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实质及构成要素探究

2021-03-07徐宛笑徐方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力学者要素

徐宛笑,徐方雄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990年,约瑟夫·奈针对美国后冷战时代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至21 世纪初,这一概念又被进一步扩展为“巧实力”。2017年6月,面对中俄不断增强的软实力,《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首次提出了“锐实力”这一概念,并将其用来区分中俄两国的“软实力”与”西方国家所使用的“软实力”。但是,与西方对中国软实力增长的恐惧所不符的是中国在软实力层面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根据英国波特兰公司所发布的 《The Soft Power 30》,从2015年至2019年,中国软实力在全球始终处于25至30 名之间,这说明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软实力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

自1993年王沪宁教授将“软实力”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对于软实力的概念、实质、要素仍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两个概念混用的现象多有出现。因此,该文旨在通过对“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何为文化软实力,并对文化软实力的实质与构成要素进行归纳,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于文化的定义,长期以来并无绝对一致的标准。爱德华·泰勒等人通过列举的形式将法律、道德、知识、信仰等文化现象共同构成的复杂整体称为文化[2]。克莱德·克鲁克洪从文化的社会遗传性出发将文化定义为具有共享特征与生存样式的系统[3];威廉·A·哈维兰在《文化人类学》中则认为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4]。威斯勒等人类学家基于规范的视角将文化视为共同遵守的一种生活方式。约翰·汤姆林森的《全球化与文化》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复杂连接组成部分的文化与通信技术存在合二为一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全球化通过文化商品的流通将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全球文化向世界扩散[5]。张岱年的《文化与哲学》一书从层次与功能上文划分为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层次[6];思想意识的实物化层次;条例、制度层次[7]。基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文化产生于人类的创造,并且具有历史传承性、规范性、流动性的特点,能够通过外化的实物或者行为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对人的行为与思想产生影响。

3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

作为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并没有对软实力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约瑟夫·奈将软实力视为一种“非强制”的力量,是来自于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8]。苏珊·诺赛尔则在软实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巧实力”的概念,更加强调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配合运用[9]。总体上看,在对软实力的研究中,西方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软实力是以国家和社会实体为主体运用除军事经济以外的资源通过非强制手段影响或吸引他国的能力。

国内学者在对软实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软实力所进行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童世骏将软实力定义为以国家和社会实体为行为主体,运用非自然资源影响或吸引其他国家的一种实力[10]。孟亮则将软实力的主体局限为国家,但将软实力所包含的资源扩展为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争取他国的自愿理解、认同或合作[11]。陈正良则认为软实力是由国家的文化内涵产生的一种影响力,并会作用于国家的行为与政策战略这表明软实力不仅包含对国际的影响也包含在国内的影响。郑彪将软实力定义为以价值观和文化为基础建立的用于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身目的或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以达到本国期望的一种能力[12]。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学者虽然在软实力资源以及适用范围上存在分歧,但其普遍认可软实力是一国用于影响他国的一种非强制力。

对于“文化”与软实力的关系,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存在以下观点。其一,认为文化本身即是软实力。王沪宁通过“文化这种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文化”等表述形式将文化本身视为一种软实力。其二,受约瑟夫·奈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魏恩政、张锦将文化软实力定义为文化因素所具有的能够在国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形成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13]。其三,还有些学者将政治价值观、文化竞争力、外交政策等非物质成果直接视为软实力。此外,还有贾海涛将文化软实力视为“文化力”与“软实力”两个概念内涵的合并[14]。因此,该文认为文化软实力应当是以文化资源作为来源的软实力,是诸如电影、文化遗产、美食等各类有形的文化产品以及思想、价值观、制度等无形的文化观念所产生的软实力的总称。

4 文化软实力的实质

对于文化软实力实质的讨论可以追溯至不同学者对“soft power”翻译的分歧。支持政治本位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软权力”,其认为文化的价值应当在政治运用中实现,其强调政治实现文化价值的功能。支持文化本位的学者认为“soft power”应当被翻译为 “软实力”,其认为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系统,其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实在物,而政治则是一种资源操作行为,其本质是一种关系,因此,其认为文化本身便是一种资源实力,即软实力[15]。基于两个不同的本位,便出现“文化权力说”与“文化实力说”两类学说。

4.1 文化权力说

单从“power”的意义上看,其本身便带有强制性的意思,即能够让他人去做某件事的能力。目前西方学者中普遍认同“文化权力”这一观点,其将文化视为获取权力的一种方式,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利用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使人做出他们本不愿意做出的事情的能力。约瑟夫·奈在其对巧实力的论述中便用“胡萝卜”比喻软实力,用“大棒”比喻硬实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美国可以利用硬实力恐吓威胁他国,也可以使用软实力对他国进行吸引,这种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相互配合使用便是其所说的巧实力。章一平则将文化普世性以及建立一套管理国际行为的有利规则和制度的能力视为权力的重要来源。于溪滨将这种权力进一步扩大,认为软实力不仅包括对外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包括对内的凝聚力。基于冷战的经验,徐太军认为文化软实力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一种能够改变他人社会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能力。

4.2 文化实力说

国内学者中认可这一学说的较为多见,其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同等地位的一种力量,其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刘再起、徐飞艳及武铁传均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德金、焦晶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将文化资本化的一种能力,文化通过官方以及民间路径进行传播以实现其资本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能为主体与客体带来效益并且其强弱与硬实力的强弱密不可分。夏晓华认为文化自立与经济自立和政治自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周德刚、周晓舟、李一凡等人基于哲学视角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是构建文化认同,文化软实力之争的目的是通过增强他人或他国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5 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分为资源要素与功能要素两大类。来源要素指能够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功能要素指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功能,即文化软实力一国通过使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所能够达成的目标。

5.1 资源要素

由上文可知,文化软实力来源于人类创造的社会资源,通过对这些能够产生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资源进行梳理,便可以得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约瑟夫·奈所提出的文化、价值观、外交政策以外,其他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来源又进行了进一步扩充。

在依据文化软实力的来源进行划分的学者中,张战、李海君将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分为制度、文化、外交3 个要素。刘佳将软实力分为国家价值观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国家外交软实力三要素,其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指的是狭义上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能力。骆郁廷所主张的四要素论相较于刘佳的三要素增加了制度软实力这一维度,其划分方式与张战、李海君、刘佳的并未本质区别。门洪华以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家制度、国际形象五个要素对文化软实力进行考察,其中国家制度这一要素其主要强调制度创新对国际社会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按照软实力来源进行划分的学者,该划分方法更加注重制度、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等具有较强政治色彩的内容。相较于前文所述要素,该报告考虑到了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主观性,并尝试对这种主观性进行考察,相对而言更为全面。

5.2 功能要素

虽然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的主要功能是对他国产生吸引力从而使他国能够服务于本国的利益,但是其他学者在吸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认同、创新、辐射等多种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出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龚铁鹰基于“文化权力说”的视角,将软实力划分为制度性权力、认同性权力,以及同化性权力,其中,同化性权力是目前讨论较多的软实力类型。洪晓楠、邱金英、林丹以及李坡洋将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队内的国家文化凝聚力,对外的国家文化吸引力,推动创新的国家文化创新力,组织各个文化要素的国家文化整合力,正确表达国家意图的国家文化辐射力。花建总结的构成要素更偏向于市场化的文化产品所具有的软实力,其将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分为测量文化动员能力的认同性,测量文化环境状况的培养性,测量文化生产能力的规模性,测量文化传播能力的扩散性,测量文化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以及测量文化消费能力的民生性。相较于其他分类,其将文化消费能力纳入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之中,认可文化消费的刺激作用,较高的文化消费能力与较强的文化生产与创新能力能够形成文化生产与创新激发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需求扩大进一步刺激文化生产与创新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6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具象以及抽象的文化内容通过整合、传播、吸引等手段去获取他人的理解与认同的实力,从而使本国在国际关系中获得更多支持。中国政府的软实力建设也由过去以孔子学院为主要手段的较为单一的文化输出向对外媒体、外交手段以及商业性文化产品等多种软实力输出模式转变。就具体内容看,国内对软实力的研究主要关注制度认同、价值观认同以及文化的对外传播3 个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面临的3 个难点问题。就国际而言,由于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对外传播方式与叙事逻辑不能与他国民众的习惯需求较好契合。

猜你喜欢

实力学者要素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实力抢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