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10曹珂娜
曹珂娜
摘 要:从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三方面,研究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在体验中感知歌曲并尽享音乐。
关键词:音乐;体态律动;歌曲;有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90-02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的感觉教育,这种感觉需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升。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律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律动,能使学生们在体验中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建立学生应有的音乐经验,深入感知音乐元素。下面,着重研究歌曲教学中律动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
人们把旋律定性为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就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节奏,旋律就会失去它的地位。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使人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之下完全地投入诠释音乐的过程。
(1)关注节拍特点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拍有2/4拍、3/4拍、4/4拍、6/8拍等。当然,学生学习新知时,要让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留下有痕的记忆,教师就要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来设计律动,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学到新知。
例1:一年级上册《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译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形式。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律动设计:1)第一、第三乐句,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敲击左手心,并做画圆圈的动作。第二乐句动作同上,左手敲击右手心。2)第四乐句双手在胸前从高到低依次做拍手画圆圈动作。这样以简单的拍点动作,身体随音乐摇晃,并在每一乐句的长音处拍手,让学生体会三拍子音乐带来一种像在画圆圈的感觉,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三拍子的韵律,同时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为歌曲演唱教学做好铺垫。
(2)围绕特殊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常出现附点、弱起小节、无规律可循的休止符号、切分音等,恰恰就是像这样的特殊节奏赋予了音乐作品的生命,使得歌曲娓娓动听。因此,在律动设计中教师围绕这些特殊节奏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借助形象动作感知音乐中的特性。
例2:二年级下册《大树妈妈》。这是一首2/4拍、六声宫调式,抒情柔美的儿童歌曲。全曲有四个乐句,旋律多由二三度音程构成,起伏流畅,后八分休止符点缀其中,使旋律显得轻盈、亲切。显而易见,本课知识与技能就是 八分休止符号的学习。
律动设计:1)学生们跟着尤克里里的琴声走,注意不要碰到别人,琴声停,脚步停。2)再次跟着琴声自由地走,数一数乐曲中有几次八分休止符。3)学生们扮演小鸟,老师扮演大树,小鸟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大树周围,在休止符号处停止飞翔,摆好姿势。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自始至终以感知八分音符为主线设计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学到新知,并体会音乐抒情柔美、轻盈、亲切的那份情境。
二、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中一种体验音乐本体、表达音乐主体的方法,是音乐体验的反射。就如达尔克罗兹提出,从体验到表达的过程,从信息的“输入”到外化“输出”的过程不能耗费过长的时间,感受到的情绪需要第一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体态律动对于音乐体验学习来说既直接又直观。
(1)根据曲式结构律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聆听让学生说出乐段的变化,或通过色彩、线条、色块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但学生往往忽略了排在最前面的体态二字。好的一个体态设计,体态上的表现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内涵,而且也会让课堂动感十足。
例3: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弱起拍双手手背相对在身体右侧胯部位做绕腕动作,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做上推、收拢动作,并根据音的高低分低、中、高三位做动作。2)第二乐句动作同上,方向相反在左侧。3)第三乐句胸前手心相对成一朵花,随音乐旋律起伏做上推、下落,双手左右摆动从上到下手腕处点碰,双手成一朵花向前推。4)第四乐句同第一乐句动作。这样一来,让学生们以动作来表达音乐,感知音乐中舒展的节奏、重复变化的乐句,更是对乐曲的曲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真正让他们走进音乐,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2)强调民歌韵味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小学音乐歌曲教材多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并选材于我国和各个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唱好歌曲,感受民歌的韵味就尤为重要了。
例4: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律动设计:1)学生们手拉手,身体侧身跟着音乐做:走走 走走 拍拍 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双手举高拍手,并围成圆圈。2)学生们手拉手,加入颤膝,边走边稍晃动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的最后一拍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动作造型。
像这样带有彝族韵味简单易学的动作,学生们一做完就在第一时间感知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感,再一次做动作时他们就会由心而发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做动作。这样,以固定节奏型设计动作不仅切合了歌词的节奏,还让学生们清晰直观地感知到歌曲一段体结构,更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彝族儿童欢快歌舞的场景。
三、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提倡,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尽可能地用律动组合充分表达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或根据特定教学目的的即兴突出某个音乐元素。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让学生们有重点的对音乐元素(教学难点)进行强化,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
(1)抓住和声特色律动。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合唱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是在很多的合唱课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学起合唱来非常辛苦、非常无趣。面对合唱,教师更是头疼,学生练了这个声部,那个声部走调了,两个声部都会了,可是怎么也合不起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若赋予各个声部一定的角色扮演,让体态律动参与其中,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例5: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主要节奏型“X - X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踮起脚尖轻盈的自由行走。2)第二乐句两两就近伙伴拉手,镜前方式前进与后退,舞步不变。3)第三乐句看老师的手势迈着舞步回到自己围圈的位置。
这样的体态律动抓住音乐和声特色进行设计,不仅解决了歌曲中合唱的教学难点,还把歌曲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不同声部扮演和动作配合下,学生们一下子就融入了角色,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就能精彩呈现。
(2)紧扣音乐体裁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一堂课中一首歌曲教学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层层剥开,不断体验音乐,建立自我音乐联觉,感知出音乐体裁。
例6:三年级上册《摇啊摇》。这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律动设计:1)在强拍和次强拍处双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并画出一大一小的圆,边拍手边走成圆圈。2)在强拍处用任意一只脚踩一下在呼拉圈里,边拍手边带着摇曳的感觉流动的行走起来。3)学做划船动作:双手握船桨前三拍从胸前用力向后划船,后三拍双手放松回到胸前。4)走呼啦圈和划船动作结合,随场景布置情景表演。如右图:坐在船里的学生们划着船儿,同时走呼啦圈的学生们犹如河面上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唱着歌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从拍手律动—走呼拉圈—学做划船—情境表演,一环紧扣一环,律动设计层层深入,情境表演是整堂课律动的汇总,展现精华、亮点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唱歌曲《摇啊摇》,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再现感知,总结出歌曲的体裁——摇篮曲。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赋予音乐活力,给予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动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着重于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君.体态律动——声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民族音乐,2009(03).
[2]陶晓勇.小学音乐新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常汝吉.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