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主题下初中英语读写课实践例析

2021-03-03蔡夏徐国辉李艳

中国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题意义人与自然

蔡夏 ?徐国辉 ?李艳

【摘 要】英语读写结合是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必要路径,需要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如何基于“人与自然”的主题开展初中英语读写课程教学,旨在提升学生敬畏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人与自然 主题意义 读写课程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全国甚至全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野生动物一度被怀疑为病毒的源头,这也引发了人们对野生动物的高度关注。当今时代,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关键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英语课程内容上设置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倡导教师开展主题引领下的语言综合活动。程晓堂指出“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是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的,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获得、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本文阐述的是在“抗疫”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基于“人与自然”的主题进行初中英语读写课程教学。

一、案例背景

1.教学内容

本课例教学内容由两篇选自《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的语篇构成。第一篇Respect bats and other animals为主阅读文本,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属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主题范畴。文章约160词,语言难度适中,标题醒目,采用大字号、粗体的样式,并配有一张卡通蝙蝠的形象作为插图。文章由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引出话题:蝙蝠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介绍了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能与大量病毒共存的原因是其具有特殊的免疫系统,而人类在猎杀、售卖野生动物时有可能感染病毒。文章结尾处,作者呼吁人类要尊重野生动物并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主阅读文本内容较短,为了丰富学生对于蝙蝠与病毒的认识,授课教师补充了另一篇相同主题的说明文Why are bats the source of so many viruses作为本节课的拓展阅读。该文章约160词,结构清晰,难度适中,标题采用大字号彩色的样式。文章从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蝙蝠是众多病毒源头的原因。文章结尾,作者指出每一种物种在生态环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类应该尊重并保护野生动物。

通过文本解读,教师确定本节课探究的主题为人与野生动物,特别是与蝙蝠之间的关系,制订围绕主题探究的教学目标,设计主题意义统领的探究活动。

2.教学对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授课之前,曾为学生播放过与新冠病毒相关的视频,学生对于与病毒相关的词汇和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减少了一些障碍。此外,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较高的热情,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对教师的指令和要求非常熟悉。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梳理。因此,本节课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3.教学目标

本次“人与自然”主题下初中英语读写课实践为一课时。基于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师生共读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能够梳理整合出蝙蝠是众多病毒源头的原因,并对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正确认识。最后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情境,增强敬畏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人与自然”主题下初中英语读写课教学实施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授课教师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为:(1)情境引入,激活学生对于蝙蝠的已知。(2)师生共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事实性信息。(3)同一主题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于蝙蝠的认识。(4)深层探究主题意义——病毒爆发的真正原因,自主形成观点。(5)创设情境,以读促写,绘制野生动物迷你书。

1.情境引入,激活学生对于蝙蝠的已知

教师从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的背景引入,指出蝙蝠被怀疑为病毒的源头。

师:What do you know about bats?

生:Bats wake up at night./Bats look like mouse.

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蝙蝠的了解。

师: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生:What do bats eat?/Where do bats live?

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说出还希望能够了解哪些关于蝙蝠的信息。这一安排旨在激活学生的已知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师生共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事实性信息

首先教师与学生共读首段,教师通过“Where do bats live?”这一问题,让学生迅速找出关于蝙蝠生存环境的信息。这一安排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本细节信息。随后,教师通过“Why dont bats get sick from the viruses?”“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bats and the viruses?”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本信息。这一安排旨在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提取文章中其他重点信息。图2为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该图包含了蝙蝠携带病毒、能与病毒共处以及人类感染病毒的方式等细节信息。

3.同一主题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于蝙蝠的认识

在完成主阅读文本后,教师通过提问“Do you want to know why bats carry so many viruses?”,引出同一主题下的拓展阅读语篇Why are bats the source of so many viruses。學生通过自主阅读,完善之前的思维导图,丰富对于蝙蝠的正确认识。图3为学生完善过的思维导图,图中增加了蝙蝠是大量病毒源头的信息。

4.深层探究主题意义——病毒爆发的真正原因,自主形成观点

教师提问:“Is it bats fault for the virus outbreaks?”学生们纷纷回答:“No, its humans fault.”“Humans get infected with the viruses because they kill, hunt and sell bats.”该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病毒爆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蝙蝠或者其他野生动物,而是人类随意捕杀、食用和售卖野生动物。随后,教师提问:“Should we regard bats as evil?”学生们回答:“No, because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for keeping a good ecological balance.”该问题旨在让学生关注到蝙蝠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角色,以此呼吁大家要敬畏野生动物,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5.创设情境,以读促写,绘制野生动物迷你书

教师指出当前背景下,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而蝙蝠被怀疑为病毒源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背景知识,希望学生利用今天所学,制作一本关于蝙蝠与病毒的迷你书。教师为学生展示制作迷你书的具体步骤,先在封皮上写出书名和作者,然后在每一页上写出文字信息并配上相关插图。迷你书需要包含以下内容:蝙蝠的基本信息、蝙蝠是大量病毒源头的原因以及人类是如何传染上病毒的。这一安排旨在加强学生对于蝙蝠的了解,增强学生敬畏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学生的迷你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蝙蝠的栖息地信息、蝙蝠为病毒源头的部分原因以及人类感染病毒的方式,结尾号召人们要尊重野生动物。通过绘制迷你书,学生对野生动物和人类感染病毒的方式有了正确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敬畏自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在本次“人与自然”主题下初中英语读写课实践中,授课教师首先坚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问题链及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语篇的主题意义。其次,在设定写作任务时,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确保学生的写作是有意义的,是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而非机械性的。此外,教师也做到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学生需要利用所学完成写作任务。此次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例如,增加写作的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合理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 中国考试,2017(5):7-14.

[3] 郭颖,张金秀,徐国辉.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語阅读教学实践例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2):1-6.

[4]  张金秀.主题意义探究引领下的中学英语单元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9(7):1-6.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计划“基于课内外阅读融合的英语阅读素养提升”暨2019年重点关注课题“中小学生英语关键阅读策略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DGZ2019-10)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1.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2. 北京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主题意义人与自然
汉译英中释译策略应用试探
《天路历程》中象征意象探析
跳出经验看经验,探寻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改变(下)
跳出经验看经验,探寻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改变(上)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劳娜古迪荪诗歌主题研究
小学品德课堂主动参与策略探析