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探究
2021-03-07原佩
原佩
(郑州经贸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外宣是将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中原地区对外开放、中原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窗口。外宣翻译作为文化外宣的主要途径,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具有对外交流的特性,其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主要任务是用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之一的中原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谓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化。如何传播中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原地区文化软实力,外宣翻译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得体的外宣翻译不仅能增强文化传播效果,甚至能更好地扩大中原地区的对外影响力。当前,中原文化的外宣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开展“中原文化沿海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活动,整体上来说,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河南形象。但从传播效果上来讲,多数文化品牌还不具规模。比如淮阳杂技、马街书会,安阳殷墟等。外国人对中原文化的认识仍停留在“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如何加大对中原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把有关中原文化的信息翻译成外文,用外语将中原文化传向境外,保证中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传播与交流,成为中原文化外宣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学术界已阐释了翻译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有学者专门从目的论、生态翻译学等不同角度研究外宣翻译的方法论问题,但这些方面的研究普遍为理论研究,较为空洞,没有对一些具体问题深入探讨,并对其具体内容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研究成果较为肤浅。该文拟在分析当前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
1 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
1.1 外文网站少,外宣翻译材料质量不高
在外宣渠道方面,网络宣传具有多维度、交互性、纵深性、广泛性等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对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会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促进外宣的时效性,使文化外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网页宣传来看,许多官方网站没有对应的外文版本。以河南省为例,缺少英语媒体,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和其他文化网站没有对应的英文网站。比如“魅力河南官网”,一个旨在传承华夏文明,推进中原崛起的栏目,其所有内容都是对中原文化的汉语介绍。即使部分遗产官网和旅游海报上略有英语摘要,但大多数都是基于汉语文本的机械翻译,较重视语句形式之间的对应,甚至出现大量的中式英语。比如,“请勿践踏草地”。译文为“We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mattress fragrant grass.”较为冗长。其实个人认为可直接可译为“Don’t step onto the grass.”简洁明了。再如,“勿忘随身物:Don’t forget to take your thing.”语法上虽然不错,但较为浅显。建议改为“Don’t forget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部分景区英文翻译用词不当,偏重于字面翻译。比如,登封少林寺景区的一处英文公示语:“Except visitors, other miscellaneous personnels are not allowed to stay or rest inside the hall.”该公示语的汉语意思估计表达“只有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息”,但用“miscellaneous personnels”一词实为不妥。“miscellaneous”意为“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常用来修饰物,怎能来翻译“闲杂人”呢?可直接译为“Only visitors are allowed to stay or rest inside the hall.”总之,外文翻译材料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对外宣传的效果,新时代的译者要能准确形象地传播中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2 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着中原文化外宣翻译受众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一是表现为词汇形态、文字体系、语法等方面,二是表现为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传播上提出的新要求、新理念。因此,外宣翻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既保持中国话语和文化特色,又能使中外话语融通。若对西方文化不了解,只是对中文词语进行字面上的机械翻译,定会适得其反。如“龙”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龙寓意吉祥如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但在西方,龙是凶残的蛇形动物,象征邪恶和暴力。若在“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英文翻译中,直接将“龙”译为“dragon”,外国读者则无法准确地理解文本信息,更无法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外宣翻译工作者需要先了解母语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外国文化,留意不同国家和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差异,力争加深境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中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广泛,如何能够准确而形象地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提高中原文化软实力,是外宣翻译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1.3 高层次、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短缺
译者作为外宣翻译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专业素质决定着翻译质量,而翻译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文化传播的效果。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理想的双语能力、良好的汉语素质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还要了解国际话语体系。而当前从事普通翻译的译者居多,虽然学历高,或者具有海外留学的经验,但缺乏外宣翻译方面的专业训练,实践经验不足,使得翻译文本质量良莠不齐。另外,多数译者对中原文化缺乏深度了解,挖掘力度不够,不能准确地传递文化方面的信息。以中原武术为例,少林功夫蕴含佛教文化,但这些文化并未很好地展现出来,给境外游客的印象往往是“威力”,给人一种“暴力”的感觉。实际上,中国功夫的境界在于“止戈”。再如,功夫中的动作名称“玉女穿梭”中的“玉”不能直接用“jade”表示。玉在中国象征着圣洁,清纯,而“jade”在英语中用作贬义,常指“荡妇”。考虑到文化因素,“玉女”应翻译成“pretty girl”而不是“jade girl”。总之,在文化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原地区面临着对外翻译与语言服务的巨大需求和更高要求。“翻译中原”需要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作为支撑,要使中原文化“走出去”,需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型外宣翻译人才。
2 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的创新策略
2.1 遵循外宣翻译的四大指导原则
不同国家、民族、地域除了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上也不尽相同。若单一地对文本进行机械翻译,势必造成理解障碍。中国译协秘书长黄友义先生曾提出“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在外宣翻译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译者还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内外有别原则、外外有别原则、含而不露原则和语篇中心原则[2]。内外有别原则主要指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吹牛” 英译为“talk horse”,“健壮如牛”英译为“as strong as a horse”;“热锅上的蚂蚁”英译为“a cat on hot bricks”;白色在中国代表死亡与虚无,但西方人的婚礼叫作“white wedding”。外外有别原则指的是即便是以同一种外语为母语的国家,也有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差异。例如,荷兰的国花郁金香在土耳其是爱情的象征,但在法国人眼里则是无情无义之物;在印度,大象象征着庄严,但在欧洲,大象意为笨拙。含而不露原则指的是在外宣翻译中一般不直接表白,而是在较为公正、中立、客观的事实中间接地传达宣传意图和观点,使国外受众方在欣赏中感悟翻译内容,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译者要注意技巧,注重潜移默化。语篇中心原则是指翻译中译者不能单单注重语法结构,要以语篇为基础,注重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和语境性,这样译文才能朗朗上口。
2.2 构建中原文化外译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外译团队
中原文化外宣在内容选取方面,不能缺乏典型性和系统性,要将典型的文化品牌推向境外。因此,要建立中原文化外宣内容体系,确立翻译中比较固定的中外文对照标准、阐释。比如,“少林寺”“嵩阳书院”应有一个统一的英文版本。也可进行一些基础性工作,如编纂汉英文化词典等。另外,根据外译内容的具体模块,组建对应的外译团队,使其团队趋于专业化、高素质化。
2.3 改革创新翻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新时代创新型外宣翻译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汉外双语能力和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具备中国文化素养、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跨文化传播能力[3]。作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训基地之一,各高校应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新时代外宣翻译人才为核心,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和就业等方面优化教育体系,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还可适当补充通识课程、相关翻译技能训练的实务课程以及有关地域文化知识的课程,真正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可聘请资深外宣翻译者为师生开设讲座。另外,各高校也可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创新型、实践性人才,使学生实践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产学研的真正融合,达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教师也应重视实践、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翻译工作坊+项目融入式翻译教学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到相关外事部门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4 强化体制保障体系
目前,能衡量译者翻译水平的主要有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但单单证书制度远远不够,政府要努力建设一个外宣翻译评判的专业机构,实行外宣翻译人员的资格认证[4],加强翻译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可建立和完善翻译行业标准规范,使其有固定的质量标准可循[5]。为提高翻译行业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可实施翻译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另外,政府要优化高素质外宣翻译人才引进机制,重视外文宣传材料的制作,推动外语网站、外语期刊、广播、电视栏目建设,争取用外文展现一个文化中原[6]。
3 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外宣翻译作为促进中原文化传播、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除了要遵循不同于其他翻译类型的指导原则外,还需要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支撑和可靠的体制保障。另外,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战略性的科学布局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