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民俗学视角下婚俗中的礼数

2021-03-04胡亚楠郭崇林

关键词:婚俗日常生活

胡亚楠 郭崇林

[摘 要]民俗事象视角下的婚俗研究多集中于挖掘婚俗的起源、变迁以及历史文化意义。在实践民俗学研究视角下,更多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民俗进行整体研究,同时关注民俗实践主体的存在。通过对陕北南部富县近县城地区的婚俗研究,发现婚礼过程中实践的个人之礼是婚礼得以顺利举行的基础。现代社会下“礼数”在作为人与人交往之准则时,在婚礼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来源,一种来源于传统价值观规束下的以親缘、地缘为基础建立的“礼数”;另一种则是以现代平等尊重观念为道德准则建立的、广泛存在于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中同的“礼数”。生活中人们在坚守传统之“礼”的同时,对于新“礼”并没有体现出极大的抗拒,并试图将其合理化,“位置”便可以体现出人们对“新礼”与“传统之礼”的一种调和。

[关键词]实践民俗;日常生活;婚俗;礼数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6-0047-07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简介]胡亚楠,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郭崇林,大庆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间叙事与民俗文化。

一、田野调查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概况

本次田野调查点是陕西延安市富县,古称鄜州,位于延安市南部。该地区在地貌上属于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境内多原,形成以海拔1390.3米的北道德照八寺高地为“手掌”的“五指”原面:“拇指”太安原、“食指”钳二原、“中指”羊泉原、“无名指”北道德原(亦称柳池原)、“小指”雨家原。洛河以东有交道原,葫芦河西南有寺仙原和南道德原。富县县城地区由茶坊、北教场、南教场、沙梁主街四个部分构成,按照上北下南的方位,茶坊在东边,沙梁主街在南北教场中间,北教场后依太和山,南面有楼梯直登南天门,远看道观群卧在山顶,县城四面环山,在西北方向有一宝塔山叫开元寺塔。富县地区不是典型的陕北地区,口音上偏于关中口音,农村以前房屋结构受延安北部地区影响,以陕北窑洞为模板进行建造,前面和内部用砖墙筑起,外部依旧是土窑模样。现今时代发展下,农村地区大多是平房并仿照楼房的布局,混凝土与全砖铺筑,房屋正面贴白色瓷砖间或花卉、镇宅兽样式的墙砖。房屋布局则仿照楼房的布局,在保留火炕的基础上,将房屋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客厅、卧房、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院子内部开辟菜园,侧面修建车棚,宅基地够大的情况下一般会在院外侧面栽种树木。县城居民则都是购买地产开发商设计好的楼盘,在房屋装修时有些家庭会在侧卧室修建“不用烧火的火炕”。富县地区与洛川县相邻,原上以种植苹果为生计,村民几乎家家有果园,所以很少有外出打工的人群。

2020年5月1日是笔者第一次作为新人亲友来富县参加婚礼,这里婚礼所展现的样态拓新了笔者对于现代婚礼的认知。随后2020年到2021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笔者三次前往富县进行婚礼调查。富县地区的婚俗所展现出的鲜活特质,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融,真实的展现了该地区的民俗生活,因此本文从实践民俗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富县地区婚俗中的礼数。

(二)研究方法

近年来民俗学学科倡导从民俗事象的研究转向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吕微、户晓辉等从哲学立场给予这一民俗学科转向以理论支持1994年高丙中发表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将目光望向了“生活世界”,提出除了民俗文化事象研究,民俗学还存在着另一种学术取向即民俗整体研究,由此提出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民俗与人生的关系,将民俗主体请回民俗学视野中,采用田野作业的方式发挥自己的全部感觉,把握扑面而来的复杂整体。之后许多学者相继回应高丙中的学术主张,就民俗的整体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吕微回溯到康德的哲学立场,通过对民俗学学科的历史反思,谈及由于中国现代学术在整体上没有经过康德所说的理性自我的批判性检验,因而导致民俗学对自身学术理性的性质在认识上模糊不清,最终走上了一条用理论理性的方法实现实践理性的目的的悖论之路。其认为只有还原到学科“理性”的理性整体中才能够以“哲学意味和建筑学意味”的方式将其推导出来,否则认识会发生偏颇。由此推导出民俗学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有三种学术范式:理论理性的研究范式、一般实践理性的研究范式、纯粹实践理性的学术范式,而后两种是两种“自由”的实践民俗学。对于实践民俗学中所倡导的“日常生活”、“生活世界”理念,吕微更近一步分析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是指先于科学世界并作为其前提和基础的未分化的、主观相对的、日常意见(直观经验)的周围世界和观念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则是在原始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由先验自我的纯粹意识在受理论知识影响的条件下,所构造的主观—相对的实践视域的意见世界。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读<歌谣>“两个目的”》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户晓辉进而言明生活世界不等于日常生活,其是日常生活的先验基础,由此实践民俗学所倡导的日常生活研究从康德、胡塞尔的哲学立场上获得了理论支持。户晓辉:《实践民俗学的日常生活研究理念》,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同时刘铁梁提出民俗学为感受生活的民俗学,是注重民俗实践主体的民俗学刘铁梁在《感受生活的民俗学》一文中指出民俗作为交往的语言和和手段最丰富和最充分地凝结了当地人心心相通的生活感受,所以才成为我们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的核心对象。民俗联结每一个人的生活故事,成为人们彼此交往的纽带,所以民俗才体现出生活的整体性。而民俗学者是通过模式化的民俗来感受生活,因此在进行研究时要注重民俗主体的感受和注重个人叙事,以此写出交流的民俗志。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载于《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尹虎彬就这一转向也发表文章,认为民俗学科转向是从“科学的”民俗学向“实践的”民俗学。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实践民俗视角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在田野调查时注重个人叙事,写出有温度的民俗志。对于民俗志书写时采用描述的方法,“以往的民俗书写几乎都是“概述”,而非描述,不论是仪式过程,还是民俗场景莫不如是。“概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分析范式。”同时“民俗学者的任务不是思考游戏和定义游戏,而是参与和描述游戏[1]。”同理在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视角下,民俗研究者的任务不是思考和定义民俗,而是参与和描述民俗。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手段,后期论文撰写则以描述为主要书写方式,以实地参与所得观点构筑论文写作板块,打破论文框架的提前设置,以此来揭示富县地区婚俗生活中的礼数问题。

二、讲礼数:实践的对人之礼

这不是第一次来富县县城了,短短一年时间里一共来了四次,这第四次到达笔者已经轻车熟路,坐动车从西安站出发两个半小时到达富县东站,在距离车站不到十分钟的地方就是县城,到的时候是9月7日下午三点出头。九月陕西多雨,这几天全省各地才开始放晴,富县县城位于交道原与羊泉原中间,县城两面是连绵不断的小山。小李和新郎小张是高中同学关系很亲密,所以这次小张婚礼他是自愿回来帮忙的。富县婚礼持续三天,也就是说今天已经算是婚礼的一部分了。小张早上去送了肉富县地区婚礼一般三天,在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去给新娘家送肉,以前的礼俗是送一件肉或者两袋面或四袋面,给女方家办酒席用。现在不太送面粉,基本只送猪肉了。,现在打算去原上给新娘家送无烟煤,明天家里要招待客人,没有煤的话做不了饭。笔者和小李是来得较早的,因着小李的关系笔者自动被归纳入了同学(帮忙人)范围,这个同学还区别于大学同学、普通关系的同学,基本上算半个家里人,所以婚礼三天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笔者和小张的好朋友们也要尽力扮演,就像小李说的:

“他结婚忙得很,肯定没时间照顾同学,这婚礼得招呼好,不然的话很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结婚结的绝交的不是没有讲述人:李杨博,生于1993年,本科文化水平,工作于西安,父母现居住在富县县城;讲述时间:2021年9月7日晚上散席后;讲述地点:李杨博家里。。”

“这结婚么,礼字在前,你要讲礼数、懂礼,不然别人会笑话你。”讲述人:李杨博,讲述时间:2021年9月8日12时30分;讲述地点:北教场小张家小区附近陕北特色饸饹馆门前。

这是小李告诉笔者的,这里所说的礼与规矩(讲究)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人们会说懂礼、讲礼,对于“规矩”二字则采用的是守规矩的说法。彭牧在《同异之间:礼与仪式》一文中分析了中国的礼的起源。“礼起源于人情,是为了教化、节制和规范人情而设置的。因此人情既是礼产生的基础,又是礼所节制、规范的对象[2]。”同时彭牧指出礼的本质是“文”化和美化的人情,通过礼的实践人可以完成修身养性,使得心与身高度统一。“儒家的礼仪实践旨在体现出“文”化与美化的人情,通过礼的实践,自然的人类情感被赋予了典雅的表达方式与渠道,在节制而优雅的形式下体现出人性,礼因此是重要的修身养性的方式,它体现出内容和形式、身与心的高度统一与融合[2]。”

这里所阐明的礼的本质是“文”化的人情,也即人与人交往时所体现出或所应遵循的优美高尚的人性,它已经内化为人的心灵力量、情感和自我的约束。讲礼数即是礼的具体实践,日常生活中需要讲礼,在重要场合更要注重礼数,否则会引来他人的伦理性评价。一旦被认定为失礼,也即没有人品(或人品不好、品行不好),则会散失自身的社会联系。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又被统称为“红白喜事”,其为礼,其为仪,其为事,这三者并不对立,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这里面蕴藏的逻辑是:无论什么人生仪礼,它的性质被定义为事,一人难成事,事情是需要人的参与(别人的帮忙)才能成功,所以人生仪礼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紧要的是关系的维持,通过讲礼数来保持关系的良好运作,在此基础上人生仪礼才得以以“仪”的形态展现在众人面前,并拥有其合法性。当然现今社会也有人选择不通过婚礼仪式来展现合法性,其所看重的是法律效力上的承认,该情况不属于讨论范围,就此不赘述。在婚礼中最为注目的是繁琐的婚礼仪式流程,但这些流程如何稳步实现,则是“讲礼数”这一实践行为在发挥作用。

传统乡土社会中“礼”所指的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费孝通曾就传统乡土社会的秩序进行探讨,认为在乡村社会中相比于“法治”,“礼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阐明“礼治”在乡土社会中所具有的效力。“礼治”社会并不是指君子之国,礼同样有残忍的一面,使得礼发挥效力的是传统。在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的时候,礼就会发挥作用[3]。现随着时代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转型相伴随的中国乡土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礼治”的根基——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得乡土社会中“礼治”的权威性在降低。其首先表现为弱化,违反礼的代价在降低,就如小李所说的“会让别人笑话你。”其次表现为范围的缩小,礼所管控的范围在缩小,一部分不为社会所认同的行为现已经由“法治”来代替裁决[4]。权威性降低的同时礼的道德性凸显出来,对于个人的要求突显,这也就是彭牧所说的基于人情交往的“礼”,是礼的初始范围。

传统“礼”的实践是在传统价值观规束下进行的,而傳统价值观是在宗法传统下产生的。“宗法制正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和氏族(后演变为家族)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父权家长制,其基本组织单位是家庭或家族[5]。”在此形成家本位的格局来构建价值体系,历代以来孝亲是道德教化的重点内容,而忠君作为官方的价值指向。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礼”经历了从全社会范围的遵循(遵守)到个人的自由实践这一历程。同时近代以来,由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将尊重与平等提升到道德核心层次,尊重、平等观念也从一种规范性原则转变为道德和伦理核心位置。“康德把一种规范性的尊重概念推向了现代道德的核心位置,使之成为现代社会最为关键的道德词汇之一[6]。”

在婚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以传统价值观为基础的传统之“礼”和以尊重平等为道德基础的“礼”(暂称之为新礼)在一场婚礼中自如的交织,并拥有自身的位置。婚礼中人群结构有四类:亲戚、村民、同事、朋友。遵循传统之礼建构社会关系的亲缘、地缘人群,以及遵循“新礼”建构社会关系的朋友、同事。在此人群结构基础上“礼数”表现在待客、人际关系的经营等方面,体现在婚礼的各个步骤中。

三、 尊重平等的关照之礼

晚上八点半左右,小张说朋友们已经到了火车站,他们又开车去富县东站接人,随后到酒店接风洗尘,这次结婚专门备了两到三辆车方便接送客人。回到酒店后,大学朋友、高中朋友聚在一起相互之间不怎么认识,大家围坐在圆桌边,只能端起杯子喝茶、喝水,或者认识的人小范围低声谈论近况,气氛颇为冷清,也颇为尴尬。这时和新郎关系同样亲近的另一位朋友小鹏讲述人:陈鹏,本科文化水平,富县本地人,在医院工作,现居于富县。讲述时间:2021年9月7日晚近九点;讲述地点:和润酒店。,个子不高脸圆圆的,带着圆框眼镜,主动担任起新郎的任务 :

“小张今天结婚比较忙,没有办法现在赶过来跟大家聊,我先代替他招呼大家,大家吃好喝好。”

由此他和小李还有其他共计5人开始代主人招待。同学们来的地方都不一样口音也不近相同,有延安北部的说着陕北话、宝鸡的说着关中方言、本地方言还有普通话交杂在一起,但这并不影响交流。随着主家主持的“打关”“打关”:一般用于酒席、聚会上,由主家作关,其余客人依次和主人进行比拼,期间比拼游戏可以是划拳、比大小或者吹牛。所谓比大小指两人分别拿一盅骰子,每盅三个骰子,谁的点数之和大,谁就胜利。所谓“吹牛”指两人分别拿一盅骰子每盅三个骰子,参与者两人,一般每人一个骰盅三个骰子。摇动骰子,看清自己盅内的点数,猜测对方的点数,然后从庄家开始吆喝骰盅内共有多少个某点数的骰子,叫法为M个N(如2个3点,2个6点,3个4点等);对方分析判断此叫法真实与否,信之为真则下家接着叫,叫法同样为M个N,但M和N中至少有一个数要大于上家所叫之数(如,上家叫2个5,下家叫2个6、3个4、4个5等均属合法);若下家不信则开盅验证,合计所有人的骰盅内的有该点数的骰子个数之和,若确至少有M个N点,则上家赢,反之则下家赢(如上家叫5个6,开盅时若只有4个6点,则上家输,若有5个或更多个6点,则下家输)。输的人接受惩罚。一般是喝酒杯三分之一的酒,不会喝酒则用别的代替,不强迫进行。打关顺序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进行,直到桌上所有的客人都进行过游戏,一轮打关游戏就结束,一轮过后由主家顺时针下一人进行打关。一般一轮打关游戏过后,所有客人也就熟络了。这种打关游戏广泛的存在于陕西地区,并不是富县地区所独有。游戏开始,前面的生疏一扫而尽,饭桌也从冷冷清清变得热情万分。大概十点的时候新郎小张跟随二爸招呼完亲戚回到这边儿,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脸盘较宽,头发略有些稀疏,带着深蓝色内沿的眼镜,因为敬酒的原因脸色略微泛红,但温和的笑容也没停下过,他随便找了张椅子坐下,手里抓着一把瓜子,只是静静地看着朋友们打关游戏,偶尔附和几句,笑闹几声。

笔者也就着这气氛和大家熟悉了些,便和周围的同学聊了起来。从宝鸡赶过来的一对情侣和新郎是大学同学,其中小红说:

“大家因为工作,又离得远,天南地北的平常根本没法见面,小张结婚是个好机会,所以请了三天假过来。”

和宝鸡的小红持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同样认为结婚是拉近朋友关系的好机会,无论友谊怎样坚固长时间不经营也会慢慢淡去,所以参加婚礼是一种维系朋友关系的方式。

晚上十点半左右,小鹏提议早点回去休息,饮酒适度,明天要举行一天的仪式流程会很忙,于是大家一拍即合,随即散了酒席。小李他们将新郎的外地朋友们送回酒店,笔者则跟随小张去接新娘的同学并送去原上,同学也是从西安赶回来参加婚礼。小张饮酒了所以他的朋友专门开车接送,之后笔者才了解到这位开车的带着关中腔调的同学是被小张“忽悠”到延安来工作的,同学本是西安人,临近大学毕业小张邀请他来延安工作,他自己跟着小张来到延安,现在在洛川定居了下来。夜里原上气温很低,穿过一大片漆黑的苹果园,直到原的深处新娘的家就到了。村里只有新娘家是灯火通明,一进门新娘和父母便开始准备茶水,新娘的姐姐、姐夫也回到家里帮忙,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新娘,不见其声先闻其人,声音中透着干脆与爽朗。之后站着寒暄了几句我们一行人便下原去给新郎布置婚房。

到达新郎家的小区楼层时,已经是晚上11点半。小张的母亲睡眼惺忪地为我们开了门,当说明来意时小张的表妹说“明天弄不是也一样么,非得这么晚来弄。”虽说如此,随即也开始布置,但小张的好友嘴里大多在嘟哝刚刚表妹的话,“明天弄时间那么紧张,还不一定能布置的好,就结一次婚,你不提前布置什么时候布置。”一边在嘟囔,一边手也没停。红色的帐幔交叉挂在卧室上方,红色与金色的气球放在床侧,红色的喜字贴满窗户和柜子、墙壁,红色的玩偶放置在床的正中间,视觉上的“红”使得婚房的感觉扑面而来。布置好大部分后十二点半一行人离开了新郎家。事实上婚房到第二天下午才在小张大学同学的帮忙下完成最后的装饰。富县地区本来婚房的布置由亲戚中的姑姑完成,但在最近些年都由朋友代替亲戚进行布置,只保留最后铺红床单、被罩、放核桃、枣等步骤。笔者所参加的这几次婚礼婚房布置都是如此,也就是说婚房的布置环节已经由亲戚布置向与朋友两方一起完成转化。

九月八日早上七点,笔者和小李一起去酒店叫醒新郎的同学们,带大家去吃早饭,吃完早饭付钱之后,又叫了出租车送同学们去小张家。之后筆者询问小李待客需要做到这种程度吗?小李说:

“小张就结一次婚,同学们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招呼不周,不是主家人该干的事儿,把别人怠慢了,关系会变得不好,结婚是很重要的事,常说结婚见人品,一定要礼数周全。”

一切为的是个“礼”字,一是照顾同学的不辞辛苦,二是彰显主家的品行优良.,三是保持关系的正常运作。在前天晚上聚会散后,小李在和笔者闲聊时,给笔者讲了一个关于小博的故事讲述人:李杨博,共分两次描述。第一次讲述时间:9月7日晚8点多,简略描述,当事人陈鹏也在场;第二次描述时间为9月8日晚12点半;讲述地点:李杨博家里。。

小博大学时学的是医学,同在西安上学,宿舍同学关系都很亲近,毕业后虽然各奔东西但联系一直都在。前年小博的一位河北的大学室友结婚,小博身在陕西,也义无反顾地带着“份子”坐着火车去河北随礼。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小博和小李他们脸上都出现一种自嘲、生气的神情,当时刚下火车的时候天已经黑透,小博在等着他朋友过来车站接他,等了一个多小时又累又饿,朋友的电话也打不通,最后没有办法,小博联系了一起随礼的朋友,朋友辗转开车来车站接到小博,几个人一起自行开车去村子,小博说:“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窘迫。”可能真的是“祸不单行”,一行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迷路了,折腾到半夜最后到达了朋友家。对于小博来说更让他心碎和难堪的事情来了,进门之后朋友的父母态度比较冷淡,也没有倒茶水,朋友拿来了一盒六块钱的烟拿出一根递给了他,始终没有询问他们一行人来的路途怎样,半夜他们一行人饿的睡不着,村子里也没有饭馆可以吃饭,几个人最后吃了包泡面睡觉了。第二天一大早小博他去随了礼钱,甚至婚礼也没有参加就离开了,在离开河北的火车上他把朋友的微信和联系方式删除了。他说这件事情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一件事看清一个人。”

在此可以看出,朋友之间的礼数深藏的行为逻辑是:通过照顾的周全,使得他人从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关系处于正常化或更近一步。否则,轻微关系变坏,重则断绝联系。这个“礼”不同于传统礼数在亲缘、地缘关系下所显现的遵从主次亲疏远近,处于平等地位的朋友不从属于传统的亲缘、地缘系统,也区别于传统礼仪中所言明的——忠信。朋友之间的礼数更多是在平等、尊重等现代道德观浸润下,体现为以我之情的相互关照以及尊重。其所遵循的交友准则是和自身价值观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朋友关系。无利益交集阶段的基于人情建立的人际关系,对于道德的要求更高,对于情感的需求层次更高。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对行为本身进行衡量,将其放在“道义”与“经济”秤的两边,如何做出选择便首先看情谊是否到达一定程度,达到的话便不计经济成本,否则退一步成为社会关系的维护。

这场婚礼中能到达婚礼现场参加婚礼的朋友,已经打破了行为经济性准则,体现为在损失自身某些利益的到场或帮忙,同时在亲疏程度上接近亲戚,当地人一般会称这类朋友为朋亲。从上述的情境中也可以看到关系较为亲密的朋友在婚礼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介入婚礼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婚礼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是富县地区婚礼人群结构的一大变化。而未到场程度较低的朋友则遵循维护基本社会关系的准则,跟着行情随份子表达心意。因此可以说所凸显的尊重与平等是人与人可以缔结友谊的重要依据,在亲近朋友之间,礼数体现为发乎情的关照。而一般朋友则是亲密关系的退化但不至于断裂,转变为你我心知肚明的社会资源的一种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其中的礼数体现为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在这里要提及一下同事关系,同事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新型的“地缘关系”,同处在相同的工作地点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同事之间的礼数同样遵循礼貌和尊重原则,同级同事其本着“互惠”的原则,将参与作为保持自身社会资源和维持社会关系的方式,其行为逻辑始终将“经济理性有关“经济理性”的论述,经济理性与“经济人”假设有关。路斯和莱法曾从搏弈理论的逻辑出发,把“经济人”的这种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搏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一般而言,经济理性是“经济人”在经济行为选择中所运用的理性。按照经济理性的要求,“经济人”总是从诸种可能的经济行为中,选择预期会导致其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吕耀怀:《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载《学术论坛》1999年第3期。”放在首要而区别于传统礼数下的地缘关系所遵循的“人情”。

四、座次、位置与传统礼数

七点半到达小张家,家里是新装修的北欧风格,浅灰色地板砖、深蓝色的墙贴、乳白色的家具装饰、浅金色边缘的小吊灯泛着暖黄的光,大门敞开迎着客人。小张的母亲已经烧好热水,准备好茶叶烟酒,玄关进门已经摆好礼桌,上面摆上酒杯、两个凉菜(四个或六个都可以),礼簿放在中间,上礼的四个叔叔已经坐在礼桌富县地区结婚时,上礼(随份子)的桌子叫做礼桌,不同于一般的直接登记礼簿,礼桌上放上两个酒杯,同时放上凉菜,凉菜的数量为偶数(两个、四个、六个都可以),用以祭祖的同时,如果有人饿了也可以吃。边,一边闲聊一边注意上礼的客人。客厅、两个侧卧都坐满了人,叔叔、婶子、姑姑、舅舅等基本都到齐了。朋友们自动占住了婚房,整个房子内内外外全是人,女人、孩子集中在侧卧、厨房等地聊闲话,客厅全部是男人,基本都是手拿瓜子,面前放着茶水,边磕瓜子边聊近况。小张的二爸在房子里窜来窜去、忙的不亦乐乎,他妈妈身穿红色棉质休闲衣、黑裤子、黑皮圈扎住头发、面带质朴的微笑,则时刻准备给人添水。

迎亲仪式开始,一行车队顺着县城道路出城,笔者跟随同学一起在迎亲队伍之后,车辆绕过广场驶向交道原,在经过几个夹在小树林中的陡坡之后,便到了原上。原是黄土高原上特殊地貌的一种,相对于黄土梁、黄土峁,原更为平坦,一眼望去无边无尽,和关中平原颇为相似。谁能想到蜿蜒的山路尽头是平坦宽阔的平地呢?道路两岸是苹果树海,九月出头,苹果接近成熟,红色、棕色的牛皮纸袋罩住果实,累累硕果看着很繁盛。

上午十二点整新娘家开始招待客人吃饭,十二点先吃饸饹,后开席。新娘家在村子里办酒席,院子外延搭好了棚,红色的棚布在一片深绿色果树间显得十分显眼。开席之后院子里忙碌无比,大锅台师傅带着村里帮忙的女人,洗菜的洗菜、做饭的做饭,小张穿着黑色西服、新娘穿着秀禾红鞋,着装上也有男方迎亲穿中式喜服的,这个随自己喜好,不过女方的着装基本都是先穿秀禾,之后到男方家里换成婚纱,最后酒席上为敬酒服。在女方父母、主事的带领下顺着主桌一个一个挨着过去敬酒,并改称呼。酒席的顺序是从家中直系长辈一直向下到村民、朋友结束,靠内为上席,席中男女席分开,朋友、同事桌则不遵循这个礼数基本上男女混坐。新人脸上带笑一边敬酒三杯,一边拿出烟递过去;如果是女性的话,就把烟换成糖果,不能喝酒也不强求,以茶、饮料代酒也可以。这样的敬酒仪式在新娘家里结束后,晚上在新郎家这边也要重复再来一遍。不同的是晚上九点开席富县近县城地区一般下午太阳落山之后(黄昏),新郎才娶新娘回家。黄昏娶亲的仪式可以追溯到《礼记.昏义》中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娶亲回来之后刚进门便开始“拉枣刺”环节。“拉枣刺”是富县地区婚礼上比较特殊的环节,从新娘下车开始,“拉枣刺”人(以前有专门的人,现在由亲戚代替)手拿枣树枝所做的、上面挂有硬币、纸币、花馍、核桃、枣等的枣刺,一边迎着新人一边退,嘴里现编韵词,用以逗弄,使人哈哈大笑,算是婚礼游戏的一种,之后举行拜天地仪式。小张家的仪式是在小区门口举行的,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亲朋。不过具体的祭拜内容各地区也不同,2021年6月9日参加交道原上的拜天地儀式时,首先进门拜的毛主席的画像,之后步骤才是拜天地父母亲朋。拜天地仪式结束后,坐席的人们一起到酒店,参加西式婚礼仪式。由主持人进行该环节的主持,婚礼主题:为爱出发;一般步骤为:新郎着西服新娘着婚纱出场、新郎爱的宣言、新娘娘家人发言、问题提问(新人相识等问题)、交换戒指、改称呼(新娘)、新郎父亲发表演讲、证婚人发表演讲、礼成。的时候,地点选在了富县主街的一家酒店,会场布局为:中间为将近10米左右、一米宽的铺上地毯的走廊,酒席分布在长廊两侧,婚礼布局整体呈现为白色与粉色,靠近仪式台、长廊处为上席,外围为朋友、同事席位。经过西式婚礼仪式之后,新娘换上红色的敬酒服,一身深红色及膝的连衣裙配暖银色细高跟鞋,新郎身穿银色西服,即便已经累的不行,也依旧面带微笑在二爸的带领下改称呼、敬酒,仪式流程与新娘家相同。

这几个情境中值得注意的是位置的问题,这也是礼数的一种。不同于朋友之间的来源于平等、尊重和关照的礼数,位置座次的礼数来源于传统乡土社会秩序和结构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来源于费孝通的《乡土社会》一书,用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和格局,区别于西方以团体为单位的、内外分明的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人:孙悦,2020年5月1日在富县清涧举行婚礼,现居西安。讲述时间:2021年9月9日下午5点;讲述地点:孙悦家里。”,来源于传统“礼数”中的主次尊卑亲疏远近。在等待迎亲仪式开始前的小张家,就体现出这样的位置的礼数:主位置(客厅)向外展开迎接外界的属于男性,侧卧向内属于私人的领地的属于女性和孩子,婚房面向主人自身属于朋友。而在坐席时,按照大的差序格局从直系亲属往下到朋亲为止,按照地缘和亲缘建立起来的关系更进一步遵从传统礼数男女分席,朋友、同事则不“讲”这样的礼数混席而坐。

自古以来,在民间关系网络的建立是以亲缘、地缘为基础,亲缘指的是以血缘为连接的关系,无论你尽不尽心去维护,都因血缘的原因现实存在,也不可摆脱,除非两家发生矛盾,主动断绝来往。地缘则指在村落社会因共处一地而产生的关系,村落中事事需要相互帮忙才能过去,由此产生以“互惠”为原则的,称之为“人情”的社会关系。就比如这次婚礼,新娘家里生火、做饭、搭棚、主事的人员都来自于村子,李向振曾就村里相互帮忙的行为进行分析,认为这种帮忙行为“是在这些基于约定俗成或者既有生活经验的理念下,做出符合个体利益的理性选择[7]。”笔者曾经采访过自己的朋友小孙讲述人:孙悦,2020年5月1日在富县清涧举行婚礼,现居西安。讲述时间:2021年9月9日下午5点;讲述地点:孙悦家里。,她讲述的自己的结婚经历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乡村之间的这种帮忙行为。小孙结婚的时候为了方便没有在自己的村里结婚,而选择在洛川县城酒店吃饭,之后下午跟随新郎回富县。之后回门的时候她父亲对她的婚礼做了评价。“在村里结婚才叫风光大办,你去酒店结婚就跟偷摸结婚有啥区别。”她父亲的话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乡村社会的社会关系是追求向内的,帮忙不仅是主家的理性选择更是通过使村民帮忙,以求得更大范围的知晓,来帮忙的人越多代表主家品行越好,随即参与范围越大、规模越大,向村民展现的参与成员成分越复杂,那么面子就更足,代表混的越好,即越体面。换句话说就是:在既定的地域(村落),在较为稳定和同质的关系下,如果可以表现出超越乡村社会关系形态由于村落社会的原因,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的社会关系,村落社会的关系形态是一个向内闭合的圈,“原来村落社会中呈现圆圈状的社会关系,能够实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尤其是在集体参与的仪式或其他活动上,有钱人多出钱,有力者多出力量。”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闭环在逐渐破裂,而表现为向外放射性的直线关系,向外辐射的范围越广,则代表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李向振,《城边村日常生活与生计策略的民俗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的关系形态,那么就叫有面子(风光、混得好)。反之选择酒店等专业机构来辅助婚礼流程,则被称作仓促、不热闹、不尽兴。

新娘小娜家的喜事在原上的家里办,所邀请的客人主要有亲戚、村子里的人、朋友、同事四大类。新郎小张则在富县县城的酒店办,在酒店参加婚礼的人群主要是三类:亲戚、朋友、同事三大类,男方与女方家办喜事所出现的人群结构略有不同,小张家居住在小区,脱离了地缘关系后,同村的人便不构成社会关系,所以不在邀请的范围之内,同时小区内不以地缘为理由产生社会联结,即不遵从传统的“礼数”来建立社会关系,所以小张家的客人中没有地缘关系人群;而小娜家居住在原上,是典型的村落社会关系,村民作为地缘而生成的关系,出于面子上过得去,没有过节(矛盾)的都会来帮忙、“随份子”,以保证关系的正常或者和气。

关于为什么一定要在家里办事,就这个问题笔者曾经问过小段的妈妈讲述人:段小蒲母亲,段小蒲于2021年8月15日于羊泉镇举行婚礼,现居洛川。讲述时间:2021年8月14日婚礼前一天下午;讲述地点:羊泉镇家里。,当时正值盛夏,她是这么说的:

“在村里办热闹、红火,在酒店里办一吃就走,闲谝(闲聊)都没有地方。”“咱这席吃的时间长,吃到半夜一两点的都有,在屋里还是方便。”“你在酒店办席,农忙的时候,人家都忙着套袋,哪有时间吃你的席,在院里办从果园回来下午饭也不用做过来吃个席谝谝。”

这也可以看出,在村里办席的诉求也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面子”,更来源于村里人自身依着土地(果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一天的劳作之后才是休息的时间,趁着婚礼吃席聊聊天喝喝酒,也是一种集体性的休闲娱乐活动,在此我们也能看到结婚这一活动所包含的丰富寓意:婚礼既是主家人的“事”,也是社交场合,同样也是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

五、结语

在婚礼中,婚礼得以顺利举行的基础便是“礼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价值观的渗透,我们能看到两种礼数所面对的不同类型的对象,也能看到两种来源不同的“礼数”在相互建立秩序,并达到了一种平衡。在婚礼中也已经发展出这样的模式:生活中人们在坚守传统之“礼”的同时,对于新“礼”并没有体现出极大的抗拒,并试图将其合理化,“位置”便可以体现出人们对“新礼”与“传统之礼”的一种调和。笔者在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婚礼时,可以自由地游走在各个区域、各个环节而不受阻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由新的礼数发展而来的社会关系保持着一种较为宽容的接受态度。

[参 考 文 献]

[1]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J].民族艺术,2018(5).

[2]彭牧.同異之间:礼与仪式[J].民俗研究,2014(3).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

[4] 王露璐.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2015(7).

[4] 江畅 张媛媛.中国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转换[J].中原文化研究,2018(5).

[6] 周治华.尊重与平等[C]// 中国伦理学会.第19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伦理学会,2011.

[7] 李向振.城边村日常生活与生计策略的民俗志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责任编辑 常延廷]

猜你喜欢

婚俗日常生活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山西昔阳的现代婚俗研究
株洲婚俗文化审美特性研究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