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1-03-05文/孙利
文/孙 利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收官后,未来几年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石化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工作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发挥央企“顶梁柱”“国家队”的作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中石化保持投入力度不减,保持帮扶队伍稳定,把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开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助力产业兴旺
根据贫困县自然禀赋,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十三五”期间,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0余个,惠及近20万人口,带动5万余人脱贫。积极实施颍上县、泸溪县、东乡县、班戈县种养殖项目,泽库县农业通水工程,岳普湖县贫困户庭院经济项目等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改善产业基础条件。在东乡县,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推广种植藜麦1万余亩喜获丰收,并借助中国石化专业化运作优势,成功打造了“东乡藜麦”扶贫产品,延长藜麦产业链,带动了2000余贫困群众户增收。
中石化立足各贫困县资源禀赋,帮助每个县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品质农业产业,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力争成为地方农业产业的“排头兵”和乡村振兴的标杆,梳理并盘活可继续开发的低效扶贫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采取产业奖补、优先就业等措施,探索推动对有条件的产业由中国石化进行参股经营。充分结合地方资源禀赋,输出中国石化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支持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的产业项目,并配套建立易返贫、致贫人口共享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地方经济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乡村旅游建设为起点,按照专业化运营、带动式发展的思路,持续挖掘地方特色和旅游资源,推进当地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调动社会一流的管理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被帮扶单位的治理能力、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被帮扶单位对产业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未来,在每个定点扶贫县至少打造一所由中国石化援建的且在当地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石化学校,成为中国石化在当地的一张社会责任名片。持续改善教育基础条件,重点抓好教育质量的提升,努力提高重点高中的升学率。
加大教育硬件投入,持续完善已援建学校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硬件条件保持在当地同类学校中的一流水平。加大教育“软实力”投入,制定贫困地区教育工作者培训计划,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脱贫县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捐赠助学行动,搭建中国石化教育爱心平台,动员石化员工及爱心企业积极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助力贫困学子成才。设立中国石化产业扶贫公益金,探索将部分产业扶贫收益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常态化开展中国石化夏冬令营等助学活动,邀请贫困地区的学子参加。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打赢东乡县脱贫攻坚战过程中,中石化无偿投入帮扶资金2.92亿元,完成了70公里的道路硬化,铺设了400公里饮水管道,建设了160座储水池,改造了危房1300余户,布楞沟村56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农村。中国石化重点帮扶的布楞沟流域17个贫困村3102户16952人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755元增加至2019年的590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8.69%下降为零。布楞沟流域从全县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实现了“弯道超车”,流域内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之一。要继续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维护好已建成的扶贫项目,修复受损道路、桥梁及水利等设施,不断优化升级其功能,持续发挥建成项目的帮扶实效。尤其要在以东乡、班戈和泽库为主的西部脱贫县继续实施水利、住房改善等民生工程,补齐短板,持续改善民生,筑牢乡村振兴根基。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及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的边缘易致贫户进行精准帮扶,确保已脱贫户不返贫。同时,对低效利用的老旧扶贫项目进行梳理,盘活低效帮扶资源。充分发挥中国石化2.7万座易捷便利店和员工团购网、易捷商城等线上线下渠道优势,通过建立扶贫产品与贫困群众间的劳务用工、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娃娃的笑脸是希望,是对中石化扶贫工作的奖赏。 供图/中国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