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域理论的公园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研究

2021-03-04杨梅袁子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

杨梅 袁子艳

摘 要:滨水空间设计是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设计类型,能给人们营造多元且独特的互动区域。因此,在公园滨水空间中设计活动中心场域尤为重要。基于社会学场域理论,以云南省昆明市大观公园滨水活动空间场域设计为例,针对大观公园滨水空间的现存问题与挑战,秉承“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宏观理念,以“根脉”为活动中心建筑形态设计意向,阐述大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场域设计的策略,能够为城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场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策略。

关键词:场域理论;公园活动中心;设计策略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分析,个人的行为与群体的行为在一个空间或者场地中产生联系,就构成一个场域环境。这个场域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场域环境注重对场域单元与群体、社会环境等相关联系的研究。法国知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活动场域学说是社会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他总结了“场域”、“惯习”和“实践”的基本概念,并用“场域”与“惯习”来说明社会现实。根据布迪厄的理论,“场域”也可被界定成不同区域间产生的客观关联的一种网络,或是一种架构。在这个场域环境内,群体会产生与该环境相符合的具有不同形式且连续的行为,如“惯习”。滨水空间是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环境,而滨水活动中心的场域设计,将创造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关联的功能活动空间。在布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大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建设是对场域设计的一次新尝试,是基于场域理论的公园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的一次新跨越。

一、大观公园风貌与滨水空间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大观公园风貌

大观公园位于昆明市以西约2公里的滇池湖畔,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面积达700余亩,是市区最大的公园。园内最具历史观赏价值的就是大观楼,其临水而建,共有三层。园内树木花卉茂盛,以假山、亭阁、小桥、流水的结构营造了幽雅、隽永的公园氛围。大观公园内滨水区域较大,因此,本文选取位于公园西南角的无边水池滨水区,该区域面积约3600平方米(图1)。

(二)滨水空间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滨水区域在设计中容易忽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滨水区域设计还需要与其他空间和相邻区域建立联系,产生辐射效应。滨水空间应从自身出发,将众多公共空间组合成群,并将这些群体连接到各空间节点,加入相应的活动空间。

首先,大观公园无边水池滨水区的水域面积广阔,但缺乏具有趣味性与观赏性的设施,且水池位置较低,观景视域高度受限,活力缺失;其次,杨柳树分布不合理,临水的观赏区域有限,并且园内人车不分流,交通信号指示不明确;最后,由于历史底蕴深厚,园区内古建筑较多,缺乏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整体而言,园内基础设施情况较好,水域面积广,观赏角度佳。结合滨水区现状,在园内设滨水活动中心景观式建筑,利用场域理论和参数化的表现方法,建设交互自由的场域,能够活化公园滨水空间,重构城市公园的场域精神。

二、大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场域设计的策略研究

(一)设计目标

打造“人城和谐”新局面:再造亲水生活,为人们提供一个垂直互动、参与体验的公共空间。

打造通达交互新体验:重构立体交通,打造公园通达合理的慢行互动体验。

维护生态友好新环境:修复地表肌理,还原公园山水自然风貌。

(二)设计概念

笔者通过对其场所特征、空间感知、驳岸形态、情感特征等要素进行研究,以公园内临水处杨柳树根为形态要素意向,以参数化设计为表现形式,进行差异化的空间尺度设计(图2)。

(三)设计策略

项目拟从空间流线、生态友好、空间组织改造、资源关系的构成与活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根脉”为设计思路,发展文化之根、生态之根、形态之根,合理布局整体活动中心建筑景观功能。

1.文化之根——混合策略(个体发展的乐园)

公园在不断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滨水空间功能的多元复合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发掘文化元素的多样化、社会活动的多元化,丰富滨水空间,唤起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为群体活动营造趣味性的场所。

(1)城市意象(场域精神)

秉承“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宏观理念 ,进行“点线面有机组合复合型功能组团+城市综合体与交通有效融合+合理的空间分布+沉浸式水下体验”的设计。相关人員要注重大观公园历史的梳理和活化,打造自然印记(滨水景观环境)和文化印记(“长联”文化)。此外,相关人员还要侧重对自然文化的延展,将契合大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建设的自然文化符号(杨柳树根)提炼并抽象化,与设计思路进行融合,呈现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形态,使人们在区域内感受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归属感与场域精神。

(2)混合功能(多规合一)

城市公园脉络的延续,要引入全新的方式,创造并展示公园的精神风貌,为群体提供符合其“惯习”的场域。相关人员要按照一定的配比原则,协调各功能片区的关系,设置观景中心、交通核、滨水廊道、观光环道等,打造具有混合功能的滨水活动空间场域。

2.生态之根——生态修复策略(重归自然的城市)

相关部门要尊重原始地形、地貌,提取岸线局部等高线作为边缘,优化滨水岸线;整合利用,建设驳岸护坡、观景平台、亲水浮岛等;营造生态式亲水环境,减少碎片化亲水空间,提高滨水空间的连通性;创建大而连续的多元化且具有灵活性的生态界面。

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对绿地进行优化,进一步修复驳岸;其次,相关部门可以结合滨水绿廊的现状,增补亲水浮岛生态修复的带状、面状空间;最后,对于高差较大的其他空间,相关部门可增设连续的点状绿色种植带,使活动空间与其他空间相互贯穿。

3.形态之根——交通核策略(公共生活的社群)

在园区内建设交通核,可以整合空间流线,演绎根之“缠绕”、根之“张力”。

(1)根之“缠绕”——交通核综合形体演绎

交通核旨在架构垂直的交通空间体系,通过动感的空间造型,以纽带为平台,打造城市滨水生活综合体。相关人员可以利用线性延展进行形体的变化,塑造立体交通,形成内外行人与行车道之间的连续性,构建一个远眺的综合场域。

(2)根之“张力”——观景桥的形态演绎

相关部门要优化观景桥生硬的界面,创造多元模糊空间,减少消极空间。相关部门要利用根的跨越式通道、孔洞空间,围绕滨水驳岸进行上下层次的叠加,跨越式延展活动中心场域。观景桥不仅是活动中心的支撑结构还是活动连廊,可以丰富桥上与桥下的景观空间,增加体验感,体现场域张力。

(3)不同层面滨水区的空间设计塑造差异化的空间尺度

垂向结构: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设计的防洪需求与亲水性特征,以台阶退台的方式解决高差问题,为游客提供活动空间。

纵向结构: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公众游览的主线打造连贯的空间序列;利用水岸流线的曲折结合各区段丰富的活动,建立囊括群體行为的步道。

大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的场域设计延续了城市生态肌理,组合了公园公共空间,浸入了城市文脉内蕴,具有空间美感。通过再造亲水生活,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垂直互动、参与体验的公共空间,通过重构立体交通,为游客打造了通达合理的慢行互动体验,通过修复地表肌理,还原了公园山水的自然风貌,进而在大观公园滨水建立了一个人城和谐、通达交互、生态友好的场域。

三、结语

本文基于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充分挖掘公园活动中心场域设计的设计策略与路径,分析滨水空间场域中“场域”、“惯习”和“实践”的关系;以昆明市大观公园滨水活动空间场域设计为例,以“根脉”为形态要素,依据场地特征提出设计策略;通过对场域设计过程的个案研究,探寻了新时代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场域设计的新范式,为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场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颖.基于场域理论的参数化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2]甄姣姣,甄作林.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以陶子湖片区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2019(3):70-71,77.

[3]邹阳.布迪厄的空间理论:读《社会空间与象征力》[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20,24.

[4]李艳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研究综述[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6):137-138.

[5]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46-150.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探研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分析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