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支撑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1-03-05李宁李军红曹莉萍董建伟施东翔吕金捍
李宁,李军红,曹莉萍,董建伟,施东翔,吕金捍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市 750001)
1 综合医院改革背景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战场,其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1]。由于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医院内部综合改革,还要与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诊疗等工作紧密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医改中难啃的“硬骨头”。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2-4],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对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形成有力支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自治区公立医综合改革试点医院,改革启动前,医院由两家院区1 200张床迅速扩张为5个院区2 630张床,形成了布局分散的多院区架构,最远的院区位于离院本部300多公里的南部山区,结算复杂,5家院区分为4个医保定点单位。急速扩张带来的资源配置浪费、学科优势分散、管理模式粗放及人力资源僵化等问题凸显。2016年8月医院启动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岗位薪酬制度,目标是实现5个院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体化管理,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制度流程发生根本性变化,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紧扣医院改革步伐,互联网传输技术、数据技术、通讯技术进一步优化,切实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在改革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从资源配置、管理、监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信息化支撑改革的路径与实践
改革以岗位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激活医师资源和床位资源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全程管控、动态调配,推进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考核机制、人事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合理化,寻找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实现路径,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形式和模式机制[5]。
2.1 学科统一配置,整合优势资源
改革中,医院原有的99个临床医技科室整合为43个学科,并组成心血管中心、神经中心、骨科中心等16个学科中心,统管各院区。通过信息化技术支持各中心的多院区协同业务,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灵活配置,医生在各院区根据权限跨院区管理病人,学科统一质控。
进一步发挥原有的多院区诊断中心基础,创新形成各医技中心的同质化诊断管理模式。5个院区的90多个病区以及3家社区全部通过床旁心电采集,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心电诊断中心,集中诊断和出具报告,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的病人在限定区域内完成相应的检查,患者在社区佩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利用自助设备或手机端获取报告,从而减少聚集和交叉感染。融合区域影像和三维后处理功能,建立区域三维影像后处理云平台,全院各院区、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影像传送至平台上,进行数据标准化转换和三维后处理,实现疑难影像的远程高级别诊断。探索多院区物流配送检验及病理标本,分院区只保留基础检验项目如尿常规、血常规,其余项目的标本经物流配送后统一诊断,患者从任意院区的自助机或手机上查询报告。不仅实现设备集中、人员集中,解决了诊断医师不足的问题,降低运行成本,降低标本污染的风险。
2.2 资源统一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改革前,各院区专家资源分配不均衡,设备利用率有高有低。通过建立挂号和检查资源统一管理信息化平台,由预约随访中心应用和运行,统排全院门诊,统管各院区号源和超声、放射等检查资源,进行全时全程全科预约,并均衡调配各院区门诊资源,从而使得院区重点专科门诊各有特色,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设备。基于信息化外联平台构建多院区统一支付和对账体系,实现了多渠道统一支付、多医保定点单位统一对账、多个院区信息和财务统一监管的三统一。
床位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建立床位预约信息系统,将原来由科室和病区管理的床位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调配。创新信息系统架构和流程,使得改革的两种关键运行模式落地运行。一是医师组织模式,实施医护分开,激活医师资源,探索277个医疗医技诊疗组在各学科基本运行规则,建立病人随着床位走,诊疗组随着病人走的新型诊疗服务机制;二是护理病区模式,实施科床分离,激活床位资源,推行以疾病为主的专科病区向护理病区转变,除儿科,妇产科、ICU等特殊学科外全院床位向所有学科诊疗组开放,通过系统监管床位使用情况。
建立物资药品集中采购和配送体系,用信息化平台统一调配。成立物资采购中心,物资和药品集中配送,撤销各院区及科室二级库房、小库房,全部集中管理。根据大数据测算后,在物资管理平台上设置物资和药品的高低限,超过限值产生申请单,利用全程条码化追溯高值耗材的使用环节,从流程和数量上管控低值耗材和办公用品等不同类别的物资。
2.3 全方位监管,发挥技术优势
建立全院安防监管中心,由人防转变为技防。将所有摄像头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在平台上可调阅各院区、各区域的实时影像,在急诊科、ICU等重点部门实行警医联动,与属地公安部门监控对接,一键报警,提高处置效率。
建立统一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利用信息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360度展现患者的就医记录,不仅在各院区内流动的数据共享,而且与院外就诊记录形成可统一调阅的医疗健康档案;全院统一质控,按中心和学科规范病历模板和临床路径;建设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覆盖14大类不良事件,全流程进行PDCA管理;建立全院监管医疗质量与安全平台,纠纷和投诉全程记录和追溯,术前谈话全程录音录像,由社会工作部监管。
完善全院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对主机房和各分机房的动力环境、网络和服务器运行状态动态监管,任何一个院区的网络或动力环境参数出现异常,都会自动预警,为业务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2.4 合理构建考核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
公平、公正、科学的运营指标和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可以将医疗质量、成本、费用、资产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员工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积极性,促使医院达到高质量、高标准和高效率,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6-8]。利用运营决策管理数据平台,形成新型绩效考核体系,一是打破传统的院—科两级管理,实行学科一体化管理和院—科—诊疗组三级管理;二是打破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的院科两级绩效核算办法,建立院—科—诊疗组—岗位四级考核体系,医护核算分开,实行综合绩效和单项绩效相结合,月度绩效和年度绩效相互补,医护分开独立核算的新机制。
依据国考55项指标、等级复审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医院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在运营决策管理数据平台上形成绩效指标数据集,以不同维度、不同颗粒度对基本运营收入、临床服务、用药、疾病和手术等分析,并通过移动端发布基本指标,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院领导、科主任和普通员工按天、月、年可以收到来自于不同方面的数据,包括医院、学科的运营数据,质量基本指标以及各类提醒等。
3 信息化支撑改革取得的成效
3.1 加速综合改革的发展步伐,不断深化优质服务
从学科组织架构、运营流程上,由于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实现了各学科中心在多院区的统一管理和高效运行。临床学科利用信息系统,共享各院区数据,多学科协作,实现优势力量均衡分配、特色化发展,使得改革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作用,深化优质服务,不断拓展对外服务渠道,线上开通问诊、复诊、居家监测等,改革后自助服务功能从3类增加为6类,自助服务比例提升51%,门诊预约诊疗率增加35%,线上诊疗服务方式从3个增加为16个,线上支付比例提升36%,医院不断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和完善功能,患者体验及满意度得以提升。
3.2 医疗质量、收入结构等各个指标上的提升
改革后,启动电子病历的全流程质控,设置23个系统自动质控点,提高了科室质控效率,科室质控率从不足30.00%达到92.30%。用药前、中、后全流程信息化管控,借助于处方点评信息化平台,处方点评比例由0.18%提升到4.20%;利用系统的权限管理,实现了完全的合理用药审查、处方前置审核、抗菌药物分级管控和手术级别分级管理,检验检查危急值的100.0%上报和闭环管理,医疗质量全面提升。
2019年,医院总诊疗人次225.5万例,较改革前同期增长34.23%;出院患者9.88万人次,较改革前同期增长14.90%;住院手术台次4.03万人次,较改革前同期增长37.34%;平均住院日9.04 d,较改革前同期下降13.96%;医院门诊次均费用281.79元,较改革前同期下降5.27%;住院次均费用13 392.73元,较改革前同期下降2.39%。实现了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生回归看病,本职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三个回归。
3.3 建立全面量化考核体系,医务人员薪酬得到改善
基于绩效考核系统和数据管理平台,建立了全面的绩效指标体系,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考核指标和监测指标相结合,医院综合目标管理指标共134个,其中定量指标109个。监测性指标如人次数、费用相关比例、三日质控率等共46个,直接由信息系统提取,考核分解为日常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改变了以往集中考核费时费力的状况,提高考核效率,也增加公平性。
2019年,在职人员薪酬均较改革前增长45.56%,其中医疗岗位较改革前增长65.58%,职工对于新的岗位薪酬制度满意度由改革前的10.00%提高到86.00%。新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导向,充分调动了人员积极性,基于信息化的考核体系和考核结果完全公开,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统一标准发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岗同薪同待遇,提高了收入分配科学性和公平性。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公立医院指明了公益性发展方向,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确立了实现公益性的具体路径[9-10]。信息化支撑下的综合改革,实现了医院的四个转变、三个提高、一个回归,即在运行模式上,从扩张型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型建设模式,提高医疗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在发展方向上,从数量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增长模式,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在绩效考核上,从以经济指标为主转向技术服务,提高质量服务,回归公益性。随着改革的推进,利用大数据工具不断进行科学评价和改进,巩固改革成果,将综合改革推动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