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建构运用中厚植传统文化
2021-03-07符晓云
符晓云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极为悠久,灿烂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区分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重要的标示性文化符号。无论是中小学的基础语文教学和运用,还是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的关键性途径之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认知、情感形式都发展到了一个稳定阶段,在大学语文课堂语言构建运用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运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只是停留在以考试、基础理论学习和学分修读为基本的学习要求,而是通过语文课程设计体系中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地深入学习,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源、重要历史思想价值、高度的审美意趣等进行全面性、系统性、深入性地学习和掌握。这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意识,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能够以传统文化为精神准绳,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其文学内涵的培养和提升,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社会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和进步[1]。
二、在语言构建中传统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目的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从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教学中掌握了基础性的语文基础知识,从字母、拼音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开始学习;其次,到了初中和高中的语文课堂学习中,开始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对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最后,进入到大学的语文课堂学习中,除了要专注于语文各方面基础能力的继续精进,更重要的是要以个人独立的思维意识、审美能力对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古诗词进行赏析和评价,以语文学习的最高能力来感受传统古诗词文化所带来的思想启示,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大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极为重要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知行合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内心、深入到血液、扎根到思想、体现到行为中去。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伟大的中国智慧积极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从思想深处养成中国性格、东方气质。
(二)通过语言构建中传统文化的运用培养语文应用型优秀人才
我国现代著名的学术界泰斗、知名的教育学家匡亚明先生就主张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并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当代的大学生系统性地掌握语文基础理论知识,有效地培养当代大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古诗词美文赏析水平,以及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且要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积极地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进行继承和发扬,通过传统历史文化、古诗词等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荣辱观、社会公德心,使之成为新时代语文应用型优秀人才和社会发展中的德育、美育、智育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优秀人才[2]。
(三)通过语言构建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无论是社会伦理道德、人文思想价值、治国策略方针,还是个人品德素养等等,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答案和启示。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从大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设计中,尤其是《乐读诗文》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从先秦文学概述中对古代神话、诗经、楚辞、论语、诸子百家的散文,再到汉魏六朝文学,对史诗文学、诗意、散文和辞赋,最后到唐宋文学当中的诗词、散文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深入学习。将贯穿整个古代历史的文学发展、思想发展、言论发展都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从而养成深厚的人文思想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
三、在语言构建中植入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和举措
(一)积极营造富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教育体系中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思想独立、开拓创新,是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艰巨责任和义务。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活动,还要在教学模式方面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和大学校园中积极营造富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学习气氛。
例如,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包括书法、绘画、古风舞蹈、古风音乐、古风手工等等。不定期地举办传统文化室内和户外的诵读活动。每个学生社团可以不定期举办诗会,身着汉服来表演传统茶道、诵读唐诗宋词、举行文学辩论活动等等。以唐诗宋词当中的相关诗句作为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主题,在相关网络媒体上发布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专栏,积极促成大学生之间的传统文化交流平台。邀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到学校和大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以多种方法和渠道,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二)加强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优秀教师队伍的构建和完善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受限于诸多来自社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当前我国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许多经济、管理类的商科院校已经没有继续开设大学语文,逐渐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边缘化。日常的课堂教学专注于专业范围内的学科教学,没有对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第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太过于单一,没有基于传统文化的整个发展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教材编辑和梳理,例如,对传统文化当中唐诗宋词的学习,仅限于李白、杜甫、李商隐、李清照、王安石等古代著名词人、诗人的经典作品的学习,没有对整个唐诗宋词的发展历史、文体、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进行系统性地深入研究,只停留在对作品的认识上;第三,大学教师自身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不够,在进行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缺乏站在更高层面上,以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层次来进行语言构建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模式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语言构建要突出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就需要大学教师自身在语言构建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具有极高的实践水平。因此,积极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推动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保障。大学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对唐诗宋词有深入地研究和体会,还要对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等具有较高的赏析能力,在其自身的语言构建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水平较高。
(三)加强大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体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互联网,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因此,要实现大学生语言构建中传统文化的深入应用,就需要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教材进行充分地研究。近些年,“国学”热潮铺天盖地而来,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国学”经典读物。据“当当网”图书年度销量市场分析大数统计结果显示,《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三百首》《道德经》《论语》《诗经》《庄子》等传统文化书刊的销售量始终居高不下。读者年龄跨度从从3-60岁均有,其中以10-25岁的读者占据了65%的人数比例[3]。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促进思想品德培养、人格思想健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由此,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大学语文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对促进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具有关键性的决定和促进作用。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之乐读诗文》是当代大学生作为系统性学习传统文化的关键性载体之一。这套经典的传统文化丛书对作品的解读以实际面临的问题为逻辑起点,格外地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状态,是通古今之变,相对于传统的经典解读方式以一种创新的视角进行变通。点线结合、贯通古今、有声诵读、滋养内省,以大学生所熟知的互联网的寓教于乐的形式,将古代传统文化系统性地细分为“诗教初心、砥砺自持、宇宙哲思、家国情怀、此情可待……”多个章节,并且以“诗部”和“文部”作为界定,将传统文化当中的文体形式进行明显地区分。大学生从这本教材中诗词部分的起始,《诗经》,再到《岳阳楼记》等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深入地学习,结合当下的社会实情,不断地提升了自身的文学核心素养[4]。
(四)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目标性
大学语文的教材设计中,系统性地涉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要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一是要充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等,以社会上发生的真人真事和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结合传统文学当中的经典篇章进行教学;二是要对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有清晰地认识,并且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拆成多个可以实现的合理性小目标,逐步实现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思维和习惯的养成;三是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刻板的课堂教学,要结合当下社会的时事热点,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区分出来需要精读和泛读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例如,唐诗宋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需要大学生对其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深刻地思考。李白、杜甫、王安石、王维、苏轼、李清照、李商隐等等,这些极负盛名的诗人和词人的作品要进行反复的精读,从这些优秀词人的思想当中体会到当时社会读书人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等,从而对当代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意识起到关键性的启发作用,树立起良好的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坚定的人生奋斗目标,以古人的智慧深深地滋养内心[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科技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的互联网信息爆炸式地充斥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思维意识当中,“快餐”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和伟大智慧结晶,对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对我国唐诗宋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传统历史文化的现实手段和途径,同时,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作为古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阵地,大学语文教师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和核心文学素养,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将大学语文语言构建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优化,为传统文化复兴发挥关键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