者巧用中国古诗词作为片名。这样的汉译片名与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极度接近,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国观众的观影兴趣。

比较而言,音译片名《洛丽塔》,虽然遵循了忠实原则,但没有达到吸引观众买票观影的商业目的,因为中国观众压根儿不知“洛丽塔”这个人物。而创译片名《一树梨花压海棠》,虽然没有忠实于源语文本,但能够达到吸引观众前去观影的商业目的,因此,第二个译名明显更受欢迎。

还有,GonewiththeWind《乱世佳人》、RandomHarvest《鸳梦重温》、AllAboutEve《彗星美人》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创译佳作。创译法是英美影片片名汉译时最难的一类,也是真正体现译者汉译水准的一类翻译方法。

以上所列经典影片之所以受到中国观众的极大喜爱,除了影片本身的剧情内容之外,成功的汉译片名也为其助了一臂之力。目的论认为,任何能达到吸引中国观众前去观影增加票房收入目的的翻译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主观能动地选用了最适合中国受众的汉译片名,一方面达到了吸引受众观影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忠实于源语影片内容,为中国观众了解外国异域文化风情提供了极好的渠道,提高了文化认知,扩大了文化视野。

四、翻译目的论对英美经典影片片名汉译的价值意义

与传统的语言学所倡导的翻译理论不同,翻译目的论更加强调译文的目的性和跨文化性。即,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没有仅仅关注两种不同语言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对等,而更多关注了译文读者能否取得和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即两种语言能否取得“最切近的自然对等”[6]。很显然,该理论下翻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翻译行为使得译文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进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读者阅读时的感受。

目的论作为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翻译理论,对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第一,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汉译,不仅仅局限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码间的转换,而是允许译者加入自己的个人感情,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人价值观导向意义。第二,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汉译,还允许译者加入了人文社会性,具有跨文化艺术美感的意义。可以说,目的论是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保证译文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获得译文读者的认可和赞同。随着同行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我相信,翻译目的论不仅为影片片名汉译提供了策略方法指导和借鉴,而且能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应用文体翻译等更多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五、结语

电影片名不仅仅是电影内容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商业价值的实现。电影片名的翻译也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而且要注意文化意义的对等。在电影片名汉译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源语影片内容及所想表达的文化信息后,才能再根据中国受众的文化特征、思维习惯等,恰当灵活地选用翻译方法,最终译出既紧扣源语影片主题,又具有美感和吸引力的汉语片名来。

猜你喜欢

汉译连贯目的论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英语否定词的分析与汉译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将句子写连贯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