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育研究2020年度报告
——基于2020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历史教育论文的分析

2021-03-05徐赐成沈琰琰

关键词:教与学史料学科

徐赐成,沈琰琰,盛 刚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以下简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0年转载的历史教育研究论文91篇,占该刊全年总转载文章177篇的51.41%。其内容反映出2020年度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突出成果、鲜明特色和发展趋势,集全年历史教育研究成果之精华,对历史教育实践与研究具有明确而积极的指导和定向作用,有力推进了新时代历史教育研究的学科化、专业化和学术化发展,有助于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一、2020年度栏目设置及转载文章统计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践需求和研究趋势,栏目文章内容反映成果水平和要求。对刊物栏目作以微观分析,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一)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的历史教育研究相关栏目有22个(详见表1)。其中,“教学研究”“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学科视点”和“教材分析”栏目转载的论文数量均达5篇及以上,涵盖了历史课程实践策略、历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教学要素,聚焦了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凸显了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所选文章都能切合历史教育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积极观照统编教材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困惑和有益探索,提出以主题教学、史料教学和在线教学为切入口的解惑路径,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课时教学目标的拟定问题。

表1.栏目设置情况

(二)源杂志论文转载与刊物栏目特点分析

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的历史教育研究论文源自21种期刊。其中,《历史教学(上半月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刊)》《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问题》被转载的论文共计53篇,占年度转载量的58.24%。其中,对转载文章达3篇以上的刊物(见表2)、各刊入选文章达两篇以上的栏目统计,发现中学历史教学4大专业期刊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历史教学》注重“学科视点”的引领和“教学策略”的落实问题,对历史教学实践的关注比较全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文章在“教学设计”方面见长,体现其注重实践的特点。除此之外,《课程·教材·教法》侧重“教材分析”类文章,反映其刊物的功能和特性。《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在关注基础教育的大学学报中特色鲜明,贡献集中于“学科视点”。由此可知,历史教育类主要刊物各具特色,《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选文上根据各源期刊办刊特色与之呼应,有效发挥了历史教育期刊的综合效能,共同引导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同时,对中学历史教师的阅读也能起到明确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动与引领历史教育研究质量和水平提升。

表2.源杂志转载论文情况

(三)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及核心作者情况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0年转载的历史教育研究论文中,第一作者分布于13个省级行政单位(见表3)。其中,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江苏、陕西、山东、广西等地的历史教育研究论文被转载量较多。与2019年相比,地区间转载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北京位居榜首,浙江、广东、上海、陕西等省份转载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省份对统编教材实施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注程度。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年度核心作者(仅据第一作者)看,转载2篇以上者多为高校或研究机构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业研究者在历史教育研究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上具有引领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育2020年度研究热点及主要进展

历史教育研究在较大程度上是实践研究,与历史教育实践改革发展密不可分,自然以研究实践和改进实践为本。因此,202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表3.第一作者地区分布汇总表

(一)2020年度研究热点及主要观点

1.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有效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是新时代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有29篇转载论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关键词,着力从“教”“学”“评”等层面对素养培育予以系统研究,在化解课程改革与实践疑惑上有所突破。

其一,从教师“教”的层面探讨核心素养的落实。张玲俐、鲁东海指出,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历史解释必须遵从客观事实,既存在“硬性内核”,也具有“弹性外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把握(《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0年第3期,后文凡引自该刊的文章仅标注期数)。陶裕、何睦以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思想史教学为中心,探讨影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主要因素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第7期)。赵玉英、郎文涛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理解,提出通过教学目标的表里结合、教学过程的史料实证和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素养培育(第11期)。

其二,从学生“学”的层面探讨核心素养的习得。戴晓萍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教育的本质:一是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鼓励学生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三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加以说明(第7期)。姚晓岚从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视角,以岳麓版选修教材中“戊戌变法”一课为例,提炼出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化、情境化、任务化和活动化的“四化”策略(第8期)。朱可从培养学生的“史学逻辑”角度,提出历史学习的关键在于形成精准的历史理解、严谨的历史推论和理性的历史认识,以期在核心素养培养上聚焦实践操作(第9期)。

其三,从教师“评”的层面探讨核心素养教学成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构建基于素养培育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师生交互式历史学习新模式,在教学与评价中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历史学习与感悟中生成学科素养。徐奉先基于核心素养要求,指出历史高考评价体系应遵循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营造“呈现问题的模式和背景环境”的试题情境,引导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改进(第2期)。黄牧航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研究,打通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情境活动”三者的关系,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模型,丰富了历史学科的测评理论,为历史学科命题提供了一套简易的操作方法(第1期)。他还通过对史观与史学、能力与素养、情境与材料、材料与史料、专题与主题、理解与解释六组概念的辨析,夯实命题研究理论的基础,深化对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的认识(第11期)。

其四,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探讨核心素养培育总体方案。於以传通过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化分解,按照分类、分层和分配三个步骤,明确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在关系、达成载体和实施路径,为有效的“教—学—评”提供了切实的行动指南和精准的操作要领(第5期)。冒兵、沈为慧从目标要素与结构、目标匹配与分层、目标表述与特征三个层面探讨核心素养取向的历史教学目标构建,明确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把握课程改革精神和历史学科特质,重视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标准,科学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核心素养目标(第10期)。

2.对历史课程的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

课程是学科教育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中学历史课程历来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并把教材改革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路径。近年来,统编历史教科书逐步推广,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涉及统编教材研究的文章有27篇,着力化解教材使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困惑,强化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研意识。徐蓝全面分析了统编教材实现课程要求的具体做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编写指导,融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概念,进行编写体例的创新;通过对教材正文的历史讲述,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创新设计功能性辅助栏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七大教育主题(第1期)。於以传总结了上海地区试教试用统编教材的教研经验,提出具化思想方法目标、把握课程内容主旨、强化过程揭示内涵、立足单元设计汇集教研集体智慧,系统讨论统编教材的教学落实问题(第1期)。何成刚、张克州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后问题探究中的史料为例,探讨教材史料的挖掘与拓宽,发挥教科书的课程实践功能(第2期)。郑婷婷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探讨如何破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第5期)。晏绍祥从教材编写、课程体系的视角分析了世界历史的“世界性”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并就史料阅读等辅助栏目的助教与促学功能进行了具体的阐释(第10期)。胡文根和胡军哲等人则从初高中教材教学衔接角度就课程整合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第9期,第12期)。

3.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加聚焦基本问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论文看,2020年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三大重点:

其一,史料及史料教学研究。史料教学包括史料的选取、呈现及运用三大环节。关于史料选取问题,汪茉莉基于统编高中教材中的“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案例,提出史料应用策略:史料实证、史料整合、史料活化、历史解释(第4期)。这种“就地取材”式的史料选取策略为合理化解统编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指明了方向,有助于解决当下某些课堂教学中史料泛滥成灾的问题。关于史料的呈现,李诗海、于少华指出,数据史料可以通过文字式、图表式、图像式等方式呈现,不同的数据呈现方式除视觉效果不同之外,其适用范围及侧重点也迥然不同,恰当的数据呈现方式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第2期)。在史料的有效运用方面,黄侃指出,落实“史料实证”的首要问题是“能证明吗”,其次还要解决“怎么证明”,最终应当回归“为何证明”(第5期)。陈德运、赵亚夫就“如何通过史料达成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指出学生研习史料应抓好阅读、问题、思维三个关键环节(第6期),并基于史料阅读、问题设计、历史思维等要素,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史料研习模型,突出“问题性”与“思考性”、关注“过程性”与“活动性”、看重学科的“人文性”、突显史料的“生命性”(第12期)。张耕华从“注重提取史料的另面信息”和“采用补充史事另面的史料教学思路”两个方面为中学史料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第6期)。唐黎明提出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五原则:求实,即要多用原始史料;求准,即要遴选典型史料;求新,即要更新陈旧史料;求活,即要活用乡土史料;求丰,即要积累史料来源(第6期)。徐刚指出问题设计是基于史料实施教学的核心环节,问题设计的效度、深度、梯度和适度直接影响史料运用的质量和品位,基于史料的问题设计应遵循层级性、生主性、冲突性、深刻性和开放性五个原则(第7期)。吕亚虎从传世文献史料和出土文字史料的运用两个方面,主张将各种文字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10期)。张汉林、邓敏指出,史料信息由显性、隐性和概括的三个层面构成,具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实、观念、意图、内容、形式和价值九个要素(第11期)。

其二,概念教学研究。历史概念是统摄主干知识并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更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培育的切入点。2020年度概念教学研究的特点是基于新的课程内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齐头并进。刘道梁以教育哲学的认识论、知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基本原理作为解释工具,概要性地阐述历史概念的形成,揭示历史课程改革的内应和外驱力量(第2期)。李凯通过研究教科书内容,提出在细碎历史信息和主干知识中建构“大概念”,以化解历史教学实践难题(第4期)。方美玲阐述历史学科的大概念与基本概念、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论述历史学科大概念的教育价值(第9期)。韩海林围绕希腊民主制度复习教学,从构建、解析、理解和运用四个层面探讨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第12期)。

其三,主题教学研究。《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第8期开设“主题教学”专题,并通过“编者按”强调主题教学是“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整合进而施教的方式”,目的在于“推进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落地”。该专题精选4篇文章,陈志刚、杜芳根据学情与课标,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之间的关系,讨论基于主题教学的统编高中教材内容整合路径。赖香以人教版必修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单元复习课为例,探讨应用“主题教学”策略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实践方法。柯玉艺以岳麓版高中历史“西学东渐”的教学为例,示范运用主题教学梳理纷繁知识的教学实践。相较而言,李峻和张敏霞将主题教学、跨单元教学、大概念与活动课进行整合设计,并制定具体量表以指导教学过程,在研究方式和立意上更具突破性意义和指导价值。

4.对教师与学生的研究更加注重实践性

“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基本定位,在实践中则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提升教与学质量的核心理念。王成瑭主张通过听评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和推动教学研究发展,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第3期)。张克州、何成刚建议从六个方面培育学生的语境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外联系的语境中学习历史;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阅历把握人物的思想观点;动态把握关键历史概念;关注制度政策的产生及运行;了解史料的形成概况;弄清不同解释的不同立场(第4期)。陈建云主张通过史学阅读提高教师理解课程目标、把握课程内容和变革课程理念等要素在内的课程能力(第8期)。

(二)2020年度历史教育研究新进展

1.注重深化历史教育价值的研究

历史教育价值是历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终极追求,其根本价值是对人性的丰富和完善,“人性,即作为思想的心灵的自然状态,具有历史性的本质而且完全在历史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2],对其探索研究也就会随时代发展而无穷尽。王德民基于历史学的学科功能分析,重点探讨历史教育的历史性价值与当代历史教育价值,重申“历史教育所倡导的人文教育、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价值(第12期)。郑林从历史学科、历史观、历史研究关注的问题、历史研究的方法四个方面探讨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以具体“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10期)。李卿通过分析“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记述”,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以发挥历史教育独特而重要的育人功能(第1期)。

2.注重基于实践问题的理论思考

历史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进而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对立而难以有机结合。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教育实践问题日益复杂,甚至需要建立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历史教育学来系统解决,因为“它着眼学校历史教育的全过程,这个整体性自然涵盖历史教学的全过程”[3]。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首都师范大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历史教育学”,所涉及一级学科有教育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4]。那么,重视理论、运用理论和建构理论就成为提升历史教育质量的必然。

2020年历史教育研究成果中,初步显现出注重基于实践问题深化理论思考的倾向和追求。例如,陈志刚、王本涛为解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问题,主张将深度学习理论与历史学科素养目标和历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围绕高层次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进而落实以问题为中心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核心素养。”从而将理论转化成为便于操作的“问题解决”过程,使历史教学过程有了理论追求的意味(第1期)。姚晓灿将深度学习、高考复习、核心素养培育等相融合,以期改进高考二轮复习成效,发挥高考备考的综合育人功能(第5期)。

3.注重针对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历史解释”“主题教学”“史料教学”“概念教学”和“教学目标”等是近二十年来历史教育改革中的基本问题和抓手,有效推动了历史教育实践的进步,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入了瓶颈阶段难以突破。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核心素养”研究统领下,设置相应专题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从相关成果看,注重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索在实际解剖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实践操作要领和理论运用策略。如,注重从“原理”“解读”“目标”“原则”等方面对“史料教学”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侧重探讨“三维目标”与素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路径,以深化“教学目标”问题研究;注重结合统编教科书内容对“主题教学”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4.注重高考试题及评价问题的探讨

高考试题研究一直是历史教育研究的热点,2020年的《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侧重于高考试题考查方向、试题的结构和质量、高考命题与“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落实等问题进行探讨,反映出历史高考试题及其研究要把命题、教学和评价与教育目标、学科素养相结合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方向。此外,郭兴刚探索通过设计“历史简释题”将活动课、学科素养培养和评价改革等相整合的教育思路(第1期),钱洪潮对历史选考题特点及其命制要求的讨论(第7期),也为发挥历史试题的教育教学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趋势展望

展望是基于现状的希冀,也是对历史教育研究基本问题的一种积极态度,更是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成果所带来的信心,希望2021年的历史教育研究能更进一步。

(一)历史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效有望提高

相较之前,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成果在理论探讨上更加用力,特别是将理论运用到案例分析、实践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显现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和谐共进的趋势。例如,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片面、孤立理解单个素养的情况——唯物史观素养培育的“僵化”、时空观念要义解读的“窄化”、历史解释在实践中的“泛化”、对史料实证内涵理解的“表层化”和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标签化”等,进而出现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割裂式陈述,在学业评价中对评价目标的单向界定等问题。2020年的研究成果显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核心素养进行系统研究的趋势,如果能够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深入阅读,来深入理解“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的基本内涵,必将助力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统编教材课堂教学研究将成为焦点

如何教好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教学实施的难点问题怎样解决?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如何落实?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现实的问题。目前的教材和教学研究,依然难以切入问题本质。我们的“教材观”依然存在问题,普遍视“教教材”为畏途,舍近求远地搜集“史料”,千方百计地“印证”某些观点,对丰富的教材资源视而不见。拿统编教材辅助栏目而言,就可以按单元分栏目汇总,然后依“标”就“本”地进行取舍运用。再如,究竟怎样理解“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它是教学问题还是教材本身的问题?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解决?如何理解《中外历史纲要》中“纲”和“要”的内涵?如何做到提“纲”抓“要”?辅助栏目中是否存在拓“点”成“线”之内在逻辑关系?如果有,又该怎样编“线”织“网”,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里的“纲”“要”“点”“线”“网”都将会成为历史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点。

(三)新高考视域下学业评价综合研究将是难点

2020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有“专题: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全文转载4篇,加上“观点摘编”和“相关题录”,共有11篇研究成果,这彰显了在高考改革过渡和深化时期对于考试评价研究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历史教育在“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具有独特作用,改进和完善历史教育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将历史高考评价改革与历史教育过程评价结合起来,是目前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

(四)历史教育研究基本问题将呈现新趋势

首先,以统编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实施为动力来进行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近二十年的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由最初的一般原则、程序研究,发展到近年来的针对教学内容变化而展开的主题、史料、情境等实践研究。目前面临两个瓶颈:一是如何化解统编历史教科书的“纲要性”,二是如何将相关理论和理念融入实践过程。而如何设计并实施好统编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教学,作为目前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必然要求历史教学设计研究有所突破。其次,以“高质量”的历史教育为追求来开展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具有评鉴和导航价值的教育评价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近二十年来的教育研究热点。目前,课标修订、教材统编、高考改革和综合评价改革研究是历史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第三,在疫情背景下重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整合的研究。伴随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育一直是研究热点,“疫情”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变得迫切而又自然,但历史教学该怎样面对,未来的历史教学究竟该向哪里发展,信息技术怎样作用于历史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问题都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并得到有效解决。

总之,2020年的《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对于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多元,还有不少突破,呈现出新时代历史教育研究的新气象,这必将推动相关研究更为广泛与深入,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与学史料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楷书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与学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史料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