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全程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
2021-03-06梁洪生曲发玲张艺巍许云帆范照鑫朱国旭朱宇新杨珊珊
梁洪生,张 良,曲发玲,张艺巍,许云帆,范照鑫,朱国旭,饶 旋,朱宇新,杨珊珊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识的深入人心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开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何科学系统地对医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陈小英等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能够对自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受专业、年级、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参与兴趣和意愿较低,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业压力大没有时间、缺乏教师指导以及缺少相应的平台[1]。由于医学生学业繁重,且大部分课程为医学专业课,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其更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不愿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入的了解[2]。同时,医学生就业意向明确,大部分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治病救人,认为没有必要将医学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3]。此外,许多医学生还对创新创业认识有误,认为创新创业就是开公司,是无法就业时的替代选择,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与实践重视程度不够[4]。
1.2 医学院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部分高校认为开设几门课程、参与一些创新创业竞赛、申报几个创新创业项目就是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根本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5]。大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课时少、学分少,且多以网络课程形式开课,教学效果有限,也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4]。同时,多数医学院校没有像综合院校一样搭建“孵化中心”等平台,导致学生缺乏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途径,降低了创新创业兴趣和意愿。这也使得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无法与合适的指导教师进行对接,导致想法停留在初始阶段,无法进一步发展,最终不了了之。另外,医学院校也缺乏对创新创业相关活动的宣传,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兴趣。
1.3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由于医学专业课程繁多,课余时间少,导致大多数医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6]。专业技能、创新技能、团队协作技能、人际协调技能、管理技能等多元技能是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保障[7],但医学院校由于多种原因只重视专业课教学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相关技能[8],大大影响了创新创业的兴趣。
2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2.1 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培养
由于现阶段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兴趣不高,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的培养,深化其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9]。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学术演讲等活动,激发其对本专业领域或跨专业创新创业的兴趣;组织低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等赛事的后勤辅助工作,通过亲身经历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课件中加入创新创业内容,以全面渗透方式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学生假期见习也可做一定规划,使学生充分利用见习机会来开阔视野、开放思想,打破专业的局限。Katharina Fellnhofer 等研究发现,创业榜样对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都有积极影响[10],而创业激情在创业榜样对创业意愿的积极影响中起中介作用[11],Liu Xianyue 等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对创业意向和态度有积极作用[12]。另外,多媒体叙事被认为是宣传创业榜样的有效手段[12-13]。因此,早期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渗透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树立创新创业榜样,都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2.2 创新创业精神培养
由于专业限制,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难以在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同时由于医学专业壁垒高,跨学科创新创业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家庭支持、资源、师资、时间和精力不足,也为医学生创新创业增加了阻力[14]。因此,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伴随其终身的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合的时候把握住创新创业机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2.3 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不能一概而论。如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专业指向强,将来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对病人的需求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15],因此可以依托岗位开展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16];而对于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相对开放,多属于临床医学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常需要将医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产出成果,支持医学的发展,因此可以开展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4 各专业要进行多元技能培养
多元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参与积极性。因此,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还应注意逐步开展相关基础知识及多元技能的培养[17]。除创新创业技能外,专业技能训练也至关重要[18]。医学院校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等资源开设相关技能培训课程,搭建起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桥梁,提升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研思维,以便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个人作用,减少阻力。
2.5 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交流和学习
Blake A Niccum 等的研究显示,美国化疗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主要为积极学习和跨学科教学,其中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本专业外的经验[19]。多学科—问题驱动性研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有益,而该研究需要具备3 个基本要素: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以及高质量的合作[20]。由于专业的限制,医学生不熟悉本专业外的知识,所以促进医学生尤其是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沟通交流很有必要。同时,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可以参考综合性院校建立“孵化中心”等交流平台,或与综合院校联合开发网络或实体平台,加强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合作学习。在线上或线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分批次组织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上课,将不同专业学生分入同一小组,让各专业学生发挥本专业特长的同时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促进沟通交流和思维碰撞。举行各类学科竞赛时,也可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组队参加。这也拓展了医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积累了创新创业人力资源,为跨专业组队创业奠定了基础,也为终身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全程培养模式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分阶段进行。田鑫等构建了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模式[6],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3 个阶段:基本技能储备阶段,创新资源积累、创新技能储备阶段,创新创业实践阶段。但考虑到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余时间少、专业壁垒高以及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应该对培养模式做出相应调整。Mariola Laguna 等研究发现,真正的领导力、员工的个人主动性和员工的工作参与度均可以激发员工创新[21]。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与初创企业相似,其创新力量来自全体人员,因而提高队员的主动性和工作参与度能够有效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Wei Xingjian 等发现人际网络、个人影响力、社会敏锐度、表面诚意等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在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和进行创新实践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可以从提升个人主动性、工作参与度、领导力、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等方面着手,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探索全面全程培养模式。
3.1 低年级阶段开展基础知识教学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大学一年级学生可通过学习创新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等通识课程,同时早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后勤工作等,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并能逐步深入认识创新创业。此阶段以培养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意愿为主,并通过树立榜样等措施开展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从而达到提高个人参与主动性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3.2 中年级阶段开展创新创业相关技能教学
大学二、三年级时可开设医学统计学、医学论文写作等医学科研相关课程以及管理、法律等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在本专业知识学习中,还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阶段应以培养医学生的实用技能为主,以便有能力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22]。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医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跨学科技能训练时,如果短期内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广泛教学、突出重点”的策略。即不以在本门课程教学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医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多了解本门课程,掌握基础和重点内容,在以后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以用促学”,逐步掌握相关技能。
3.3 高年级阶段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四、五年级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托各项学科竞赛、实践训练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相关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高校可适时开展课间实习,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认识;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基础科研训练等活动,对前期所学科研技能进行应用,培养科研及实践能力;最后,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23],从实践中总结、反思、再学习,以此训练领导能力、政治素养和机会识别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此外,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可适当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提高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4 依托现有平台实施全面全程培养模式
4.1 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全程培养模式需要配套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应该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24]。在一年级开设通识性基础课程,培养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并结合各类创新创业宣传活动激发医学生的参与意愿;二、三年级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技能教学以及专业实践教学,尤其是三年级可适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训练医学生熟练应用创新创业技能;四、五年级可以依托学科竞赛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7]。同时,在各专业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全面渗透方式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临床问题、学科前沿启发医学生思考。此外,学校还可将部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设置相应的学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25]。
4.2 依托合作伙伴建立双指导教师队伍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也会限制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医学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Hsin Te Wu 等探索开设由拥有专业技能的教授、行业专家和拥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共同主持的创业实践课程[26],导师和商业管理专业人员提出建设性意见来提高创业团队的成功率,鼓励企业界与学术界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种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不仅可以通过实训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能够加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张金波等也提到可以建立双师型师资,形成有精力、有激情、有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专业型师资和有创业经验、熟悉市场、熟悉政策的合作型师资两大类师资体系[16]。因此,可以建设由熟悉医学专业的临床医生和熟悉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指导教师组成的双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带领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4.3 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共享创新创业资源
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与实践经常出现脱节,医学的临床问题常常能快速反映到教学中,这是因为医学院校通常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或合作医院,具备校企联合的先天优势。现阶段可充分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参加假期见习、课间实习,理论结合实践,从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锻炼实践能力。在假期见习、课间实习过程中,有条件的学生也可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组队,以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资源通常有限,无法给医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6],因而可以利用医学院校的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先天优势,与其他学校开展校校联合,促进各学科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大的助力和更多的机会。
4.4 依托各项学科竞赛建立“临床难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Daniel P McCarthy 等发现临床外科医生常常缺乏创新创业相关基础知识,很难投入大量时间来接受创新教育[27]。而Al Musawi Safa 等则提到医生对病人的需求都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最适合发现并解决问题[15]。因此,笔者考虑可以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平台建立一个由临床教师发现问题、双指导教师带领大学生团队解决的“临床难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以此锻炼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医学院校具有校企联合优势,临床问题也能快速反映到医学教学中,这就为“临床难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临床难点—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即为“临床难点”,可迅速反馈到医学生日常教学中,引起医学生思考。指导教师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以“临床难点”为主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吸引社会低额投资或政府扶持款项。最后团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平台和契机,将解决方案完善为具有可行性的优质项目,并得出初步成果。对于竞赛中表现突出的优质项目,可继续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进一步发展成初创企业,逐步实现成果转化,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5 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助力,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是医学院校的重要目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和医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全面全程教育,依靠现有条件,发挥医学院校自身优势,科学系统地培养医学生,而不是脱离医学进行简单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各专业也具有自身特点,如何结合本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应随着毕业或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应终身坚持,同时医学院校也要提供资源和条件,帮助医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后继续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总之,医学院校应摸索出适合医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