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建构:小初一体化视域下鲁迅选文的教学策略

2021-03-07李文奇

红豆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建构鲁迅儿童

李文奇

众所周知,鲁迅并非儿童文学作家,但作品中也有不少的与儿童相关,现今部编语文教材以全面铺开使用,教材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选文,六年级上册加入了鲁迅单元,初中也选择了8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固鲁迅选文阅读教学必定是小初一体化将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鲁迅作品丰富的内涵,有利于儿童精神文化的成长,塑造的人物形象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教学讲解,不仅能让也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反思及对于黑暗社会的反抗,还能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道德素养。“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是校园中流行的说法,这反映了当下鲁迅选文教学的窘境,所以在小初一体化的形势下,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是当前的必要举措,通过“三重建构”创新小初一体化视域下鲁迅选文的教学策略。

一、将鲁迅学习与儿童心理相建构,实现三重满足

心理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只有顺应儿童的天性,才能有所作为。故而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你的教学手法能否与儿童心理产生共鸣,这是实现本文内涵价值的首要前提。

1.自身学习,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我国语文教师中70、80后教师占比很大,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我们甚至对于鲁迅的作品戴上了有色眼镜,认为鲁迅的错别字就不是错别字,就叫通假字,鲁迅的病句也是有时代意义的等等,但我们不能忽视,鲁迅是白话文的先行者,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育人,这也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章,不断满足课文教学的知识、内涵需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从而从自身学识出发满足教学需求。

2.前置性学习,满足学生兴趣

正如前文所说,学生对于鲁迅的文章往往给予晦涩难懂的评价,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鲁迅选文单元时,没有先上《少年闰土》《好的故事》,而是让学生先自读这两篇文章,创新地进行了一次前置性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选文中哪一章节最吸引你,并写上简单的理由;二是选文中给你印象最深是哪个章节,简要说说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可以是不懂之处,也可以是给你启迪之处。孩子对于这样问卷形式的作业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反而认真阅读了他们认为晦涩难懂的课文。

3.探究性学习,满足内涵价值

新课标指出:面对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初融合阶段的孩子往往有了初步的自主阅读、鉴赏及审美的能力,但还比较稚嫩,尤其面对鲁迅所创作的作品,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感受其深刻的内涵,但由于这阶段孩子心理的不稳定性及亟待成功的心理,对待他们不能一味否定其观点,应多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例如教学《好的故事》一课时,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吟咏,让学生感受鲁迅对于美好梦境的追求和向往,在学生无法理解的结尾处,我补充黑暗旧社会的阅读资料,围绕“再谈梦境”这一话题展开探究,当学生说出见解之后,我再进行补充或深化,这时的学生是没有教学辅导书的,是独立的阅读探究,进而让鲁迅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跃然于学生心中。

二、将鲁迅研究与引导辅助相建构,实现双向价值

鲁迅在强调儿童本位的同时并不否认教育者的作用。11-15岁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所以教师应做好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

1.研究文献,引导学生探索文本价值

鲁迅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文坛最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对他的研究至今仍不断进行着,新的成果也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通过关注鲁迅研究,我们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补充、拓展,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外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虽然课后给予了好友许寿裳对其“弃医从文”的解释,但这远远还不够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这个时候我提供一些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研究文献,供孩子们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阅读文献和检索要点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老师的辅助下,既理解了当时社会对鲁迅个人成长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激发了学生借助文献资料探究、拓展课文的浓厚兴趣。

2.解读文本,辅助学生触摸审美价值

对处在小初衔接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之外,还要训练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提升自身儿童文学素养上下功夫,多读儿童文学,多写儿童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辅助学生对各类文本进行审美价值的感悟。

由于少年期是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转型时期,故少年文学必须重视美育与引导。正如鲁迅的文章,其艺术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极其强大的,所以有专家推崇鲁迅的文章一言一字皆有美。因此,在小初阶段10多篇鲁迅选文中,小说方面,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而感受鲁迅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我通过梳理鲁迅对闰土的回忆,让学生感知闰土机智勇敢又见多识广的形象,以及与闰土间真挚的友谊,进而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到鲁迅要“从四角便是天空的院子中走出来”的人生追求。散文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对散文的语言艺术进行感知,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文字,从词句安排到语言节奏,在读中让学生感受到百草园丰富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文本的不同解读方式,让辅助学生触摸鲁迅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美感,使学生学会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审美体验相互融合,进而找到与鲁迅作品的共鸣。

三、将鲁迅文学与儿童情趣相建构,拓宽教学模式

虽然鲁迅文学不属于儿童文学,但作为承载着人类传达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那怎样让儿童接受,就必须与儿童情趣相结合,基于情趣,我觉得可以拓宽丰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

1.拓展艺术领域,实现融情于趣

部编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选文是《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细腻,在教学时,我尝试采用绘画模式展开教学。例如教学《少年闰土》时,对于第一自然段课后要求背诵,我便让学生读后进行绘画,学生积极性很高,边画边感受作者环境、人物描写的细致生动。之后我让学生自读课文,选择一个单独场景,例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等,作为绘画材料,学生在绘画中更直观地感受鲁迅语言艺术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细致阅读课文的习惯。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时,我认为小初衔接阶段的孩子动作意识仍然占据学习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所以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文学接受及鉴赏能力。而《孔乙己》一文由多个场景组成,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分场景的表演形式,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自读自悟自演,第二课通过学生的表演,无论是表演者本身,还是作为观众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进行浸润式的课堂,这样有了感情,便乐于接受课文,更有利于理解人物形象、课文内涵。

2.开展“围读”活动,实现以趣悟情

“围读”一般用于影视作品,迁移于语文学习模式中来,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依次朗读你自己找到的关于主问题的文献资料,大家集思广益,商量讨论,得出结论。在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中,我就尝试利用“围读”,通过将单元内四篇课文整合成一个任务,暨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鼓励学生自己搜集鲁迅的文章或者其他人评价、描述鲁迅的文章,展开群文学习,有的学生找到了周海婴的《记忆中的父亲》,有的则是郁达夫的《怀鲁迅》等。依靠“围读”各种文章,一方面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感概,令学生进一步地体悟鲁迅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自己的表达,说出对鲁迅的崇高敬意,在学生的心里播下鲁迅精神的种子。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了解到鲁迅作品对学生人格和精神世界塑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对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給学生,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暗示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和感受,通过“三重建构”的教学策略,发挥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出一批批像鲁迅先生一样意志坚定、爱国爱民的学生。

猜你喜欢

建构鲁迅儿童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孔乙己
建构游戏玩不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阿迅一族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