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路径

2021-03-07李芝侠

红豆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

李芝侠

【摘要】教育部深度学习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表明,深度学习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文章以一节课为深度学习的发生单元,探索实现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可操作性的一条路径,力求引导一线地理教师提升教学品质,发挥育人价值。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一条路径

2018年1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构建和实施地理深度学习是落实地理新课程的有效途径。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界定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的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把深度学习的这一过程认定为学生在一节课中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化,逐步形成综合的高品质思维的过程。本文聚焦课堂学习单元,探寻出一条一堂课“四环节”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路径:先学感知预习检测——生成问题明确目标——创设情景综合解疑——达标检测体验评价.力求地理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第一环节:先学感知预习检测

深度学习虽不是一般的学习者的自学,不是简单机械,死记硬背知识,但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2]地理课中的有的知识还是要记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要从触动学生的感知觉出发才能实现。作为高中生学习地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先学感知(有效“预习”),让学生充分的自学,积淀基础知识,是实现学习深度学习基础环节。具体应该做到:

1.有效预习。这里的有效预习就是拿到具体一节地理学科内容时,教师根据对学情的了解,结合内容的重难点,认为学生通过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能够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对突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有帮助,教师只提供自学要求,而不是把这些内容作为课堂老师的授课任务去讲授。比如采用“五读法”可以有效预习地理课:一读文写段意;二读图解图;三读做活动题;四再读构框架;五读质疑问题。学生只要在课前完成这“五读”,就会对将要所学地理新内容有个先学感知。

2.预习检测。有预习就要有检测,目的一是为了检查预习落实情况,二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以备用于解决课堂中挑战性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学科思维。检测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检测,可以有情景选择题让小组代表轮答;有框架图默写随机抽查;有判断题抢答,等等。驾驭时将学生的个体按群体驾驭,(也就是让回答问题的个体代表他们的学习合作小组完成任务),老师要保证给每个小组公平,公正均等的机会进行评价,无形之中,孩子们认为自己代表的是学习共同体,怕受到大家的谴责,在预习时就会更加认真,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做到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学习的动力和压力,有愿意协作的意愿。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明确目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于是,在有效预习时老师就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至少提前一天将问题单呈递给老师,做到问计于生,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出发设计自己的教学,是深度学习道路的重要环节。

1.生成问题。学生在课前独立自学阅读时,教师就要求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内容(概念、知识点、活动题等)、学案中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新闻媒体中的相关报道等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只要学生不会的,都是来源于学生的问题。然后把问题讲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在小组内部解决,当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前一天呈递给老师,这样就有来自于学生的真问题亟待课堂解决,也就属于课前生成问题。如在教学《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课时,学生一共提出了大大小小22个问题,都是源于学生的问题,有的问题确实很有质量,很能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如:①.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侯程辉)②.城市化进程中到底都有哪些问题,长三角是否和珠三角一样呢?(李丹)③什么是“一镇一品”?实行“一镇一品”的模式对麟游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李响)......

2.巧妙梳理。这一步由老师完成,依据学生提出细碎的问题,先将问题归类,再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梳理出具有挑战性的主问题,再将学生的问题,梳理为子问题,一节课的重难问题就会形成问题串备课,教师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出发学习施教[3]。于是,我很有耐心的将22个问题,按照課标的要求和上课的线索分成了3组,每课时一组问题,每组又将问题归类梳理,每节课基本不超过4个问题,进行有条不紊地处理。

3.明确目标。问题是源于学生的问题梳理出来的,是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需求来梳理的,自然而然,具体的学习目标就确定为要解决梳理出的问题的完成,即解决具体问题就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亦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环节:创设情景综合分析

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把握了,最近发展区确定了,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方式进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具有挑战新的问题,就是投入深度学习的关键路径。

1.以情景为载体,自主探究。根据课标要求及新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一线教师教学要做到在课堂的主阵地上将知识问题化后,又将问题情境化,再将情景过程化,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触及学生的心灵,理解学习的过程,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机遇。教授《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时,每节课我都将梳理后的部分问题梳理以后的问题,依据学情将1-2个留给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情景材料和学习要求,训练学生自主读图文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顺便应对高考试题都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

2.以情境为载体,合作探究。对于那些不能自主完成,挑战学生高阶思维和高尚品质的挑战性的主题内容,更需要创设新情景,并通过合作探究才能完成。同样,在教授《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实行‘一镇一品’的模式对麟游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一问题,我从知网中搜集教学情境材料,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强势智慧,引导学生间发生思维的碰撞,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获得自身需要的发展,形成高级的社会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3.展示交流,精彩纷呈。无论是自主学习路径,还是合作探究学习路径,都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以释放孩子的潜能,利用地理学课专业术语准确的表达本身又是一个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同样是上面的问题,学生在展示交流时又会生成新的问题,或展示交流时表达不准确,或质疑生成新的问题,焕发出生命的课堂,实现在交流中启智,让老师被学生感动,甚至向学生学习,实现对问题的综合分析,培养未来社會需要的善于表达自己见解、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准确表达能力的接班人。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评价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终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有创新思维和高尚品质的形成[4]。一堂课最终是否达到最近发展区,我们只有继续创设情境材料,要么热点问题引领,要么试题检测迁移应用能力,要么触及学生的社会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达到体验未来公民的健康生存的意义。这样,我们的地理课就会真正体验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最终终身健康生存与生活奠基,就会到达深度学习的终极目标。

当然,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路径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仅仅是笔者的探路之见,是可以实现高中地理一堂课的深度学习一条路径,顺着这条路径,也改变了笔者的课堂育人方式,体验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501186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高中地理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