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专业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

2021-03-05冯丽娟宋继梅杨志勇刘芳芳闫友军郎秀婷

广州化工 2021年4期
关键词:化工类协同育人

冯丽娟,宋继梅,杨志勇,胡 鹏,刘芳芳,闫友军,郎秀婷

(潍坊科技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 潍坊 262700)

1 构建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进行的必要性

知识竞争和创新驱动是现代社会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所有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1]。《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2]。化工类专业属于实践性学科,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担负着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鲜血液和科技支撑的重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有关化学的基本理论,更需掌握较强的实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3-4]。特别是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旧动能转换的思想以来,如何推进化工类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化工类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5]。深化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过程紧密衔接地方区域经济,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化工类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趋势。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无法反映现代化工行业的技术水平,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所学非所用”或“所学无所用”;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眼界受课本知识局限,创新能力匮乏,严重背离了高校进行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4-5]。这种情况下,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很难实现。幸运的是,基于Web 2.0的新型信息发布方式不断涌现,物联网、虚拟仿真等新技术逐渐兴起,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互联优势实现教学模式改革,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培养高质量的化工类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契机[6-7]。在这种背景下,借助信息革命的成果构建与新旧动能转换相适应的化工专业协同育人体系就至为关键,而其中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管理便成为最重要的一环[8]。

2 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的基本内容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协同育人过程的智能管理,必须以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当代化工企业对人才及技术的需求,形成一个兼具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的完整体系[8]。其基本构架应当包括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成果和互联网+的课程体系、熟悉当代化工企业现状并具有实际知识技能的师资队伍、旨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础设施及相关管理制度、可以及时有效的将学校、企业、学生、教师信息收集反馈的智能高效响应机制,其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其基本内容如下。

图1 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的架构Fig.1 Schem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innovational practice platform

2.1 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进行产教融合、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的新型化工人才是一个重要目标[9]。这种情况下,学校当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所学即所用或者至少不落后于所用是最基本的要求[10]。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导向,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形成包含传统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虚拟课堂、校企双方科研项目、双方专业技术团队研究成果的新型教学素材。同时进行选课制度改革,增加选修课比重,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所学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为切合,这一过程就需要通过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智能课程管理系统实现。

2.2 协同育人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思想道德高尚、知识功底扎实、教学能力过硬、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师队伍是进行协同育人的基本条件[11]。除此之外,参与协同育人的教师还需要熟知企业的运营流程和规章制度,从而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实习实践的内容是企业或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而在学生尚未有实习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很难完成这样的“大课题”,这就需要教师将企业的技术难题或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形成学生能够操作的实验项目[12]。因而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拥有工程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科研活动特别是拥有研究生经历的老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骨干力量。进一步的,为实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行业、企业中熟悉研发工作、管理工作的人员也是学生实践导师的良好选择。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中便容纳了学校、企业的师资信息,从而实现对人才资源的优化管理。

2.3 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基地

实践场地的选择与建设是构建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的重要一环。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更加凸显,教学场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而是包含教室、协同育人实习实践基地和网上虚拟课堂的全方位立体化教学体系。因此这种实践场地应当包含基础教学实验室、学校建设的科研机构、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网上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各个方面。该模式下,实践基地将不再只是学生满足基本训练的场所,还将成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实现自我的舞台和化工类专业师生进行科研创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窗口。实践场地的使用管理纳入协同育人创新平台中,根据学生实践要求选择场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2.4 协同育人智能响应系统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为适应当代教育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化工人才,必须改变原有的实践环节辅助或者印证理论教学的观念,着力打造以实践环节为主线、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教学为支撑的课程教学体系。这种情况下,任务导向、成果导向、课题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将占据重大比例[13]。特别是在产学研合作进行协同育人时,企业的技术问题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素材,众多学生在解决实际企业难题的学习、实践中实现自我的成长。胡鹏老师在进行《精细化工》授课过程中,就与寿光市富康制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企业,学生实地见证整个精细化工的流程;在学校,教师设立开放性的课题,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流程进行分析;学生便通过与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讨论,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14]。不过,这一过程,参与人员众多,教学方式多样,传统的通信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实时互通的需求,必须建立智能互联的现代化协同育人响应系统。将适用于互联网+背景的课程资源、适应协同育人的人员管理体系、适用于协同育人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适用于项目化教学的流程响应系统纳入一个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

2.5 协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学工作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成果非一人之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情况、思想状态及方案的确立与执行过程等诸多表现都成为教学成果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企业技术实践也会产生企业创新产品等有形资产以及育人经验、创新知识等无形资产,如何对这些成果进行评价,也需要完善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不仅包含最终成果的衡量,更应该包括对学生实践过程表现的测评。评价的内容,也不会仅仅是知识或技术内容,还应涉及思想道德、团队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等劳动者精神的评价[15]。评价人也不只限于教师,更包括团队成员、企业合作伙伴等。依托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可以使这种复杂的评价过程简单化,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6 协同育人成果反哺回归机制

最后,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还应当包含协同育人成果的反哺回归体系。如上所述,协同育人模式下,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多数会以课题设计的形式进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将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教师在协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经验与知识都会不断增长,这些知识、经验反馈到智能化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融合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成为协同教学创新实践体系的不断发展的动力。同样的,学生与企业人员从事实践产生的技术性成果与经验也可以反哺协同育人教学系统,推动该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3 构建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的推广效果

3.1 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为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更由于项目参与人员数量的增加,缩短了项目的研究周期,使教师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而在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对科研成果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必然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2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将信息技术、实验、实习、设计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既可以在生动、立体的虚拟课堂中了解实验过程及化工流程,又能够在理论或虚拟课堂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创新实践课题,将所学理论、技能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应用、训练、升华,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3 学校科研实力的增强

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促使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着力推进教学与实验设施建设和升级,从而使学校具备了应用先进设备与技术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的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也使学院增加了新型项目研发的功能,再加上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必然促进学校科研实力大幅度提升。

3.4 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参与协同育人的企业,一方面可以依托合作院校的科研与人力资源完成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增强本身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由于合作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企业可以招收实践能力更强、知识水平更高的员工,增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4 结 语

构建创新实践平台,以此对协同育人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可以使化工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浑然一体,让学生在生动、立体的学习知识过程中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全方位的培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动产教融合,为化工产业发展和培养适用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猜你喜欢

化工类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产教融合下高校化工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