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效果探讨

2021-03-06吴肖洁卫青漫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性骨折骨质疏松症股骨颈

吴肖洁 卫青漫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 101400)

1、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的强度减低而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消耗大,已成为全世界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中绝经后的女性发病率大大增加。

疼痛、脆性骨折和脊柱变形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骨质疏松最严重的结局是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由于骨密度下降、骨的强度降低,在受到轻微的外力下既可能发生骨折,如,摔倒。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39.7%,男性=13.1%),65岁以后的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显著提高(女性=51.6%,男性=10.7%)。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桡骨远端,如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等,近年国内外一直持续报导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与康复的研究。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肌力训练及康复效果

Wolff定律指出:骨骼的生长会受到力学刺激影响而改变其结构,用之则强,废用则弱。合理的肌力训练能帮助骨骼处于良好的受力环境中,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增加骨的强度,有助于骨折患者的康复。肌肉按收缩形式不同可分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速收缩。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部位、时期、程度、患者的恢复情况等采取不同的肌力训练措施,现将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肌力训练方法列出提供参考:

2.1、股骨颈骨折的肌力训练方法与效果

股骨颈骨折是下肢常见的骨折之一,也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属于老年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老年病人因为对该病缺乏认识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需卧床休息,长期卧床又会导致骨质疏松加剧,从而进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加之股骨颈骨折是所有骨折类型中平均临床愈合时间最长的(12周),种种因素导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预后普遍不佳。若骨折愈合不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最常见的矫正关节畸形、恢复行走的措施。不论是骨折术后还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肌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方法,是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

(1)第一阶段。

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复位早期,1-3天,生命体征平稳、疼痛消除后即可开始肌力训练。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保持10秒,放松5秒,每日10次,每次10遍,逐渐增加;“踝泵”运动,即踝关节的跖屈、背伸和足趾的屈、伸运动,特别强调踝的背伸,每日2次,每次10遍,逐渐增加;健侧下肢和双上肢各关节的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或轻度疲劳后停止。术后3-5天起,可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仰卧位小幅度(<90°)的屈伸髋膝训练,每天 2-3次,每次10-20遍,可进行桥式运动。术后6-7天,先进行股内收肌的训练,再训练股外展肌,按照被动、助力、主动、抗阻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行肌力训练,注意髋关节不超过90°,不内旋。

(2)第二阶段。

术后1周,在前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转移能力训练。在下肢不负重的情况下训练肌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在床上进行卧位-坐位和坐位-卧位的转移,为下一阶段的步行打下基础。后期根据患者情况还可利用助行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交替抬起患侧和健侧。

(3)第三阶段。

术后2周,进行助行器步行训练,不负重行走,也可扶双拐行走,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以第二天不感到明显疼痛感为准,之后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加强步态训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直线行走的同时,练习拐弯,2周之后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此期间,不断进行相关肌肉的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4)康复效果。

康复效果的评价一般选用肌力训练前后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ADL、步态分析等指标,也可选择Harris评分,通过康复前后各项评定结果的对比分析肌力训练的效果。罗永中通过研究早期肌力训练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影响,发现经过肌力训练后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改善,而且训练时间越长改善约明显。叶建芳等在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效果时指出经过阶段性的康复训练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达到了87.9%,远高于训练前。郑冰倩等报导经过系统肌力训练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患者肌力、ROM和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

2.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肌力训练方法与效果

骨质疏松症患者胸腰椎骨退变严重,骨密度降低明显,加之受力状态改变,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由于疼痛引起肌肉反射抑制,再加上患者术后长时间制动加重废用性肌萎缩,尤其是腰腹肌肌力下降明显,削弱了胸腰椎的固定系统,导致其稳定性下降,增加了术后固定的难度。其次,疏松的骨质也会影响康复的进度。故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康复尤为重要。

(1)训练方法。

术后6小时以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腹肌肉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感受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疼痛减轻后可进行支腿抬高练习,仰卧位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90°,双腿交替抬高,每日2次,每次10-20遍。术后24小时后,可进行床上桥式运动,仰卧位双腿屈膝与床面呈90°,利用腰腹部肌肉收缩让臀部抬离床面,维持15-30s,缓慢放平,休息30s后重复,每天3次,每次20遍。双腿支撑的桥式运动训练后可以根据患者情况缓慢过渡为单腿支撑,双腿交替进行。术后36小时,可在桥式运动的基础上添加单腿的内收、外展运动,维持15-30s,休息30s后重复,每天3次,每次20遍。所有的训练都在患者可耐受的基础上完成,若患者感到疲劳、疼痛可停止训练;其次,悬吊训练可以很好地帮助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训练腰背肌肌力、稳定关节。

(2)康复效果。

康复疗效的评估,包括一般项目的评定、骨密度评定、生化检查和X线检查,其中一般项目的评定包括疼痛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平衡功能评定等,以及采用腰椎功能MacNab评定标准。梁晓瑜等通过分组研究肌力训练对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发现腰腹肌肌力训练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缓解疼痛、促进康复有着显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伊恕嵘的研究得出悬吊式腰腹肌训练可促进患者术后腰腹肌肌力恢复,改善术后疼痛,以及提升患者骨密度值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3、建议与展望

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基金会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NOF)的《骨质疏松症康复指南》中提出: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骨量、肌力和平衡能力,还可以降低跌倒的风险性。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中,主动和抗阻的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肌力训练除了影响骨密度,还可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肌力、ROM和平衡能力,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有效的运动疗法之一。

猜你喜欢

性骨折骨质疏松症股骨颈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超负荷运动时当心疲劳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的优化方案研究
密盖息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