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
——以歌剧《游吟诗人》为例
2021-03-07齐建立
齐建立,李 珊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19世纪末期意大利完成统一,结束了民族解放运动时代。在法国的思想潮流影响下,意大利艺术家也开始逐渐反对浪漫主义的思想,因此出现了真实主义思潮[1]。但真实主义的创作题材,不再表现城市生活的纸醉金迷,而是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进行创作,揭露底层社会的阴暗面。普契尼、马斯卡尼就是当时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们将真实主义思想作为谱写歌剧的基本思想,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描写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苦生活[2]。由此真实主义歌剧逐渐走向欧洲各个国家[3]。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威尔第出生于1813年,在他30岁时就创作了当时的著名歌剧《那不科王》,一跃成为意大利当时的一流作曲家。受当时战争的影响,其初期作品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在1853年创作了著名歌剧《游吟诗人》,此时他刚刚从意大利歌剧传统手法的模仿中挣脱出来,破除旧习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因此《游吟诗人》剧情处理优异,刻画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通过歌剧表达人物的欲望、性格以及内心世界,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借鉴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和浪漫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歌剧人物形象,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现状[4]。此文以歌剧《游吟诗人》为例,分析真实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
一、真实主义歌剧的声乐表演要点
歌剧是艺术世界的瑰宝,真实主义歌剧更是表达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现状的一门重要艺术,因此在创建真实主义歌剧时,需要建立丰富的人物形象,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特征更加饱满,才能将所表达的情感准确、清晰、直接的传递给观众[5]。因此为了提高歌剧的魅力,首先研究了真实主义歌剧的声乐表演要点。歌剧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要素,与戏剧进行巧妙的融合,给人多层次、全方位的视觉与听觉体验。但表演者在演唱曲目或阅读歌剧唱段时,若没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就会使整个作品的主体偏离创作实际,使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发展脉络以及其他人物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无法表达人物形象。因此真实主义歌剧表演,需要对作品的整体思想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歌词的思想内涵,表达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的情感。现阶段许多真实主义歌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得并不成功,有些悲剧人物塑造得过于文字化和片面化,只能表现出悲痛、无助、愤怒等悲观心态,缺乏对人物坚强、乐观、不屈不挠、麻木不仁等性格的进一步刻画,使人物难以反映真实主义歌剧的性格特征,观众也难以通过歌剧中的人物形象而感同身受[6]。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生活品质,歌剧市场逐渐形成自己的规模,表1为近5年来,上海市普通群众对于歌剧的喜爱情况调查。
表1 歌剧演变趋势
根据表1中的调查结果可知,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经济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歌剧,表2是湖北歌剧场中,10场真实主义歌剧场演出下来,人们对10场歌剧的评价结果。
根据表2中的调查结果可知,有40%左右的观众,认为该歌剧的表现效果在4分以下。对给出4分以下的观众展开调查,发现85%的观众都认为,歌剧中的人物形象不够完美,可见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会直接影响整个歌剧的最终呈现效果。此次研究以歌剧《游吟诗人》为例,分析在目前歌剧市场的发展形势下,真实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
表2 真实主义歌剧评价结果
二、真实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
1.分析女性人物戏剧动线
从戏剧行动素模式的角度,发现戏剧冲突是围绕着男主角展开的,符合“围绕着宾体冲突”的戏剧行动素模式对于宾体的定位[7-8]。而剧中女主角和女配角,在主观上或在客观上的行动意愿,成为了真实主义歌剧行为的发源力,成为戏剧行动素模式对主体的例证。图1为参考歌剧《游吟诗人》的角色行动素模式,得到的真实主义歌剧的行动素模式图。
图1 歌剧行动素模式
根据图1(a)可知真实主义歌剧中,女主角的戏剧发展脉案:女主角与男主角的爱情遭到了1号男配角的嫉妒,因此利用偷盗之名陷害男主角入狱。而女主角在2号男配角的帮助下,帮助男主角洗刷了冤屈。但1号男配角权势滔天,又有其他势力的帮助,因此对男主角和女主角展开了报复,最后女主角为拯救男主角的家人而死去。而根据图1(b)可知女配角的戏剧发展脉案:女配角是男主角的母亲,由于女配角年轻时被上层社会欺辱,因此一心想要借助贵族势力的帮助获取权势,而女配角看不上没有家室的女主角,希望男主角与喜欢他的2号女配角结婚,因此私下帮助1号男配角,但却导致自己儿子入狱,为了拯救儿子,女配角不得不与1号男配角周旋斗争,最终却在1号男配角威胁男主角时被杀死。
根据上述得到女性人物动线脉案,可知整部戏剧的起源与指向性结果,同时也体现了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揭示了整部歌剧的创作意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戏剧的行动素模式,发现推动整部戏剧行动的,是男主角的未婚妻和他的母亲,两位女性人物各自拥有自己的意愿,但由于巨大的矛盾冲突裹挟着男主角[9]。同时,两位女性人物在表现自身勇敢善良和仇视报复心理的同时,又体现了她们嫉恶如仇、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的性格,形成巨大的人物落差,体现了歌剧的戏剧冲突。
2.女配角双重人物形象特征
在上述女性人物戏剧动线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以歌剧《游吟诗人》为例,分析该剧中女配角的演唱处理方式,以此分析女配角的人物形象特征。《游吟诗人》中,阿祖切娜身为配角,成功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老人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传统女性的思想[10]。在音乐演唱部分,阿祖切娜独唱段落调性如表3所示。
表3 阿祖切娜独唱段落调性分布表
根据表3可知,阿祖切娜的歌剧调性有些复杂凌乱,但综合《游吟诗人》的整个戏剧文案、音乐曲目可以发现,阿祖切娜的歌剧调性多以小调为主,虽然《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一曲目是在E大调上结束,但其音乐形式还是遵循了e小调的演唱模式,只是用最后一句歌词“我对他的爱,世上没有哪一位母亲能感受到!”表达她对儿子的爱意,因此才将歌曲的最后一句转变为E大调。可见歌剧《游吟诗人》利用多变的调性,使整个歌剧的色彩发生变化,与戏剧中阿祖切娜地位低下、精神恍惚、内心矛盾的特征相互呼应[11]。同时该女性人物的调性看起来比较纷乱,但总体上还是以E小调为主的,可见虽然该人物有鲜明的性格变化,但整体还是体现了其贯穿整个歌剧、不曾改变的人物性格。
而真实主义歌剧中,同样采用e小调为主,其他小调为辅的方式,表现女配角的人物性格特征,其中e小调描述其仇恨、毒辣、心思缜密的性格特征;其他小调例如a小调、g小调、D大调以及E大调,用来凸显女配角深爱自己孩子的性格特征[12]。可见该剧中的女配角,通过其不同的歌唱调性,演绎这位母亲无奈、仇恨、报复以及贪婪的心理,刻画了一个底层社会中,受各方毒害与压迫的一个小人物形象。同时该歌曲的选曲,又在不同调性的演绎下,描述了一位底层母亲虽然遭到迫害,但同样爱自己的儿子、为儿子筹谋、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的心理特征,充分体现了残酷的生活环境下一位母亲的良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真实主义歌剧的女配角阿祖切娜的形象体现了这位女性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影响下,心理发生了巨大转变。但观众认为这样一位人物可气、可恨时,又发现了她的仇恨、残酷与仇视都是有原因的,且与儿子之间的亲情是不可泯灭的,体现了一个人物的双重性格与双重形象,使配角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令这个歌剧的立意真实起来,增强了观众的带入感。
3.女主角的人物形象特征
歌剧《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是其中的女主角。莱奥诺拉是一位天真善良的皇室宫廷女官,偶然机遇在比武竞赛场上遇见了一位骑士,她不顾女王召唤,在一个美丽的夜晚,与人诉说着这位骑士每天晚上都会在她窗下唱忧郁的情歌,而自己却慢慢喜欢上了他,每天都憧憬能与这位骑士相爱。因此歌剧《游吟诗人》为了描述莱奥诺拉的这一美好愿景,用《这美好的夜晚多寂静》表现女主人公欣喜、寂寞、憧憬、期盼的心情。该歌曲旋律温柔,烘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又用三连音的旋律,表现莱奥诺拉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沉醉,通过歌曲结尾处的顿音记号可知,无限延长的结束形式,无一例外都在表现莱奥诺拉听到琴声时的激动心情,描述了莱奥诺拉天真烂漫的一面[13]。女主角的身份是底层社会中的一名没有亲人的少女,虽然生活艰难、环境恶劣,但她还是在极差的生活条件下,保持了自己天真善良、活泼阳光的一面。因此歌剧前期同样用欢快明亮的歌曲,描述了女主角善良活泼的一面。选择的歌曲采用的是6/8拍节奏,当描述女主角上班、工作、下班时,节奏平稳进行,只有少数结尾处有自由延长的部分,体现女主角安静时的样子[14]。歌曲的第二部分采用4/4拍节奏,此时歌曲进入欢快阶段,描述女主角忙碌却充满充实的一天,且演唱者在第二部分的乐曲中,有大量的空拍,说明了女主角天真活泼的人物形象。该歌剧将整首咏叹调,分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通过变换演唱节奏,叙述女主角前期的人物性格特点。正当女主角在演唱歌曲时,遇见了阳光、绅士的男主角,此时歌曲的节奏迅速变快,描述了当女主角遇见男主角那一刻的激动心情,充分展现了少女害羞的这一特点。
随着剧情进入到第一次小高潮,面对男主角母亲的不认可,女主角很心痛,此时演唱歌曲18-25小节的乐曲,以半音上行音阶的方式平缓进行,先以缓慢的节奏开始,体现女主角的无奈以及哀伤,并以四小节为一个乐句,采用渐强渐弱的形式演唱,体现女主角想为爱争取,又不想伤害女配角的矛盾心理。随着旋律的不断递进不断渐强,女主角演唱的歌曲以高音降B收尾,且此演唱段落与上一段落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只在结尾处加入了一段下行音阶的华彩,这一段的演唱声音更加宽阔,女主角在情感上更加饱满,体现其坚定与男主角在一起的决心。当剧情进入第一次大高潮时,女主面对遭到迫害的男主,其演唱节奏发生了改变,由缓慢、宽阔的演唱方式,变成了节奏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轻的演唱方式,体现了女主角六神无主、焦急却又害怕的矛盾心理。而随着配角们的帮助,女主坚定了拯救男主角的决心,此时歌曲音量逐渐提高、声音更有力量,表现女主角坚定的信念[15-16]。当剧情进入最后一次高潮时,面对冷酷无情、手段残忍的男配角和左右为难又被自己深爱的男主角时,此时的歌曲缓慢且哀伤,每一句尾处却又出现了渐强渐弱的演唱方式,体现女主角面对自己无法战胜、无法打败的男配角时的无奈心理,又体现了女主角对于男主角的两难境地,悲伤却又不得不认命的心理。音乐突然发生变化,节奏简短而快速,体现女主角因为无能为力的愤怒心理,当歌曲音量和节奏都到达极致时,突然结束,空两个8拍之后,一个节奏缓慢、音调轻快的歌曲开始演奏,体现女主角下定决心救助男主角的母亲后,临死前的心理。此时的音乐虽然哀伤,却有一些轻快,体现女主角虽然不久于人世,但却在临死前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充分展现了受旧社会毒害的女性,在遭受一系列迫害后,面对死亡的解脱心理。最后女主角又演唱了一首极具爱意的歌曲,表达了女主角虽然即将身死,但却对男主角矢志不渝的爱情。
通过上述阶段性的分析,可知女主角面对男主角母亲的无视、嘲讽时,面对男配角的贪婪、暴虐时,面对男主角的失败、摇摆不定时,她有过踌躇、无奈的心理,但却一直秉持良善之心,救出了爱人并为爱人牺牲了生命,从始至终都抱有自己的良知,没有因为黑暗社会的欺压而像女配角那样,在人物形象上发生巨大转变。同时根据歌剧的结尾,也看出了女主角因为这样的性格,而注定悲剧的一生。可见女主角的人物形象虽然是天真的,但也是坚定且勇敢的。
4.其他女性人物形象特征
该歌剧中还有很多女性人物,例如只在第二幕第二场出现的女配角,对于该人物选择的演唱曲目,是一首节奏非常平缓、演唱音量轻柔的歌曲[17]。缓慢的节奏、轻柔的歌声,都体现了女配角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下,因为家族的原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只能受家人的摆布,体现了黑暗时期贵族女性的艰难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映射了当时的女性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是否天差地别,在婚姻方面都是被动的没有话语权的。可见此次研究的真实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悲惨的一生,不同的人物形象,为戏剧冲突带来的鲜明的特点,使整个歌剧更加饱满,使观看者深入其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引起绝大多数观看者的共鸣。
5.女性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综合上述三类女性人物形象可知,真实主义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特征,共有三个特点:第一点是“真善美”型的女性人物形象,例如女主角。女主角看似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少女,但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民主、公平与公正,面对黑暗势力,她勇于反抗;面对爱情她忠贞不渝,体现了她“真”的一面。同时当男主角的母亲被迫害时,女主角不计前嫌,还是用自己的性命去救了她,体现女主角“善”的一面。最后“美”则有双重含义,第一重是女主角的外貌美丽,才引来男性角色的喜爱;第二重是其心“美”,因为她从始至终都坚持“真”和“善”的一面,完美展现了“真善美”型的人物形象特征[18]。而男主角的母亲,则是“善”与“恶”的一个矛盾结合体,注定成为一个悲情的角色,角色的这种自我身份与性格冲突,让这个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让观看者“又爱又恨”。男主角的母亲就男配角而言,是仇恨与世俗的代名词,充分描述了底层社会被迫害的妇女形象;就男主角来说,她是母亲、母爱、亲情的代名词,她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儿子,虽然结果可能不够好,但她出发点是好的,体现了一个母亲的爱子心理;就女主角而言,她是冷酷与无知的代名词,因为她的无知,导致了男女主角悲惨的一生;对于其他女配角来说,男主角的母亲又成了利用、贪婪的代名词,体现她为了让儿子进入上层社会、为了复仇的心理[19-20]。而其他配角的麻木与冷漠,又是对人性的一种影射。这三类人物形象相辅相成,通过互相联系支撑起整部歌剧的冲突部分,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的视听盛宴。
三、结语
歌剧表演通过戏剧与歌曲,将整个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等内容,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而表演者要想演好每一个人物,需要研究人物的形象特征,使歌剧中的人物形神兼备,打动观众。此次研究根据演唱方式以及戏剧脉案,对歌剧的女性人物进行了形象特征分析,为今后的歌剧发展,提供一份可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