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1-03-05吴超郭芙蓉苏桂华
吴超,郭芙蓉,苏桂华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科,新疆 喀什 844000)
乙肝是目前我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在青壮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但由于慢性乙肝病程长、症状轻,许多患者在感染乙肝后未及时采取治疗,也未合理调整生活习惯,进而导致肝功能进一步出现损伤,随时间推移渐渐发展成弥散性病变和肝硬化[1]。肝硬化患者其免疫功能在患病后会出现显著下降,长时间的炎性状态也会进一步引发肝纤维化和其他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因此,及时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开展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4]发现,益生菌疗法对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肝硬化并发感染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分析益生菌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10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5]:(1)经诊断符合2015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制定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有肝功能异常病史;(3)具有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典型症状;(4)临床资料完整;(5)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1)近期消化道出血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同时患有可能引起肠道功能损失的其他疾病者,如糖尿病;(4)近期有明显感染病史者;(5)病例资料不完整;(6)依从性差。观察组患者28~65岁,平均年龄(44.32±6.50)岁;病程9个月~5年,平均(2.27±0.85)年;男性31例,女性19例。对照组患者26~69岁,平均年龄(43.63±6.82)岁;病程10个月~6年,平均(2.66±0.87)年;男性32例,女性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治疗方式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即常规保肝、营养支持、护理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选择的药物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次/d,3片/次。
1.2.2 测定肠道菌群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新鲜粪便留存在粪便盒中,在-70 ℃的低温中保存待测。检测时,在0.5 g的新鲜粪便中加入1.5 mL的无菌NaCl溶液,按照10倍稀释法分别稀释为10-1、10-3、10-5、10-7和10-9溶液,在上述溶液中各取50 μL在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厌氧菌(双歧杆菌、嗜酸杆菌、梭菌)采用抽气换气培养法进行培养,时长48 h;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则在35 ℃的孵育器中进行培养,时长24 h。选择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对肠道菌群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单位表示为每克粪便湿重中菌形成单位的对数值。
1.2.3 测定肝功能、炎症因子、NK细胞、外周血T细胞以及血清内毒素 治疗前后,在两组患者空腹时采集其肘部的外周静脉血5 mL,设置3 000 rpm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出上清液,并放置于-40 ℃的冰箱中保存。所有的测定操作均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过程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炎症因子水平(IL-10、TNF-α)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使用上海伊华临床医学科技公司的试剂盒,用改良鲎试验法对血清内毒素水平进行检测;采用FACScan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4和NK细胞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包括双歧杆菌、嗜酸杆菌、梭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ALT、AST和TBIL);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IL-10和TNF-α)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水平(CD3和CD4细胞)。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嗜酸杆菌及梭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肠道菌群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T、AST及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及TBIL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0、TNF-α及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0、TNF-α及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K、CD3及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K、CD3及CD4水平均显著上升,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K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水平比较
3 讨论
健康人的肝脏能够清除来自肠道的内毒素、酚类、假性神经递质前体以及真菌等各种毒素和病原菌,但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通过细菌易位,肠道细菌及代谢物会进入肠外器官[6-7]。有研究[8-9]显示,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紊乱,且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肠道屏障受损会促进炎症因子释放,破坏机体免疫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生活质量。
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表现为需氧菌增多,厌氧菌减少,即有益菌含量降低使得有害菌比例上升,促进患者体内生成内毒素,毒素代谢能力降低,导致患者肝功能受损[10-11]。益生菌中含有多样菌群,本次研究使用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的主要成分是双歧杆菌、乳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及粪肠球菌,可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还可调整肠道菌群,帮助肠道稳定,实现肠道菌群的平衡[12-13],达到改善肝功能的目的,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健康人体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既可防止病菌感染,还能够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抗感染能力较强,但是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发生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中的CD3和CD4细胞比例显著失衡,CD4细胞比例下降[14-16]。而益生菌可使B细胞抗体能力增强,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这一功能与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有关。有研究[17-18]显示,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IL-10及TNF-α显著高于正常者,内毒素表达较多,并可通过信号途径促进因子合成,而益生菌可通过肠道菌群的有效调节,缓解机体的炎症状态,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嗜酸杆菌及梭菌含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则显著较低;在肝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的ALT、AST及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NK、CD3及CD4水平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则显著较低。
综上所述,益生菌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治疗中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加,还可促进炎症因子水平的表达,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