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研究
2021-03-07罗旺
【摘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内驱动力,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代表性现象。为满足社会对新时期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促进高校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发展,高校方面应推动创新教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从而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平台,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高水平人才。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课题背景、教育意义,并阐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定位以及建设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构建思路
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方面有责任、有义务落实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这一系统性工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落实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最终形成与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的新型育人体制,为社会行业发展输送有理想、有创意、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一、建设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研究背景
大学生群体年轻而又充满朝气,他们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变革有着激情和活力,喜欢挑战新鲜事物。因此,近几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度居高不下。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比如经验短缺、资金不足以及盲目乐观等,这些问题将会大幅度降低大学生創新创业的成功率,导致学生怀着一腔热情铩羽而归。所以,高校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创业机遇和平台,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经过调研发现,当前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志同道合的学生会构建创新创业团队,但由于团队机制不完善,团队结构较为散乱,对团队成员的约束力相对较为有限;其二,学生在组建合作团队时并没有明确股份比例与决策表决权,这会导致团队中的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现实与希望的落差中逐渐丧失创新创业兴趣。其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抱着凑热闹、玩一玩的心态尝试创业,很容易在困难的打击下打退堂鼓。其四,部分创新创业团队中缺乏可靠的管理者,没有办法执行行政命令,导致团队成员很难拧成一股绳,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团队合作下一步。由此可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道阻且长,高校教师应在引领学生走上创新创业道路的过程中展开必要的干预和指导,为学生搭建创新工作室,避免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盲目跟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
二、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建设
(一)创新工作室定位
所谓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其建设初衷是为艺术类学科而服务,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而随着教育实践改革的逐渐深入,创新工作室主要聚焦学生的知识体系夯实、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实践动手能力发展,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提升而开设的平台。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创新工作室是创建全面覆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高校教学活动日益丰富,传统的精英培养模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以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师生的青睐。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这意味着统一化的教学规定被打破。如此一来,创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及需要展开针对性教学,打破传统育人模式对于学生思维以及思想的束缚,让课堂更加自由开放。而且,当前阶段的创新工作主要分为学生创新活动、课堂教学以及工作室实践等三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能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大助力。其二,创新工作室是大学生教育科研组织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我国高校目前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组织包括教研室、班级、社团、生活宿舍、科研组等,其相互独立,各有特色。从某种角度来说,创新工作室是几种组织形式的集合,涵盖五种组织的职能。在这一平台中,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在各项活动中存在协同和分工,这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新工作室组织结构
作为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学实践窗口,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征,师生双方的自主创新空间均实现了质的突破。通过这一工作室,学生可以快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新工作室面向的是全校范围内热爱科研、有创新兴趣和创造意愿的各专业学生,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工作室,从事科研和制作,这有助于学生抓紧时间锻炼自身能力。经历一年左右的锻炼,通过工作室考核的学生可以专为工作室的正式成员,此时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已经相对比较熟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思维,并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工作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包括、软件研发、产品创新、发明制作以及其他科研训练小组,促使学生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走得更远,也为学生的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应包含如下内容:其一,高校各院系的领导应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以及创新工作室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将创新工作室建设的任务分配给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以及特长担任各个小组的负责人,展开日常管理。其二,教师可以视实际情况为参与创新科研项目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引领。最后,关于创新科研项目小组,应对各小组进行每学期的选拔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激发学生创新创造以及团队合作的斗志。
(三)创新工作室管理机制
创新工作室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活动管理,工作室的相关负责人员都应该完善管理机制,选择被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管理模式。首先,关于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管理人员应该依据《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提倡学生自主管理,重点强调安全管理。具体来说,创新工作室中学生可以自行组建团队,队长担任责任联系人,直接与创新工作室的教师对接工作,而教师则需要将日常管理的中间放在安全规范管理,为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大学创新工作室指导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保证队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指导。与此同时,高校近几年大力提倡“以生为本”的育人主张,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建期间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理论水准存在差异,创新工作室应通过“传、帮、带”的工作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素质,推动科技创新。再次,为实现规范化管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应采用编号制度,每一名参与工作室的师生都有自己所对应的编号,而学校方面则应该为其创设《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成员档案》,讲电子答案上传至数据库中,纸质档案封存于工作室。除此以外,为方便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成员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可以成立工作室网站,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倡工作室的师生运用QQ群或微信等展开交流,并通过相关联系方式追踪毕业成员的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对创新工作室的制度和培养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高校方面应定期组织开展评估活动,分别展开月总结大会和学年总结大会,为参与工作室的成员提供协同解决创新创业、科研训练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机会,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在广大师生面前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创意,填写相关的会议记录表,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封存。
三、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生创新工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也就要求院校方面必须对传统的育人模式作出改良,加大前进实践教育力度,侧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客观来说,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本就较强,甚至很容易在新事物的启发下产生新的创意。所以,院校及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提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课堂与企业的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引导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除此以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往往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和其他学科的学生组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确保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能够切实取得成效。
(二)推动校企合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应与当地的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形态高度匹配,如此方能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近几年来,赣州市着力构建与省域副中心、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因此院校方面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培养对口人才。而且,关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发展,院校方面可以为学生构建与企业的沟通桥梁,找寻互利互赢的合作点,事实上,近些年来,赣州市政府为留住人才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提升了大学生创业贷款的额度以及一定年限的人才津贴、住房补贴等,努力在大学生创新工作期间尽可能为这些学生争取资金及其他资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息息相关,在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室的过程中,院校方面应针对性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使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互助的关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客观来说,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协调者和促进者,既需要因人而异的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也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合理制定考核机制
高等院校方面不仅要聘请专业能力过硬、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团队,同时也应该制定配套的考核机制和奖励制度,将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贡献情况纳入年终工作量考核,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以及科研立项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令广大的教师可以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下全力以赴的展开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工作。除此以外,高校方面还有必要制定相应工作管理条例,考核创新工作室的各个专业团队,清退不达标的工作室或创业团队,以确保工作室自然能够充分应用于人才培养工作中,而对创新成果突出的团队,学校同样需要予以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顺应政策要求,加速高等教育改革,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提供平台,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输出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鸿,张耀平,刘惠文.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6):45-49.
[2]杨汝婷,李红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光美室内空气监测工作室”的建设[J].化工管理,2020(18):30-31.
[3]程铄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个一”工程建设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平台[J].中国成人教育,2020(08):45-47.
作者简介:罗旺,性别:男,出生年月日:1994.3.17,籍贯:赣州宁都,职称:助理实验师,学历:本科,单位:赣南师范大學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嵌入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