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服装专业多维教学结构探究
2021-03-07孙亚莉
孙亚莉
摘要:随着我国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职业院校教学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服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穿于人体起保护、防静电和装饰作用的制品。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及审美要求的协同提升,人们对服装的质量和美观的追求越来越突出。而中职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其目的是培养服装专业基础人才,为服装相关企业所需基础人才提供有效支持。从提升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质量的角度考虑,则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现状问题及要求为切入点,进一步对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服装专业多维教学结构模式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全面提高中职服装专业教学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服装专业;多维教学结构
引言
就目前而言,中职教育如若不顺应市场对中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容易被淘汰于时代潮流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兴起,为中职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方向,不仅可以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创造难得的实习机会,促进学生将服装设计理论知识与实际专业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加快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尖端人才的培养进程,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装设计人才资源。
1“服装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许多学生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在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传授教学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程度也相差较大。除此之外,就许多中职服装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培养目标依然不明确,中职服装院校往往为了节约培养成本而选择将培养目标、学习目标统一化,并没有根据院校学生实际教育情况去制定更符合学生服装设计专业能力提高的培养方案,缺乏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并且在培养人才的定位上,依然对标于过去的社会需求服装设计人才,造成了服装设计人才市场供给资源的失调性和不匹配性。
1.2校企沟通不及时
学校和企业虽然开展了合作,但是由于时间短、距离较远等原因,企业和学校未能及时沟通,因此在教材的建设上出现了偏颇。学校编写教材的老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编写教材的能力,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不够了解,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企业工作人员虽然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编写教材的经验。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校企沟通不及时,给学校的专业性建议较少,导致教材编写出现误差。
1.3学生参与意愿不高
学生对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认识不足,眼高手低现象明显。学生习惯了象牙塔式的培养方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告诉他们现在在实行产教融合的教育方式,他们可以选择去工厂去一线学习实习,很多学生缺乏热情,认为去厂区是“吃苦”,以某学校17级服装与服饰设计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一共有学生50人,愿意参与到学校与服饰有限公司共建的《服装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制造工程师班》的人数只有10人。学生对于厂区是否在市中心、有无双休等现实考量多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
2校企合作下的中职服装专业多维教学结构探究
2.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由于本身学历不高,导致其在学历上与名校学生相比缺乏有力的竞争性。人才市场看重的主要是两点,一为学历,二为专业素养能力。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学历处于落后的情况下,更需要努力打下优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积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服装设计工作相结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成为专业素养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人才,更好地满足服装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学校不止服装设计一个专业,其专业实践资源相对有限,难以为学生搭建资源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致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当将校企合作贯彻融入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中,可以以企业为媒介,为学生搭建资源丰富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尽情将自身所学的设计理论知识具体展现于实际的服装设计工作中,促进学生多样化和全面发展。
2.2鼓励学生设计思维多样化发展
在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往往过于集中于将学生培育成满足服装设计岗位需求的设计人才,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新颖的设计思维,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生的设计天赋。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培育服装设计的杰出人才,而应以小引大,由浅入深,以服装设计为切入点,开拓学生在各个设计领域的天赋,优化创新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原来的单一型人才培育向更能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方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深入发展,培育出全方位、多样化的优秀设计人才。
2.3校企联动机制创新
民办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通常情况下知名企业一般不会与民办二本院校合作,所以在校企合作选择上,院校首先要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尽可能地选择当地标杆、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其次在联动方面,不能依靠传统的形式,例如教师到企业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授课等,可以通过合作企业指导技能大赛、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共同教学等形式,例如学生毕业设计可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不仅限于师资的联动。在教学中,可以双师同台上一门课,也可采取多师制度,例如由一名教授把控整门课程的知识节点,之后采取“教授+青年教师”“教授+企业技术人员”的师资组合,这样教学分工明确,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服装行业,更可以将真实项目搬进课堂,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并轨。其次是构建培养联动机制,要有针对性、分类别地对师资进行培养。民办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资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学历层次较高,理论功夫扎实,缺少一定实践经验的;另一类则是技术熟练,但教授课程单一,缺乏多学科的应用跨界能力。在师资培养中,首先要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薄弱、讲授学科局限的情况,对于偏教学型的师资,要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锤炼;对于偏科研型的师资,要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把科研注入教学,注入课堂,同时要整合师资团队,有方向、有目的地培养,培养师资既有大国工匠的技能,又具备探索能力,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概念,灵活地与社会对接。
2.4加强校企沟通,共同建设教材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编写教材时应当及时沟通,实现校企双方的价值,共同发挥积极作用。为了完善教材内容,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明确企业的真正需求。及时了解就业的要求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企业可以派专人进入学校,为编写教材的老师提供更专业的建议。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材编写,在保证教材内容满足“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保证了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保障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结语
将校企合作贯彻融入于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中,可以有效变革中职服装设计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瞬时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为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一方面可以吸引企业资金的流入,为学生营造优质的教学环境,培育真正符合服装企业需求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企业员工的青春活力,同时也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实现了学生就业与满足企业服装人才需求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宋莉莉.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中职院校服装设计教学探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8):7-8.
[2]唐松华.技能大赛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01):139-140.
[3]赖勤.校企合作中中职服装设计教学多维结构[J].科技风,2020(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