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华侨建筑文化内涵分析

2021-03-04吕睿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泉州

吕睿

摘 要:泉州地区的华侨建筑是侨乡文化的精华体现。清末,随着西风东渐和闽南华侨的不断影响,泉州地区的传统闽南建筑开始产生变化,增添了许多具有异国风味的装饰色彩,进而出现了泉州华侨建筑。泉州现存的华侨建筑尚有三千余座,包括番仔楼、学校、教堂等建筑。华侨建筑保留下来的纹饰图案,如同一部立体多元的史书,叙述着闽南华侨千年来远渡重洋、苦心经营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泉州;华侨建筑;侨乡文化

在华侨财力的支持下,近现代泉州建筑开始出现西方纹饰和形象,接着又出现东南亚各地运来的花砖、水泥等欧洲建材,最后出现骑楼、番仔楼等华侨洋楼。华侨洋楼虽然具有欧洲和东南亚的建筑风格,但因华侨建筑设计者刻意保留了传统闽南建筑的文化元素,由此产生中西融合的建筑工艺技巧,其建筑风格表现出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当地的审美观点和社会环境。

一、泉州华侨建筑的主要分类

(一)骑楼式建筑

泉州华侨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样式就是骑楼式建筑。它的外廊是柱列半开放空间,建筑形式为梁柱式。骑楼式建筑常见于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及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因为华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多变且湿润,为了给行人、顾客提供“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商业便利,泉州自民国以来多建骑楼式建筑,骑楼上层多为居住场所和仓库。泉州大规模建设骑楼式建筑始于1922年泉州工务局改为市政局,菲律宾华侨叶青眼主持城市建设。1924年,泉州市开始改造市区的中山路商业街道,商业街两旁形成融合东南亚和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柱廊式骑楼,同时采用闽南的建材和工艺,形成独特的华侨建筑文化经典。今天的泉州中山路全长3.2公里,路面宽15米。2001年,泉州市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二)洋楼式建筑

洋楼式建筑外廊中部突出,一般为三开间,偶见增加护厝后形成的五开间。洋楼式建筑平面一般方形抹角,也有纯方形的。洋楼式建筑装饰华丽,侧重于布置突出部分,主体面积宽阔,两侧为其衬托图案的延伸,造型较为立体与考究。

(三)塌寿式建筑

塌寿式建筑外廊的中央部分内凹,两侧则为凸出形状(图1)。内凹的外廊空间,民间以“塌寿”称之。塌寿式建筑两侧凸出的空间,在二楼以上往往就是独立的居室或者防盗用的枪房,依附窗户的两侧设有觇孔,防卫功能显著增强,其外观形式类似八角楼或开平碉楼。

二、泉州华侨建筑的文化内涵

华侨建筑是见证泉州民国时期生活的特别历史建筑,是侨乡文化的缩影,完整地记录了近代侨乡社会变迁过程,见证了华侨的兴衰成败历史。具体剖析华侨在中国近代史上与闽南家乡之间的脉络,可以发现其是一部隐性的穿越空间、时间的立体史书,能够帮助我们还原侨乡的社会人文环境,明白华侨建筑的历史与意义。泉州华侨建筑的建筑风格,深受其他建筑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异国人文风情。但是,泉州华侨在自己的家乡所建的房舍本质上还是反映社会时代背景的混合形独立建筑。中西文化合璧的新颖建筑造型,有别于传统闽南民居,以平面布局灵活、门窗和外廊的装饰西洋风味十足为特征的华侨建筑通过利用中西建材和花纹图案的类型样式变化,成为一种华侨身份地位的特殊象征,或者可以说其是辨识侨胞及其眷属产权所有物的代表建筑。

侨在古文中常被释义为“客”也,泉州华侨建筑的建筑形态风格,深受时代地域、房主喜好和工匠技艺的影响。泉州华侨建筑所要展示的装饰题材是华侨生平见闻的真实记录、生活环境的人文变迁等。华侨在异域他国奋斗后回家乡建设洋楼、别墅,盼望获得人们认同的态度展露无遗,符合心理学的自我满足现象,体现出社会追求、文化水平、艺术美感、经济活动等多向性的意义。泉州地区民国时期就流传《到番银》歌谣:“旧年番银一寄来,今年大厝起连排。海口番船十多艘,我家洋楼红砖壁。”经过调查,泉州华侨建筑大部分的房主都是罐头食品厂经营者、进出口商、橡胶商、锡矿主等。这些经商经历和职业差别,都在华侨建筑的内部构件和外部装饰上表现出来。

泉州华侨建筑撷取中外多种建筑形式的精華特色,环绕全屋的西方艺术气息也脱离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泉州华侨建筑外观上大量参考西式建筑样式,如柱头、拱券、山花、窗形等都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元素。基于闽南人民勇于追求新潮事物,求新求变的个性,闽南建筑设计者对国外的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加以改良,并尝试使用各种新式建材,如油漆、洋灰、花砖等,再结合本地传统形成华侨建筑的闽南地域性特殊风格。在处理建筑整体与细节时,长廊天花、立面墙体等处大量运用西方建筑装饰图案,华侨建筑洋溢着西方洛可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的气息,甚至设置有西洋假山、花圃、曲径、鱼池、喷水池等新奇设施。泉州华侨建筑的窗户很多采用西方百叶窗造型,这样可以增强空气的流通性,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采光及赏景视野。西式窗楣、窗框、窗形广受欢迎,檐口和窗楣都装饰有一定的浅浮雕,窗间的墙面以几何图形衬托窗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泉州华侨建筑总体呈现出“汉式其内,洋装其外”的景观,巧妙搭配包容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异国文化,又大量借鉴西方建筑样式混合装饰,塑造出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以鼓浪屿中的华侨建筑为例,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认为,其虽然披着“万国建筑”的外衣,内部结构却一直延续着颇具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汉式大厝格局。

泉州华侨建筑运用西方艺术形象,追求奇异新颖,博取关注,又仅取其形体相似,手法夸大张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又内敛保守,彰显中华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表示不忘根本的深切心结。泉州华侨选择以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装饰建筑主体,表现自己亦儒亦商的追求,传达自身富而好礼的操守,尤其喜欢梅兰竹菊等寓意圣人的文化题材。中国书画元素的融入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特点,也是泉州华侨建筑的灵魂所在。泉州华侨建筑中留下墨宝的名人,都是一时之选的俊杰,泉州市晋江古檗山庄就嵌有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梅兰芳等各界名家的书法作品,完美体现了建造者的生活艺术哲理,深远含意尽在其中。泉州华侨建筑大量使用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等传统闽南建筑的建筑装饰技法,题材样式有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吉祥纹样、民间故事等,围绕着大富大贵、延年益寿、多子多孙、万事如意等吉祥祝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脱离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点,处处表现家族和谐绵延的美好祝愿。

三、泉州华侨建筑保存难题

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以发现,泉州华侨建筑保存难题有三方面。第一, 泉州现存的华侨建筑尚有三千余座,经过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经过人为与自然的损毁,现在近一半的华侨建筑保存状态不好。即使陆续将华侨建筑登记在册,但因为各种原因,大部分华侨建筑仍需拆除改建。第二,近年来,文物古迹的修护工程对恢复原貌、修旧如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华侨建筑的文化内涵日益受到重视,文物数据信息的搜集、保护维修监督机制、历史附属文物的征集、侨批汇票等关于华侨文化的研究都影响着华侨建筑修护工程的效率。第三,产权情况复杂。因为战争、传承、迁移、契约遗失等多种历史因素影响,华侨建筑的产权情况十分复杂,既有个人独有,也有集体所有,或无主移交,对文物保护和资源开发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泉州地区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分类保护,优先保护保存重点建筑。

四、结语

泉州华侨建筑的区域性整体造型美学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区域空间围合和整体布局的造型和特征上。利用泉州华侨建筑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形态等方面,既可以打造单体建筑文化点,又可以整合成具有一定面积规模、具有历史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留外观的形式色彩,还原生活文化形态。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泉州华侨建筑更应该受到重视与保护,因为它把泉州的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海丝文化都包含其中。文化保存不能只空喊口号,而应落实文化传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慧泽.泉州近代华侨民居建筑装飾的中西合璧研究:外廊建筑及装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8):50-52.

[2]王青.浅析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J].中外建筑,2019(8):31-34.

[3]古占钧.华侨参与的泉州近代旧城区建设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9.

[4]梁春光.试论泉州老城区华侨民居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文化遗产,2017(5):75-79.

[5]谢小舜.传统历史街区“资源化”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泉州华侨新村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1-6.

[6]李岳川.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作者单位:

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猜你喜欢

泉州
泉州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夜游泉州西湖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泉州打造孕产全周期健康保障服务
吴其萃作品选
精心准备 做好泉州石化大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