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强省战略下甘肃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1-03-07柳红波
柳红波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以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过程,体现了旅游的文化化和文化的旅游化[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仅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发展动力和价值引领,更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内容产品[2]。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文化和旅游融合需要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和旅游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囿于单向思维和行业藩篱,难以产生双向介入与相互借势的人才效应,已经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这是当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亟待正视的现实问题[3]。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范式化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4]。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行业需求为指引,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统领整个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应较为稳定,它是培养经验积累的过程,但也应具有发展性和修正功能,应该随着教育理念、院校定位和行业需求进行修正和完善。因此,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所以应及时调整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体系等途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时代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18年2月,甘肃省结合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同时明确提出将文化旅游业作为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奠定了文化旅游业在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位产业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甘肃省接待国内外旅游游客为3.7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 680 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22.5%和30.0%[5],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势头强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业态和产品体量已经占到全省总业态、总产量的80.0%左右,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甘肃省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6]。
2019年,甘肃省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应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从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伴随着文旅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旅游文创、文旅小镇、旅游度假区、夜间旅游、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和特色民宿等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出现,文旅融合发展对旅游人才培养及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对于经营管理、创意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创新各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加趋向于跨领域、跨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型等方向[7]。这势必要求培养一批素质好、能力强的文旅创新创意人才和懂经营、会管理的文旅运营管理人才,促使文旅融合人才供给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变。但目前高素质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那些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刚性”缺口,甘肃省文化旅游融合人才供给水平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文旅融合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阻碍了甘肃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的快速推进。
1 甘肃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从历史角度来看,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培养旅游人才主要为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因而甘肃省在培养文化旅游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随着2018年3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文旅融合成为趋势和潮流,新时代文旅融合为文化旅游产业赋予了新内涵,文旅融合新业态的不断创新使得传统文化旅游人才已不能很好满足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文旅融合对甘肃省旅游人才培养形成新的挑战。
(1)亟待调整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最新版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现有的培养目标未将文旅融合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纳入其中,未体现文化产业理论、文化创意理论和数字技术等相关技能和知识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不利于为文旅融合新业态培养创意、经营和管理人才,所以亟待对甘肃省文旅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2)亟待优化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按照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仍由通识课程、经管类和数理类为核心的基础课程、“4+X” 为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3 部分组成,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未明确是否应该开设文化资源类、文化经济类和文化产业经营开发类等课程。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和河西学院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地方文化资源类课程,效果较好。但在文化旅游强省战略下仅开设文化资源类课程已不能满足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现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也较少围绕旅游演艺、文旅小镇、旅游文创、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特色民宿等文旅融合新业态设置相关课程,导致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较为滞后,亟待对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3)亟待拓展文旅融合人才实训实践基地。
甘肃省旅游人才实践培养基地主要集中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等方面。但随着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出现,旅游演艺、文旅小镇、旅游文创、主题公园、研学旅游等项目和产品开发设计需要更多文化旅游创新创意人才和数字科技人才,现有的实训实践基地已不能完全满足文旅融合人才实训实践的需要,因而亟待拓展文旅融合人才实训实践基地。
(4)亟待提升文旅融合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按照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议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旅游创意策划、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项目策划和旅游形象推广等课程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目前甘肃省在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着相关课程开设不全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甘肃省文旅融合项目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获奖较少,大学生文旅融合创新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5)亟待建设文旅融合“双师型”师资队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文旅融合人才培养需要大量文旅融合“双师型”教师。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教师们具有的传统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的行业经验已不能有效指导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对于文旅融合新业态知识和经验的欠缺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以亟待培养文旅融合高素质教师,建设一支文旅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2 文化旅游强省战略下甘肃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分析
在甘肃省文化旅游强省战略下,培养新时代文旅融合人才是甘肃省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更好满足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文旅融合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和新目标,以及甘肃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亟待创新文旅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8],所以该文分别从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出版专业教材、改革教材教法、拓展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打造双师队伍7 个方面创新文旅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发展需要。
(1)调整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在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和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在旅游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上融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构建符合甘肃省文旅融合发展需求的文化旅游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新的培养目标以文旅融合课程体系优化、拓宽实践基地、出版特色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双创能力和打造双师队伍为支撑,使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管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文化旅游视野、旅游管理能力、旅游服务能力、数字科技能力、文化创意能力和文化旅游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优化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依据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甘肃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应在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增加文化资源类和文化产业管理运营类课程,同时围绕文旅融合新业态开设旅游演艺、文旅小镇、研学旅游和特色民宿等课程,另外,应该适当增加智慧旅游和旅游信息化等课程。具体而言,结合甘肃文旅融合人才供给现状和基础,在文旅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开设甘肃史地,在专业选修课设置文旅融合创新模块,具体开设旅游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文化旅游与世界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旅游投资与管理、旅游文化学、旅游电子商务、民族旅游概论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在第8 学期开设地方史专题、旅游文学作品赏析、敦煌学概论等课程,全面将文化资源类、文化产业管理运营、创新创意类和智慧旅游类课程融入旅游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另外,结合文旅融合新业态成熟度逐步在选修课开设旅游演艺、研学旅游等课程,培养适合甘肃省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3)出版文旅融合人才培养专业教材。
文旅融合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创新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体系基础上,寻求满足培养人才所需教材是关键。首先,应围绕甘肃省区域文化特征出版文化资源类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类教材,具体而言,甘肃应结合区域文化特征积极出版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类教材,同时也应围绕甘肃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出版敦煌遗产旅游、丝路文化旅游、甘肃文化旅游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类教材,以便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和掌握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开发规律。其次,甘肃省应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加强文旅融合新业态相关教材建设,加大旅游演艺理论与实践、文旅小镇建设、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理、文化旅游项目策划与营销、研学旅游理论与实践、红色旅游、智慧旅游等教材的出版力度,使学生通过教材尽快掌握文旅融合前沿理论和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甘肃省文旅融合人才培养。
(4)改革文旅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由于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范畴,对原有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很有必要。文旅融合类课程教学应主动减少教师讲授,建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9]。由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较为丰富,一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充分阅读相关资料和熟悉文创案例,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互动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掌握文化知识和文旅融合规律;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文旅项目和产品的创意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法则适用于具体的任务,教师首先提出文旅融合新业态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由学生执行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拓展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为了满足甘肃文化旅游强省战略对文旅融合人才创新创意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需要,甘肃省各高校应积极争取校内支持和与校外文旅企事业单位合作。校内方面,应以文旅融合为出发点增加或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与开发、文化演艺经营管理、文化旅游商品设计、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管理内容,构建符合甘肃省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校内实训实践平台。同时应结合敦煌文博会、兰州国家级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等省内重大节会和文旅项目,将相关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纳入平台建设范畴,与旅游演艺、文旅小镇、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岗位见习、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其对文旅融合新业态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6)培养文旅融合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满足培养文化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应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训练2 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在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投资与管理、文化旅游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创新思维和创业教育、文化旅游市场调研与预测等创新创业理论系列课程,通过全面系统的“双创”课堂教育,使学生具备基础的“双创”知识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才能,为创业模拟和实战打好基础[10];其次,应积极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各类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应充分发挥甘肃各高校众创空间或创新创业基地的指导和孵化作用,引导学生入驻基地孵化有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操作能力。
(7)建设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双师队伍。
随着文旅融合和数字科技在旅游产业运用的不断深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所具有的酒店、旅行社和景区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已不能有效指导实践,亟待更新知识体系和积累文旅融合新业态经营管理经验。因此,甘肃省各高校应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旅游院校师资培训班,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有针对性选择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师资培训班,通过接触文旅融合研究前沿和拓展专业信息来源渠道,持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实践,走进文化旅游企业调研与交流、参加文化旅游企业生产与服务实践,以及赴文化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来增加文旅融合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